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倾力振兴嵩阳书院
那是在1674年的时候,知县叶封决定重新修建满目疮痍的嵩阳书院,但不久之后他便调任京职,名儒耿介继叶封未成之事,历三年建造,使书院又成规模。
耿介号逸庵,河南登封人,他出任福建巡海道道使期间,以身作则,要求隶属节约开支,严禁损公肥私,因此声誉很高。
康熙三年,耿介因母亲去世,归里守孝,三年期满本应复职,但他看多了官场阴暗,不愿继续为官,决心倡明理学。耿介辞官后闭门读书,砺志修德,尊孔宏儒。
随后,耿介还拜孙奇逢为师,朝夕请教,深有收获。归里后,耿介决心复兴嵩阳书院,建先贤祠,专祭程颢和程颐和朱熹,又建丽泽堂、观善堂等,使书院面貌为之一新。
耿介承继程颢、程颐“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和朱熹“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为教学思想,提出“以主教为宗,以正心诚意为本,议识天理为要”亲自执教,传道授业解惑。
1686年,康熙皇帝为太子选聘教师。吏部侍郎汤斌推荐耿介,说他”潜心经传,学有渊源,老成夙素,罕见其俦。”康熙帝经过亲自考试,将他选入詹事府任少詹事。
耿介任职40天,便托病辞职。归里后,他仍继续掌管嵩阳书院。耿介热心办学,捐田350亩,为书院开支之用。在他影响下,河南太守王楫、学政吴子云等以及社会名流都捐银资助,共购学田1750亩,以解决师生的伙食和学校各种经费。
耿介一面购买经、史、子、集各种图书,一面聘请名家冉觐祖、窦克勤等人在嵩阳书院主讲。
冉觐祖17岁在鄢陵中秀才,不久补考博士子弟员。顺治十一年,就是公元1654年,到卫辉百泉参加乡试,见书贩陈列大量名贵书籍,竟竭尽所有,购买了四书五经大全及著名诗文集等,因而不再专心应考,回家埋头研读,立志于著作。
1691年,冉觐祖得中进士,官翰林院检讨。他潜心理学,主讲于蒿阳书院,作《为学大指》、《天理主敬图》以教学生。
除了请一些名家授课外,耿介自己也积极备课,登堂讲授。嵩阳书院继北宋之后又一次群星灿烂,慕名来此求学者络绎不绝。从此嵩阳书院文风大振,进士景日旸、傅树崇、举人郭英、赵俊等皆出其门。
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按名额每县不足一人,嵩阳书院就考取了五人。名儒景冬旸,曾就学于嵩阳书院,取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之职。
景冬旸好学勤思,他的轶事流传较广。景冬旸自小就很聪明,12岁上就读完了四书五经。20岁以后,景冬旸边读书边写《说嵩》。
有一年,景冬旸到张秀才家去拜年,见秀才家里挂着一幅中堂,中堂上是岳飞题词。他问张秀才,词是什么时候题的,张秀才说,是宋朝高宗绍兴十年时题的。
当时,岳飞在蔡州大破金兵以后,在中岳休整军队。景冬旸听罢,看着词的内容好,书法也好,他想把词抄下来,写在《说嵩》一书上,可是天已经晚了,只好回家去了。
哪想到,景冬旸结婚后没几天,有一天天还不亮,他就跑到秀才的家里,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把岳飞的题词抄录下来了。
他刚刚抄完,张秀才家的茶童送茶来了,看见景冬旸穿着茄色起花新女裤,禁不住哈哈笑着说:“景先生,你怎么穿着新娘子的花裤子?”景冬旸低头一看,才知道起床早,没点灯,把新娘子的裤子穿上了,羞得他满面发红。
张秀才为了解除景冬旸的窘境,假装生气地对茶童说:“奴才多嘴!‘要得富,和穿裤’嘛!还不走开!”茶童笑着出门去了。
很久以来,中岳一带的新婚夫妻,结婚头一年里,都要和穿一条裤子。这个风俗,就是从景冬旸那个时候传下来的。
嵩阳书院的教育制度,一依白鹿洞书院教规,由山长耿介制订《辅仁会约》。会约规定:一、每月初三日命题作文两篇。每月十八日讲课一次。二、学生所读之书以《孝经》、《小学》、《四书》、《五经》、《性理大全》、《通鉴纲目》为主。三、提倡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启发。四、教导学生严于律己,诚心诚意地相互劝善规过。五、反对文过饰非。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耿介制订“立志”、“存养”、“穷理”、“力行”、“虚心”、“有恒”等《为学六则》的教育原则。他自己还编撰《孔门言仁言孝之旨》、《子在川上一章》、《易谦卦》、《公都子一章》、《知言养气一章》、《太极图疏义》、《大学首章》、《中庸首章》等讲义。
为了继承宋代嵩阳书院传播理学的传统,清初嵩阳书院强调人的品德修养。
窦克勤在《嵩阳书院志》作《序言》说:“古之学者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功,以求尽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早夜孜孜,自幼至老,服习驯致,故能内而明明德,外而新民,以庶几乎参赞位育之极功。后之学者但为诵读口耳之学而已。其于圣人教人之意失矣。”
正因为嵩阳书院办学的宗旨就是把全部教育过程看作是道德修养的过程,因而其成为清代培养理学家的著名书院之一。
【旁注】
孙奇逢 (1584年~1675年)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明亡,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孙奇逢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五卷、《书经近指》。
太子 又叫皇太子,储君的一种,是我国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皇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
冉觐祖 (1636年~1718年)清藏书家、经学家。字永光,号蟫庵。潜心理学,曾主讲于蒿阳书院,作《为学大指》、《天理主敬图》以教学生。喜聚书,有人售二十一史,索价甚高,他向诸兄借钱购回。建“纶翰堂”藏书楼,寝馈万卷之中,考辩益精博,主编有《中州通志》、著有《五经四书详说》、《性理纂要》、《阳明疑案》及诗文杂著20余种。
中堂 国画装裱中直幅的一种体式,以悬挂在堂屋正中壁上得名。我国旧式房屋楼板很高,人们常在堂屋中间墙壁上挂上一副巨大的字画,称为中堂画,为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词 一种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通鉴纲目》 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统治。
窦克勤 (1653年~1708年)字敏修,一字艮斋,号静庵,河南柘城人。闻耿介传百泉之学,从游嵩阳。六年,乡举至京师,谒睢州汤斌。曾经于柘城东郊立朱阳学院,倡导正学,著有《理学正宗》、《孝经阐义》、《同志谱》等。
【阅读链接】
朱熹很重视石鼓书院,但他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衡州的地方官员代他重建石鼓书院之后,盛情邀请他前来讲学,朱熹欣然答应,一路奔波来到衡州。他站在石鼓山上,远眺湘江滔滔北去,近听学子琅琅书声,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欢。他坐在院子里,想到自己的理想终于变成现实,心潮起伏,写下了一篇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很有名的《石鼓书院记》。在这篇文章中,朱熹对石鼓书院几百年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了如指掌,表达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以德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