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书声——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即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而且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杨悫与戚同文建南都学舍

那是在唐末五代后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遭到破坏,庠生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的书院。

930年,河南商丘虞城有一位名叫杨悫的学者,他“力学勤志,不求闻达”,聚徒讲学,创办了“南都学舍”,旨在振兴教育,这一善举得到了归德将军赵直的支持。

南都学舍创建后,在杨悫的努力下,办学成绩显著,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名儒戚同文便是其中的一位。

戚同文,字文约,一作文均,北宋宋州楚丘人。戚同文出身于儒学世家,自幼父母俱丧,随祖母就养于外曾祖父家,过着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戚同文侍奉祖母,以孝闻名。祖母去世后,他昼夜哀泣,数日不食,乡里邻人深受感动。

戚同文听说当地名儒杨悫设馆教授学生,于是便来到学舍,恳求入舍学习。杨悫见其意挚诚,于是就教他读《礼记》。戚同文聪慧过人,又异常勤奋,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了。杨悫见他聪慧过人,将来必有大才,于是便将自己的胞妹许配给他为妻。

时值后晋末年,天下大乱,戚同文立志不去做官,但他却希望国家早日统一。杨悫常鼓励他去做官,但是戚同文却说:“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

杨悫依附于将军赵直家,赵直患重病,不能起床,于是便将家事托付给戚同文,同文处理得井井有条。赵直器重同文的为人,对他厚加礼遇,为他兴建学校,招收门徒。

由于戚同文学问渊博,精通五经,执教有方,使得私学声名鹊起,四方学子负笈茹辛,“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朝廷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当年二月就开科考试。没想到该书院就出了8位进士。一时间,书院声名鹊起,人才辈出,名扬四海,有“七榜五十六”之美称。

戚同文品学兼优,为人纯厚朴实,崇尚信义,遇人有丧事便尽力帮助,宗族、邻里贫困无法生活的他便去周济。冬天,他常将自己的棉衣送给身寒无衣的人们。他不蓄积财产,不营建居室,主张“人生以行义为贵,何必去积财呢?”因此深得乡人的推崇。

遇有不孝父母,不友爱兄弟的人,他便教以做人为善的道理。他善于识人,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且乐意听人的善事,从不说人的短处。

戚同文贫贱不屈、刻苦好学、教诲无倦的精神,亦成为应天书院的学风和师风。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就是公元976年,戚同文去世,虽受赠礼部侍郎,但南都学舍的日常教学却一度中断。宋真宗即位后,宋州升为应天府。应天府民曹诚曾为南都学舍的学生,他对老师聚徒讲学的情景十分怀念,于是“以金300万”,在府城中戚同文私学旧舍建屋150间。并邀请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持书院。

戚舜宾继承祖业,办学勤勉,“制为学规,课试讲肄,莫不有法”,“博延生徒,讲习甚盛”,使得书院声名远播。

宋大中祥符二年,就是公元1009年,曹诚将所建学舍和书籍全部入官,受到真宗皇帝的嘉许,下诏表彰,并御赐书院匾额“应天府书院”。同年二月二十四日,一块金光闪闪的宋真宗皇帝御赐的院额送抵应天府学舍。

从此,应天书院影响日增,成为北宋初期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旁注】

《礼记》 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私学 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发轫于春秋中叶,勃兴于战国中期。元代,私学继续得以蓬勃发展,社学、庙学等特殊私学呈现繁荣景象。明清时期的私学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除蒙学之外,高级私学的发展也呈兴旺之势。

礼部侍郎 礼部副长官,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西汉侍郎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隋文帝定制,以尚书省统六部,各部尚书下有侍郎数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门,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司官。明侍郎升至正三品,清侍郎升至从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

【阅读链接】

戚同文为人纯厚朴实,崇尚信义,遇人有丧事便尽力帮助,宗族、邻里贫困无法生活的他便去周济。冬天常将自己的棉衣送给身寒无衣的人们。他不蓄积财产,不营建居室,主张“人生以行义为贵,何必去积财呢?”因此深得乡里推崇。遇有不孝父母,不友爱兄弟的人,他便教以做人为善的道理。他善于识人,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且乐意听人的善事,从不说人的短处,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