书院的兴衰和办学特色
到了清代,白鹿洞书院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1646年,顺治皇帝决定兴复白鹿洞书院,重修了白鹿洞书院,礼圣殿也得到了重修。到了顺治中期,江西巡抚蔡士英又对书院进行修葺。
清代尤其是在康雍乾盛世,崇儒重道,表彰正学,白鹿洞书院又多次得到皇帝的褒奖。
康熙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一生研读儒学,赞赏程朱,重视文教。1683年,江西巡抚安世鼎委命知府周灿重修白鹿洞书院,上奏赐予匾额与经书。
到1687年,康熙帝亲书匾额“学达性天”,赐给白鹿洞书院,同时还颁送了《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等。据《起居注册》载:“学达性天”匾额共八面,同时赐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其意思是要学子求学达到符合人性和天理那样的一种崇高的境界。以后,康熙又陆续颁赐《古文渊鉴》、《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书籍。
康熙帝赐给白鹿洞书院匾额及书籍之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御书阁”。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庑殿顶阁为木构建筑,翘角宏伟。阁外柱有题联: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白鹿洞书院环境优雅,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1714年,康熙帝还亲自召见星子县令毛德琦,优抚有加,委以重任。毛德琦回到任所后,不负圣恩,为白鹿洞书院增器具,清田亩,核书籍、严课考、修院宇、定规制、勤讲论,重兴文教,搜罗史料,终于修成清代首部《庐山志》和《白鹿洞书院志》。
之后不久,又对礼圣殿进行重建,礼圣殿是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场所,为宫殿式,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以木柱支撑,有大木柱20根,石柱砌,浮雕缠枝纹饰。
殿中四柱三间,殿壁大木柱12根,以砖砌壁,周环以廊。殿平面长20.59米,宽24.44米,得重檐九脊,斗拱交错,灰瓦白寺,巍峨宏伟,气势庄严,殿外重檐正中悬有“礼圣殿”竖额。
殿内正中立孔子像,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像下有石质神龛,有象征性的石香炉和石花瓶,上悬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后壁左右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有线雕四圣,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左右两壁有十二贤。这里终年香火不绝,使书院的儒子气中添加了几分禅气。
书院的棂星门后是泮池,为学宫前的水池,泮池一般都是半月形,这里的水池原来是半月形,后来维修时,砌为长方形,上建卷拱花岗石拱桥,周围以花岗岩栏杆和栏板,原来叫做泮桥,后改名状元桥。泮池内曾种有荷莲,寓意出淤泥而不染,取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礼圣门就是书院的正门,原称先师庙门,或称大成门。初为1182年朱熹出钱三十万给予南康知军闻诗,叮嘱其所建的。礼圣门门共十扇,木门廊式,为空心几何形图案,裙板为平面木板,两侧为阁楼,硬山顶,屋脊东西两头饰陶龙,正门四柱五间,全长22.10米,高7.30米,门楣上悬挂着“正学之门”的匾额。
接下来的乾隆帝也是一位开明之君,倡导汉学,罗致人才,专注于文修武备。1737年,乾隆帝下旨:
各地书院酌仿朱熹白鹿洞规条立之仪节,以检束身心。
皇帝下旨,地方官员自然不敢怠慢。南康知军董文伟,洞主章国录立《朱子白鹿洞揭示》碑于洞中朱子祠内,并附录了程端蒙、董铢两人的学规于后。
后来,乾隆帝还专作《白鹿洞诗》和《白鹿洞赋》各一篇,以示特别垂爱和赞赏:
李渤结庐后,绛帐开紫阳。
经纶归性命,道德焕文章。
剖析危微旨,从容礼法场。
祇今白鹿洞,几席有余香。
到了嘉靖、道光时,白鹿洞书院日渐衰落。
光绪时期,在书院的丹桂亭竖立“紫阳手植丹桂”的青石碑,亭子周围种有黄花丹桂,白花银桂。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一般都在八月,即桂花盛开之时,因此登科者称折桂。朱熹在此种植丹桂,就是希望所有在书院中读书的学子都能登科折桂。
1898年,光绪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
白鹿洞书院之所以能够历经千百年的荣辱兴衰而保留下来,与其独特的书院特色密不可分。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也称教条、揭示,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对“为学、修身、处事、接物”有明确的规定。
学院施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育思想,提倡“言行一致、改过迁善、不谋私利、不计近功、宽以责人、严以律己”的道德修养,将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的途径结合起来。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是当时书院教育的楷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并成为南宋书院共同的准则,也为历代书院所仿效。在教学内容方面以研习儒家经典,弘扬理学为主,间亦议论时政。教学提倡注重自学,自由研讨,启发诱导,共同切磋亦师亦友。
白鹿洞书院首创的讲会制度,是书院教学的重要方式。讲会有宗旨、有规约、有组织以及规定日期和举行隆重的仪式。讲学虽然以洞主、助讲、山长、副讲为主,但也邀请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讲学。允许不同学派讲会,进行问难、论辩。听讲的人也不受地域、学派、书院的限制,听讲、求教、辩论,学术空气十分浓厚。
供祀是白鹿洞书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祭祀活动,祭奠对象有儒家“先圣”、“先师”、“先贤”和书院有关的理学大师以及各学派创始人,达到树楷模以励后学,见贤思齐,奋发自强的目的。
书院是学子们自由研究学问与讲求身心修养的地方,也是大师们为宣扬自己的主张而经常现身说法的地方,白鹿洞书院的主持人叫做洞主,多由国家委派当时有名望的学者担任,负责书院的教学与管理。
正因为如此,坐落在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才能够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的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旁注】
儒学 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我国社会的正统思想。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朱子全书》 共27册,不仅囊括了朱熹的全部著述文字,而且将今人对已失传的朱熹文字的拷订辑录亦编集成册,并附有历代文献家对各种版本朱熹著作的著录、序跋、考订等,是目前为此最完备的《全书》,共约1436万字。
毛德琦 康熙五十三年任星子知县,康熙认为星子是朱子讲学之地,非能人不可为此处县令。受职前康熙接见,见后认定“此人去得。”毛来星子后,“廉明有惠政,以兴废举坠自任”,修府学、县学,修书院,重修樵楼,治理蓼花池,修篡《庐山志》、《白鹿洞书院志》,政声大著,后升遵化知州。
重檐 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形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状元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的就是状元。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
匾额 我国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也就是说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科举考试 我国古代为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隋唐到清代时期,朝廷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能使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光绪 (1871年~1908年)即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理学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嘉祐治平年间理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司马光的温公朔学、苏轼的蜀学、程颢和程颐兄弟的洛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
祭祀 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我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
【阅读链接】
白鹿洞书院自创立之时起,一直很重视藏书建设。书院为了有效地利用藏书,曾订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设有“管干”专门管理图书,《白鹿洞书院院志》载生徒借书时写一票即借据留管干处,以便查考,还书时要销票。为了不误他人借阅,还规定了借阅期限,若书籍有损失,勒令赔偿。这种图书借阅规则加快了图书的流通,减少了图书的损失,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