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王湛之学”的传播
到了我国明代的时候,石鼓书院再次得到了重视,也是恢复较早的书院。1413年,知府史中重修书院以待旅游学者,设礼殿祭祀孔子,乾张祠祭祀韩愈、张拭,书院在天顺、弘治年间均有修葺。
正德四年,就是公元1509年,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疑义,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从”。王大韶早年曾经求学于石鼓书院,致仕后“重返母校”,主讲石鼓书院,并参与编纂、重校首部《石鼓书院志》,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有关书院史料。
明代,石鼓书院理学传播盛行。王阳明、湛若水的心学兴起,吸引许多著名的理学家及其门徒到此讲学,石鼓书院俨然成为王、湛各派的学术大讲堂。嘉靖年间,湛若水两次率子弟来石鼓讲论“体认”之学。
湛若水官至礼部、吏部、兵部三部尚书,属明儒理学的白沙学派,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他与主张“致良知”学说的王阳明虽各立门户,但却是至交好友。
明嘉靖初年,王阳明游南岳,并在文定书院讲学。湛若水本来相约同游,但直到20多年后才来到南岳,此时他已经78岁了。此后,湛若水先后三次游历南岳,可谓“寿翁游寿岳,其乐无穷”。
湛若水第二次游南岳时,看中了紫云峰下一片风光独秀之地。此处群山环绕,清溪涓流,后山青松翠竹,曲径通幽,幽深处有迷人的紫云洞。
湛若水对衡阳情有独钟,原因在于南岳和石鼓书院是他心中传播和研究理学的圣地。湛若水先后5次到石鼓书院讲学,传播心学,湖湘学子慕名而至,极大地推动了心学对理学的变革。
石鼓书院作为全国的学术中心,不但湛若水对它青睐有加,王阳明的弟子也对书院非常重视。嘉靖十年,王阳明的弟子邹守益慕名而来,讲学石鼓书院,阐述“致良知”的思想,从学者蜂拥而至。
邹守益,号东廓,江西邹氏,是江南极负盛名的名门望族,四代人中有七名进士,一名解元,五名举人,一名贡元。其中,以邹守益最为著名。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他把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
嘉靖中期,邹守益讲学石鼓,著《教言》25篇,对识性、求实、时习、笃行、慎独、戒惧、格物、致知等作了精辟的阐述,成为诸生向学的至理名言。四方从游者踵至,被诸生尊为书院“山斗”。邹守益自己还创办了东廓书院。
“王湛之学”作为明代中叶的盛学,两派虽各立宗旨,但其门人弟子并没有太多的门户之见,王学门人可以卒业于湛学,湛学弟子可以受业于王学,王、湛二学结成了秦晋之好,这在我国学派林立的学术史上值得称道。
石鼓书院以及甘泉、白沙、东廓等书院,作为“王湛之学”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之一,众多一流的学术大师交相辉映,一时名重天下,形成南宋之后的又一个鼎盛高峰。
嘉靖二十八年,知府蔡汝楠以书院为朱熹、张栻、湛若水、邹守益“过氏之地”,乃重整书院,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声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间辨》、《太极问答》等,“忘倦”达4年。同时,他还请赵贞吉、皮鹿门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诸士环听,“宛然一邹鲁洙泗之夙也。”
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巡抚记事,观察邓云霄大修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规模、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风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崇祯十五年,就是公元1642年,提学高世泰又对石鼓书院进行修葺。青年时的王船山更是多次写诗词颂扬石鼓书院。
明朝末年,学风兴盛的石鼓书院再次毁于兵火。
【旁注】
王大韶 字心雪,晚年自号衡岳野樵,明湖广衡阳县人。青少年时期求学于石鼓书院,曾从师湛若水、蔡汝楠研习阳明理学,系蔡氏所称“朱陵六凤”之一。学识渊博,博古通今,致仕后曾主讲石鼓书院。
兵部 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两汉尚书职务本不涉军事,曹魏始置五兵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驾部有时亦设尚书,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清代兵部只管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不涉兵权。
湛若水 (1466年~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守仁主讲“致良知”,湛若水主讲“随处体认天理”,强调以主敬为格物功夫,说:“故善学者,必另动静一于敬。”,著有《湛甘泉集》。
心学 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贡元 对贡生的尊称。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就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蔡汝楠 (1514年~1565年)字子木,号白石,明湖州德清人。8岁侍父听讲于湛若水门下,每每有所解悟。年十八中嘉靖十一年中进士,授职行人,不久升刑部外郎,迁职到南京刑部,与尚书顾麟引为忘年交。
提学 我国古代的官名,宋崇宁二年在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金设提举学校官,元有儒学提举司。明置提学道。清设督学道、提学使等,俱简称提学。
【阅读链接】
《国朝石鼓志》载,宋乾道八年殿试,石鼓书院登进士第的就有王居仁、邓友龙、邓友龄3人。明嘉靖三十年壬子乡试中,石鼓书院诸生李孟彰、王大韶、谭汝赓、徐应南、彭良臣、陶宾6人中举,史称“朱陵六凤”。明末王船山、李国相、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等高风亮节、博学多才者也出自石鼓书院。清光绪六年庚辰会试,石鼓书院的祝松云、谭鑫振、杨依斗、陈鼎4人同中进士,其中1人殿试点探花,1人朝考选庶常。石鼓书院可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