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学传播和书院的盛衰

那是春秋时期,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一个弟子,极富学问,但是早年的颜回生活却非常困苦,吃的是粗茶淡饭,住在破陋不堪的巷子里,可是他却很快乐。

周敦颐要弟子程颢和程颐思考,颜回为什么心中如此快乐。他让程颢和程颐明白,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物质的满足。两人听完老师的这番教诲后,“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

年轻的程颢在周敦颐门下短暂学习后,就厌恶科举,立志发展新儒学。但他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于嘉祐三年进士及第,而程颐则在嘉祐四年应进士落第以后,不再应举。

程颐对老师周敦颐的思想境界十分推崇。有一次,程颐与自己的学生讨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学生回答说:“乐道而矣”。程颐却说,颜回已经和道融为一体。周敦颐也是这样,他已经达到了个人修为的最高境界。

周敦颐继承了《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即“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他主张人要以主静的方式进行修养,以达到中正仁义的崇高境界。这个学说成为周敦颐此后开办书院讲学,也是他教授弟子程颢和程颐的主要内容。

后来,程颢和程颐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形成了“洛学”。

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二程”创立的洛派理学,亦称为“新儒学”。新儒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其学问以“明道”为目标。之后的理学大师朱熹、吕祖谦共同编辑的《近思录》,归纳其基本内涵有五:

一是探讨道体和性命为核心。二是以“穷理”为精髓。三是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四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五是以“为圣”为目的。

二程在嵩阳书院的讲学,开创了学术与书院相结合的传统,奠定了洛学的规模,也开了南宋书院和理学一体化的先河。

北宋科举取士放开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得中进士后的远大前程,刺激了士子们的读书热情,但内忧外患使统治者无力兴办官学,于是便采取了重取士而轻养士的政策。

北宋至道元年,就是公元995年,太宗赵光义向太乙书院颁赐印本九经书疏,后又御赐“太室书院”匾额,遂将“太乙书院”改为“太室书院”,同时设置校官一职。大中祥符三年,就是公元1010年,宋真宗向太室书院赐九经诸书。

1035年,宋仁宗在重修太乙书院时,将太乙书院赐名为“嵩阳书院”,拨学田百亩作为办学经费,并设院长管理院务。学生来书院念书,有书院供给伙食,“嵩阳书院”之名因而被历代沿用。

神宗熙宁、元丰时期,嵩阳书院名声日隆,生众达数百人。“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来到嵩阳书院、崇福宫讲学,主要用“洛学”观点宣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各地学者慕名而来,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嵩阳书院因此声名大振。

宋神宗熙宁五年,就是公元1072年,年逾不惑的程颢、程颐再次随父亲来到嵩阳崇福宫。由于崇福宫和嵩阳书院毗邻,程颢和程颐多次在嵩阳书院讲学。

程颢、程颐兄弟在嵩阳书院讲学时,还出了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

一年的冬日,福建人杨时、游酢欲拜师求学,千里迢迢来到嵩阳书院的讲堂前,只见门窗紧闭,便悄悄顺着门缝往里看,瞧见火炉旁有一位老人正在闭目休憩。二人不便打扰,便站在门前等候。

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时,起身开门,只见杨时、游酢已成积雪没过了膝盖的“雪人”,心感其诚,将他们收为弟子。二人跟随程颐从师受学,刻苦钻研,勤学不倦。

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先生称赞他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也超过别人。

同为程门弟子的,还有吕大临、谢良佐。吕大临先投张载,后投程颢和程颐求学。宋神宗治平三年,就是公元1066年,张载应长安京兆尹王乐道之邀到长安讲学。在讲学期间,“洛学派”代表人物程颖、程颐兄弟来也关中讲学,吕大临听后,觉得他们的学说很有见地,大为叹服。

张载去逝后,吕大临便奔洛阳拜程颐为师。无论是师从张载,还是改随程颢和程颐,吕大临均享有极高的声誉。作为张载的高足,因其学识文采出众,张载之弟张戬将女儿嫁给吕大临,其妻对人说“吾得颜回为婿矣”,可见其对吕大临的器重。

公元1078年,谢良佐拜程颢为师。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他为了在学问上做出一番成就,于是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

程颢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这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时值寒冬腊月,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了一个多月,大有收获。

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

在与程颐分别一年后,师生二人相见,程颐问谢良佐:“一年来有何进益?”

谢良佐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颐十分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从此后,“良佐去矜”便成为了一个千古佳话。

后来,杨时、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同为程门的四大弟子。

程颢和程颐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平易近人,宣道劝仪,通俗易懂,循循善诱。讲学期间,程颢还亲自为嵩阳书院制定学制、教养、考察等规条。

程颢和程颐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却“压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于书无所不读”,“出入于老释几十年,返求诸六经”。他们诲人不倦,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他们“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坚然白壁姿”,相继在此讲学三十余年,过着淡泊的生活。

时值宋朝中期,王安石变法成功,触动了当朝权贵的利益,权贵们纷纷离朝隐居。因嵩阳书院近临汴京,故大部分文人学士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

自此,嵩阳书院在传授理学方面名扬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朱熹等均曾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的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

理学由宋代草创开始,直到南宋末,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与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南宋的著名书院几乎都是理学的重要阵地,而书院也是在南宋真正成熟。而在北宋靖康之耻以后的四百余年里,由于政治的动荡,嵩阳书院由盛而衰。

金大定年间,废除嵩阳书院,将其更名为“承天宫”。

明朝嘉靖年间,登封县令侯泰在嵩阳书院废墟上请师聚徒,希望复兴书院,结果无力再现昔日盛况。

这一时期,焦子春、崔应科、刘景耀、常克念等在考取进士后,分别担任少卿、部政、督堂、推官等要职。

明末,战患频至,嵩阳书院再度堂倾人散,书失碑斜。

到了清代初期,朝廷对书院实行抑制政策,顺治皇帝下令“不许别创书院”。直到清康熙年间,社会稳定,国强民安,崇儒尚文之风再起。

【旁注】

程颢 (1032年~108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学术上,程颢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倡导“传心”说。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颜回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字子渊,名回,春秋末鲁国都城人,他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理论体现了法家的君本位思想,最早见于《韩非子·忠孝篇》。五常则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至汉代,董仲舒将儒家的民本位思想改造为法家的君本位,继承了法家的三纲理论。被法家改造之后的儒家被称为“内法外儒”。

《近思录》 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九经 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在各朝有不同的分法,宋刻巾箱本九经白文,以《易》、《书》、《诗》、《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为九经。

《中庸》 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子思作。近人有以为是先秦时思孟学派作品或秦汉时期孟子学派作品。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西铭》 原名《订顽》,为《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张载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题为《订顽》,后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才有此独立之篇名。此篇之核心思想在于以乾坤,天地,和父母为一体,以乾坤确立起感通之德能,阐明此德能如何从个体之身位向家庭或家政展开,并推达到天下。

京兆尹 我国古代官名,为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所谓京,是极大的意思,兆则表示数量众多。定名京兆,显示出一个大国之都的气派与规模。京兆在汉时被形容为辇毂,意思是在天子的车轮之下。

谢良佐 (1050年~1103年)北宋官员、学者。字显道,蔡州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从程颢、程颐学,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

杨时 (1053年~1135年)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人。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时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五经 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少卿 我国古代明朝和清朝时的官制之一。在清朝,通常为光禄寺、太仆寺等辅助部门的从官,品等约在正四品至正五品之间。上有兼管大臣负责监督,辖下也有主簿等协助工作。

【阅读链接】

程门高足谢良佐准备应举时,程颐便说:“汝之是心,已不可入尧舜之道矣?有志于道者,要当去此心而后可语也。”程颐认为,科举之术和新儒学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人生目标。然而这种思想与现实又是相互矛盾的,程颢和程颐自身的科第生涯就充分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