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执教书院的影响

那是在989年的夏天,在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的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给他取名为范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2岁时,父亲亡故。母子回苏州,贫无所依,于是母亲改适平江推官朱文翰,范仲淹随后改名“朱说”。

朱文翰后迁官开封,母子遂返山东。从此,范仲淹受尽童年之苦。待他年纪稍长后,继父让他学习商贾技艺,但是他皆不喜欢,唯愿读书。

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范仲淹学习非常刻苦。他在澧泉寺读书三年,其间朱家败落,不久朱文翰辞世,谢氏从此承担了全部家庭负担。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十分伤感,于是哭着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读书。在书院里,范仲淹刻苦学习,备尝艰辛。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史有成语“划粥断齑”即源于此。

当时,范仲淹写有《南都学舍书怀》一诗,诗云: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消;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此诗记述了范仲淹初来应天府的心境,诗中虽然流露出些许幽怨的情绪,但却充满了乐观与自信。

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开始,范仲淹在书院熬过了五年的苦读生涯。

1012年,范仲淹提前参加御试未中,三年之后,范仲淹重振旗鼓再次参加,以礼部第一,中乙科九十七名,荣登“蔡齐”榜,受到真宗皇帝的礼待并赐御宴。

范仲淹进士及第后,首任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三年,遂迁亳州集庆军推官。在谯郡从事三年后,又迁西溪盐仓,晋兴化县令、楚州粮料院共四年。虽官职仅为九品县令,但他却将其学到的尧舜之道、治国方略,皆尽其力地为百姓谋福,为国家尽忠。在广德,他“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贫止一马,鬻马而归”。

天禧元年,就是公元1017年,范仲淹在亳州任上复范姓,此时与杨日严“甚乎神交”,“独栖难安”地为民兴利。在西溪,他立志为盐民解除潮患,修复捍海堰堤,开辟了泰、海、楚、通四州、八郡十余县一百八十里的水利工程,动员了四万多民工并亲自总役工程的进程。

捍海堰堤工程未完,范仲淹复迁楚州粮料院。还未上任,突然传来“母丧应天府”的噩耗。他不得不去官,守丧应天府。第二次长居应天府达三年之久。

与范仲淹同榜进士,此时任应天府知府的蔡齐,新任留守原枢密副使晏殊,均知范仲淹在应天府守丧。当晏殊见到应天书院缺少良师时,便邀聘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

范仲淹“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毅然带丧主持应天书院。在执教期间,范仲淹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俸以食四方游仕。”“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肆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独守贫素,儒者之行实有可称。”“公尝宿学中,训导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范仲淹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操行令人赞叹。

当时在任的著名讲书还有王洙和稽颖等人,他们博学多才,教学有志,授徒有方,成绩卓著。

范仲淹因出身贫寒,所以对贫寒之士关爱有加。山东泰山有学生孙复在入学前,从山东来应天府向范仲淹求助,他解囊相助,赠钱一千缗。

过了一年,孙复又来求助,范仲淹又赠一千缗。范仲淹看他不像乞客,问他为何年年来,“汲汲于道路而误了学业。”

孙复戚然动色说:“母老无以养活,若日得百钱,则甘旨足矣。”范仲淹说:“补子为学职,月可得三千,以供养。子能安于学乎?”孙复大喜,随之笃学不舍昼夜,行复修谨,范仲淹很喜欢他。

后来,范仲淹服满复职,孙复去应举。景祜元年,孙复第四次科举落第,通过郓城举子士建中介绍,孙复认识了石介。石介在泰山筑室,邀孙复去讲学,并与张洞等执弟子礼师事孙复。

孙复居泰山八年,主要从事经学的研究与讲学,撰写了《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等著作,声名渐显于世。

庆历一年,就是公元1042年,在范仲淹、石介等人的推荐下,孙复以布衣超拜,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他与石介一起,积极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复古劝学”主张,在太学实施举人应考须有听书日限及扩大太学录取人数等措施,使得学生人数骤增,北宋太学从此而兴。

孙复辛勤于治学,研究周、孔之道,先是追求科举与功名,后是研究学问与讲学,故而在40岁时尚未成婚。时任宰相李迪,深知孙复人品、学问俱佳,将其侄女嫁给了他。

李迪是宋真宗、仁宗时有名的大臣,地位、政绩显赫,为人处事亦很正派,他将侄女下嫁孙复,增其贤名,而世人则由此更知孙复之贤,孙复之学及其为人很快传闻于天下。

孔子的后裔孔道辅,时为龙图阁待制,很有声望,亦前来拜见孙复。拜见时,石介立侍孙复的左右,举行礼仪时,升降拜则扶持着,往谢孔道辅时亦然。

孙复所主持的泰山书院一时盛况空前,成为当时的一个学术活动中心。

孙复盛名在外,引起范仲淹、富弼等当朝一些大臣的关注,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

由此,范仲淹不禁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了!

范仲淹执教时,更是整饬院风、学风。首先是尊师重道的院风。范仲淹躬亲示范,他对晏殊的荐举之恩始终以门生师之,同时对博学的老师极力挽留。一代名儒王洙在应天书院教授期满,范仲淹代留守晏殊上书宋仁宗,留王洙继续在书院讲学。

在范仲淹的影响下,学生们更加注意严谨治学,对经学研究多求本意,少涉及注疏。

应天书院在范仲淹的主持下,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其教学规模和状况,从范仲淹所写的《南京书院题名记》中可见一斑:

……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粱园,归与鲁堂。章甫如星,缝掖如云;讲议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观夫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宜观名列,以劝方来,登斯缀者,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抑又使天下庠序,视此而兴,济济群髦,咸底于道。则皇家三五之风,步武可到,戚门之光,亦无穷已。

晏殊在写给朝廷的《举范仲淹状》里,称范仲淹“独守贫素儒者之行,实有可称”,要求朝廷加以重用。

宋仁宗天圣六年,就是公元1028年冬天,范仲淹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提拔到中央任秘阁校理,离开应天府。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主持执教仅三年时间,但却为北宋兴学树立了光辉榜样,“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其影响绵绵数代。

公元1035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并获学田10顷。公元1043年,应天书院又升府学为南京国子监。到了明朝弘治十五年,就是公元1502年,黄河泛滥,归德府城淤积地下,应天书院也随之被埋。

公元1511年,知州杨泰有在旧城北筑新城。同年,知州周冕继修,始告竣工,归德府迁入新城,就是现在的商丘古城,应天书院也随迁往城内。后知州刘信在这里建大门和仪门各3间,建大成殿、明伦堂各5间,左右斋房各60间。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学堂,是学子应试之地。

公元1531年,明巡按御史蔡瑷将知州在商丘城西北隅建的社学改建,沿用旧名称“应天书院”。但是不久,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就是公元1579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也未能逃过此劫。

明万历二十九年,就是公元160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重建“范文正公讲院”于归德府学东。他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一时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诸如官至户部尚书的侯恂,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兵部侍郎叶廷桂、练国事等,皆为郑氏赏拔。他们颇有范仲淹刚正不阿,崇志向、尚气节的精神,为官多著清声。

明代中后期,睢阳没于黄河,城址北迁,原讲院故址已无存。明亡清立。清顺治八年,就是公元1651年,重新恢复范文正公讲院,侯方域撰有《重修书院碑记》。顺治十五年,符应琦重修讲堂,集诸士而课之。

康熙十三年,就是公元1674年,知府闵子奇又修书院,请来名师执教,“下帷讲学,有醇儒之风,学者翕然宗之”。康熙二十年,知县赵申桥将义学扩建,题名为“应天书院”。1701年,应天书院改为郡义学。

1748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1901年,朝廷废科举,兴学校,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1905年8月,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至此,应天书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旁注】

推官 我国古代官名,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五清初沿时制,于各府设推官及挂衔推官。顺治三年罢挂职衔推官。康熙六年废除推官。

蔡齐 (988年~1039年)北宋官吏。字子思,莱州胶水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将作监丞、兖州通判、起居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密州、应天府知府,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权三司使、枢密副使、礼部侍郎、参知政事、颍州知州,为政有仁声,欧阳修为其立传。

粮料院 我国古代官署名,宋初承唐制,有都粮料使,先以三司大将担任,宋太祖时改用文臣。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分立诸司粮料院、马军粮料院与步军粮料院,后并马、步军为一院,掌文武百官与诸军俸料。南宋粮料院与登闻检院、登闻鼓院、进奏院、官诰院、审计院合称六院,因六院长官常转为御史,故号称察官之储。

晏殊 (991年~1055年)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孙复 (992年~1057年)因长期居泰山讲学,人称“泰山先生”。又与胡瑗、石介,人称“宋初三先生”。他们还是北宋理学的先导人物。同时,孙复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嘉佑二年卒于家。宋仁宗赐钱治丧,欧阳修为之撰墓志铭。

秘书省 我国古代官署名。东汉桓帝始置秘书监一官,典司图籍,先属太常寺。曹操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属少府。晋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其秘书著作之局不废。

龙图阁 宋代阁名,宋真宗纪念宋太宗的专门宫殿。真宗咸平初建,在会庆殿西偏。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籍、谱牒等。又先后置待制、直学士、直阁等官。北宋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以“包龙图”称之。

富弼 (1004年~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历任知县、签书河阳节度判官厅公事、通判绛州、郓州,召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知制诰、枢密副使、知郓州、青州,枢密使,进封“郑国公”,出判亳州。

王洙 (997年~1057年),字原叔,一作源叔,一说字尚汶,北宋官员、目录学家应天宋城人,少聪颖,博览强记,遍览方技、术数、阴阳、五行、音韵、训诂、书法,几无所不通。泛览博记,图讳、算术、音律、训诂、方技、阴阳五行等学皆贯通,曾在史馆校订《九经》、《史记》、《汉书》等书。

秘阁 宋朝官名,北宋宋太宗年间,在崇文院中堂建阁,称秘阁,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元丰改制,并归秘书省。

户部 我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侯方域 (1618年~1654年),字朝宗,明归德府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少年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明末四公子”,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三大家“。著作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

【阅读链接】

大中祥符七年,就是公元1014年,宋真宗驾临应天府。同年正月二十九,升应天府为南京,改圣祖殿为鸿庆殿,并赐宴三日。应天书院的学生倾巢而出,前往观看,唯独范仲淹仍在书院内读书。有同学问他,为何错失良机不去看看?他回答说:“异日见之未晚。”可见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求学时坚强的毅力与远大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