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王九溪和罗典的贡献
那是在1686年,正值康熙皇帝当政,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康熙强调兴礼教,他曾下诏说:
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同时,康熙皇帝还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上行下效,在这种情况之下,全国的文化氛围都很浓重,湖南巡抚丁思孔率所属及士绅对岳麓书院进行了大规模重建,恢复了旧有格局。
随后,朝廷准了丁思孔所请,康熙皇帝于二十六年春,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遣送到岳麓书院,因此建了御书楼。到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
之后,长沙郡丞赵宁在书院东面200米处的路旁建了一座自卑亭,以供行人歇足之用。后来到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改建于路中,扩建道路于亭侧,形成后世看到的格局。“自卑亭”三字为清代山长车万育题书,亭内嵌有《自卑亭记》等碑刻。
到了雍正十一年,就是公元1733年,雍正帝发布上谕,扶持一些省会重点书院,称之为“省城书院”。岳麓书院和原长沙府城南书院被列为省城书院,每个书院给予帑金1000两,以示支持。其后,湖南巡抚等地方官多次拨款以作书院经费。
1743年,蒋溥任湖南巡抚,上疏请求乾隆赐额。乾隆御书“道南正脉”,以表彰书院传播理学之功。岳麓书院得称理学“道南正脉”,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
乾隆以后,由于乾嘉学派的影响,一些从事诂经考史的经学家主持书院,他们在岳麓书院研究和传播经学。其中,王文清就被乾隆皇帝授为内阁中书科中书舍人,奉直大夫,考录御史,世人尊称其为“九溪先生”。王九溪与衡阳王夫之、湘潭王闿运、长沙王先谦并称清代湖南“王氏四大家”。
后来王九溪以父老乞请终养,在御史任上退休回乡,回湘后他潜心著述,以传播学术、振兴湘学为己任。1748年,王九溪就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主讲书院达十四年之久。王九溪很注意培养学生“通晓时务物理”和诂经考史的务实学风。
1782年,罗典被聘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清乾隆十二年乡试第一,乾隆十六年殿试传胪。他学识渊博,才高气正,治学严谨,育才有方,深得学生喜爱。
罗典非常重视书院的环境美化,精心策划建设了“岳麓八景”。他认为让生徒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陶冶,不失为造士育才之良法。
在一次讲课中,他侃侃而谈植物的栽培之道。他说,种竹栽荷,“取其行根多而继增不息也;插柳或木芙蓉,“取其自生也”;种植桃李,“取其易实也”;移植紫藏、山踯躅,“取其发荣齐而照烂靡也”。
这种随意点评,寓教于山水花木之趣的教育方法,使生徒各依情趣和才智自由发展,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精神。
罗典是位经学家,但是兴趣却十分广泛。他每年都要拿出自己的俸金,增修书院,岳麓山的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等八景,都是他亲手指点加工修饰的。为了方便游客欣赏秋山红叶,他还在书院后面的清枫峡口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红叶亭。
有一年秋天,江南才子袁枚来到长沙,许多人仰慕他的名气,都赶来会见他。但是罗典却对他不屑一顾,他认为袁枚有官不做,到处游山玩水,生活不检点,写诗作文又标新立异,违背圣贤之道。
因此,罗典不但不进城去会袁枚,而且还怕袁枚找上门来,于是就在书院的牌楼上贴了副对联:
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
子路姓仲名由,是孔子的学生。上联的意思就是:“我不是和您一条路上的人,有什么理由见面呢?”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字退之,谥文公。下联的意思就是:“你袁枚不是韩文公一样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请回吧!”
然而,过了两天,袁枚真的来岳麓书院了。他看了罗典的对联,立刻就明白其中之意了。但是他还是来到书院门口,递上拜帖。拜帖,就是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
此时,罗典正在书院里整理文稿。他接过门人递上的帖子,连忙叫人传话说:“山长病了,不能相见,请自便!”
罗典自己不接见,但是基本的礼节还是要有的,于是他派几名学生陪游袁枚。名为陪游,实为监督,罗典要求学生随时将袁枚的言论报告给他。
既然山长不接见,袁枚便信步游山去了。袁枚在游山时的言行及时地传到罗典那里。一个学生禀告说,袁枚很少介绍自己,而是向他们了解山长的治学方法。罗典听了,不觉一愣,感到袁枚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轻薄。
不一会儿,又有学生禀告说,袁枚在山上和他们席地而坐,一起切磋学问,一点也不像个先生,倒像个年纪稍大的学生。罗典一听,颔首称赞道:“看来他似乎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啊!”
袁枚来到清风峡,只见这里三面环山,枫叶红得像火一样,中间开阔处有座亭子,此亭是石柱子、琉璃瓦,飞檐高挑。亭子的匾额写着“红叶亭”三个大字,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
袁枚定睛看了看对联,不住地点头,他望望匾额,好像想说什么,但是又没说出口。随后,他离开清风峡,参拜了麓山寺,观赏了白鹤泉,登上了云麓宫,才兴尽下山。
袁枚在长沙住了几天,写了很多诗。说来也奇怪了,他对岳麓山上的景物都写了诗,唯独在《红叶亭》的题目下,只抄录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绝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如二月花。
这分明是一首人人都背得出的诗,但是袁枚却把第三句抄脱了两个字,变成了“停车坐枫林”。这引起了长沙人的一片议论之声,跟从袁枚的岳麓书院的学生马上把这件事报告给山长罗典。
罗典听后,沉思片刻,不禁拍案叫绝。他大声对学生们说:“袁公的学问真高啊,赶快打开中门,快请袁公!”
于是,袁枚被请到岳麓书院,被奉为上宾,还应罗典的邀请,进院讲学。随后,罗典又吩咐把“红叶亭”的匾额取下来,又亲笔题写了一块“爱晚亭”的新匾额挂上去。从此,罗典和袁枚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红叶亭遂改名为“爱晚亭”。
在岳麓书院,有一座“赫曦台”,赫曦台原建于南宋时期,乾道三年,就是公元1167年,朱熹到岳麓书院,与山长张栻进行学术交流时,两人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
每当看到朝阳光芒四射,朱熹就对张栻说“赫曦”,“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朱熹于是就把岳麓山峰命名为赫曦峰,张栻筑台,朱熹题之为“赫曦台”。
赫曦台原是建在岳麓山顶的观日台,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台。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命名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和张栻。
到了1807年,山长罗典在岳麓书院举行重赴鹿鸣宴宴会。鹿鸣宴,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官宴请科举考试中的考官和中试的学生的宴会,因为宴会上通常都演奏《诗经·鹿鸣》从而得名。
重赴鹿鸣宴是指鹿鸣宴六十年后而举行的宴会。在岳麓书院历史上,罗典是仅有的两个重赴鹿鸣宴的山长之一。在岳麓书院举办鹿鸣宴这一天,达官贵人、科场举子云集岳麓书院,大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热闹非凡。
正当大家在兴头之时,一位身穿青布青袍,脚着草鞋的老道人来到院内,自称前来赴宴。结果受到了一些人的嘲讽。
正当老道转身要走的时候,一个文人清高傲慢地说道:“这里是岳麓书院,哪里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听到这话,那老道反而不气了,他捋了捋胡须,环顾了一下四周,随后从墙边操起了一把扫把,蘸着地下的黄泥,“刷刷”两笔,就写成了一个“寿”字,之后便转身扬长而去,再也不见了踪影。
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大家回过身来看着这“寿”字时,觉得此“寿”苍劲有力,犹如龙蛇盘绕,非同凡响。
当罗典缓过神来,派人寻找道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这个字就传为仙迹。赫曦台有左右两壁,只有右壁写了这个“寿”字,谁也没有勇气去补左壁上的空白。没办法,山长罗典只好亲自出手,在左壁上写了一个“福”字,与“寿”相对称。
这个“福”字用一笔写成,笔力强劲,形如猛虎下山。“福、寿”二字如龙腾虎跃,象征岳麓书院乃是藏龙卧虎之地。罗典五次连任,主持岳麓书院长达27年。岳麓书院在他主持下,发展达到了最高峰。
【旁注】
礼教 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分,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华夏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南书房 清官署名。在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在乾清门西侧,北向,本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等。
十三经 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蒋溥 (1708年~1761年)清朝大臣、画家。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大学士蒋廷锡长子。善画花卉,得家传。雍正八年二甲第一名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性情宽厚而警敏,任职后,精心奉职,勤于政事,是乾隆时期的重臣,亦是蒋派花鸟画艺术的重要代表。
王闿运 (1833年~1916年)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1852年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对联 也叫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论语·泰伯篇》 本篇共计21章,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
传胪 在科举制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三节说,四月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传胪,典礼勘为隆重。按传胪唱名,其制始于宋代。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牌楼 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旧时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牌楼是我国文化的独特景观,又是我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我国牌楼最多的城市。
袁枚 (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罗典 (1719年~1808年)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罗典主持学政,不纯评论诗文优劣,而主要在培育人才。每于试前召集诸生讲学,试毕复行规劝教诲。外出时,闻村塾读书声,即往视察,并予指教。性刚介廉洁,任工科给事中时,有部属冒领肥私,以银3000两贿典,典不纳,并痛加惩戒。
琉璃瓦 我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因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建筑陶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骄子。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
绝句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诗经·鹿鸣》 即小雅·鹿鸣,是先秦表现《诗经》题材的诗歌作品。《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并且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周突显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等。
【阅读链接】
南宋末年,元兵南进,岳麓书院亦遭兵祸。尹谷不顾个人生死安危,仍率领学生聚居而学。大将阿里海牙兵围长沙,尹谷为示抗击之志,鼓励学生及全城将士、百姓奋勇参战,全家纵火自焚。尹谷死后,学生甚感悲痛,“诸生数百人往哭之”。学生在老师的行动感召下,与守城将帅一起“乘城共守”。后来,不幸城被攻破,大批学生战死。《南轩学案》城:“死者无算”,表现出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愫。200多年后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李东阳至岳麓书院游历,追述此事时尚说:“潭人至今道其事,犹慷慨泣下”深深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