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讲学式书院的楷模

到了1657年,桂王的永历政权内部发生矛盾,清世祖命经略大臣洪承畴率所部相机进取,洪承畴将石鼓书院当做军事指挥所。同年,偏沅巡抚袁廓宇上奏清廷,申请重建石鼓书院。

此时,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贤祠等建筑。其中,禹王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字。因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

1668年,知府张奇勋扩建石鼓书院。康熙二十八年,知府崔鸣再次扩建。清代书院实行科举化,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之地。石鼓书院的山长大都颇有名望,如旷敏本和林学易都是衡山县人,均为进士出身,都是石鼓书院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山长。

旷敏23岁中秀才。1723年,他被学使黎致远赏识,选拔为贡生。翌年被举贡进京入国子监肄业,候选知县,随即被考选充任景山内廷教习。在为人做幕客的数年中,他并未忘记功名进取,于雍正七年考中举人。三年后,他又考中乾隆丙辰进士,并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公元1754年,湖南巡抚礼聘他出任长沙岳麓书院山长。三年后,他又遭母丧,于是离职还乡守丧。此后,他便长期住在南岳老家,专心从事读书著作,后出任石鼓书院山长,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备受时人称颂,士子争以出其门下为幸。

林学易于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丁忧归家,不复出。乾隆二十六年,他被聘为石鼓书院山长,连续执掌书院达15年之久。他是书院历史上较有成就的山长之一。

除任职石鼓书院外,林学易还先后在衡阳莲湖、衡山集贤、湘潭昭潭、永州群玉诸书院任职,其“品行、学问、文章为当时所钦”。

石鼓书院的末代山长为曾熙,字季子,又字嗣元,晚年自号农髯。曾熙出身贫寒,两岁丧父,靠母亲为人缝补浆洗,艰难度日。他的外舅时常接济,并启蒙他识字。曾熙自幼聪慧,刻苦勤奋,故里一直都流传着“囊萤照读”的故事。

曾熙8岁能吟诗赋对,为人代写春联,在邻里周边有“神童”之誉。他20岁中秀才,31岁中举,43岁殿试中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兼任提学使,弼德院顾问。

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曾熙“投笔从戎”,抗击外敌入侵。在《马关条约》签订前夕,他积极参与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遭到清政府的排斥。

于是,曾熙转为“教育救国”,先后两次应湖南当局聘请,回湘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并担任湖南教育学会会长、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监督,被誉为“南学津梁”。

石鼓书院成为湖湘地区引人瞩目的儒学传播基地,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讲学式”书院的楷模,对湖湘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清乾隆衡阳县令陶易写有《石鼓书院》一诗,描绘了“英才荟萃”的景象,诗曰:

旷代儒风喜未颜,一时讲院尽英才。

双流环绕宫墙肃,乔木阴森士气培。

祀典已崇新俎豆,诗篇长焕旧亭台。

自今游履休嫌忧,绿竹西溪一经开。

清光绪六年庚辰会试,石鼓书院的祝松云、谭鑫振、杨依斗、陈鼎四人同中进士。像这样的栋梁之才,还有清代的中兴名臣彭玉麟、衡阳第一个传胪彭述等,他们均有所作为。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他在就读于衡州府城石鼓书院时:

旧袍敝冠、三餐不继,然介然自守,未尝有饥寒之叹。

而此时,他的弟弟彭玉麒则尚未成年就跟别人去远方学做生意,多年不通音讯。面对窘境,彭玉麟只得放弃学业,在军营中谋了一份文书的职业,聊以奉养寡母。

然而,美玉始终不同于砾石,在这期间,彭玉麟遇上了生命中第一位伯乐,就是衡州的知府高人鉴。一个偶然的机会,高人鉴在军营中看到了彭玉麟写的一份文书,对他的文才与书法大加赞赏,于是招揽为门下弟子。自此,彭玉麟的人生路途才算顺畅了许多。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把衡湘一群优秀知识分子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清末,彭玉麟担任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

咸丰三年九月至咸丰四年正月,曾国藩在衡州组建湘军水师,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光绪二十八年,就是公元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光绪三十年再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

后来,石鼓书院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因石鼓山地形狭小,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迁移,书院便成为游览、祈祀的名胜之地。

【旁注】

经略大臣 又称经略安抚使、安抚使、经略使、宣慰使、宣抚使等,是我国古代的官名。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旷敏本 (1700年~1784年)字鲁之,晚年自号岣嵝。回乡守孝期间,曾应聘兼任《清泉县志》总纂,并出任石鼓书院山长。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倍受时人称颂,士子争以出其门下为幸。工古文诗辞,日以著书为事,著述等身,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世称岣嵝先生。传世的主要著作有《周易旁训》、《岣嵝易述》、《岣嵝鉴撮》、等。

庶吉士 也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我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翰林院检讨 我国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唐宋均曾设置,位次编修。明清属翰林院,从七品,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翰林,即文翰之林,意同文苑。由于汉代待诏在玉堂殿,翰林院也常被称为玉堂署。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或廷对,指在科举考试中由皇帝亲自出题的考试。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陶易 (1714年~1778年)字经初,号悔轩。乾隆9年中举人,乾隆年间升任江苏布政使。陶易出身清贫,做官之后能体察民情,心系百姓,节俭廉正,在“雍乾”时代是一位深得民心,口碑甚佳的清官。

探花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彭述 (1854年~1912年)字向青。曾就读石鼓书院。清光绪十二年中二甲第一名进士,即传胪,获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并任光绪皇帝的书法侍讲,兼教皇族诸子弟。

水师 又称“水军”。清代兵种之一,设于沿江、沿海,有内河与外海之分。清代将其水师分为三洋,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水师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福建及两广等水师负责福建及南海。而以北洋水师而言,官制由上而下分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而舰长称为管带。

【阅读链接】

比山长资格、威望更高的是山斗,也就是泰山、北斗的合称,犹言泰斗。邹守益是明代大儒王守仁的高足,1511年中进士第一,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中讲学石鼓,著《教言》25篇,对识性、求实、时习、笃行、慎独、戒惧、格物、致知等作了精辟的阐述,成为诸生向学的至理名言。四方从游者踵至,被诸生尊为书院“山斗”。旷敏本和林学易都是衡山县人,都是进士出身,都是石鼓书院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山长。旷敏本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后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倍受时人称颂,士子争以出其门下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