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费祎、姜维

诸葛亮死后,继诸葛亮主持蜀国大政的是蒋琬。

蒋琬早有文名,20 岁时以州书佐之职随刘备入益州,从广都(今四川成都市南中兴场)长直做到丞相长史,诸葛亮称赞他是“社稷之器”,说他的特点是“为政以安民为本”,不玩花架子。诸葛亮北伐中原,让他留在成都, 实际上代行丞相之职。他除管理蜀国内政外,始终竭尽全力保证前方军械粮草的充分供给,使诸葛亮免除了后顾之忧。

蒋琬是诸葛亮推荐的丞相接班人,执政以来,以沉着、稳重见长,对脾性古拙的杨戏和说过他坏话的杨敏等人,都能加以体谅,即使有人告发,也都加以解释,决不加罪,使群臣十分信服。

蒋琬崇拜诸葛亮,但并不迷信权威。他认为诸葛亮多次北伐,都因为道路险峻、运输艰难而未能达到目的。于是提出从汉中沿汉水而下打击曹魏的主张,建造了许多战船,准备通过汉水、沔水攻打魏国的魏兴(今陕西安康县)、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田家坝)等郡,只因为临期旧病复发,不能成行。而这时朝臣们又议论纷纷,担心万一出兵不能取胜,在水急滩浅的汉水河道上撤退将十分困难,搞不好就会重蹈猇亭之败的覆辙。鉴于这样的情况,蒋琬便没有派人代他出征。

蒋琬执政 12 年,蜀国没有大举北伐,很大程度上与他长期身体不好有关。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过伐魏的主张,并和费祎商量,提出对于羌、胡等族应当加以利用。于是上书刘禅,推荐中监军姜维任凉州刺史,去团结羌、胡首领,集结各族兵马,共同对付曹魏。

蒋琬病重期间,代他行使军政指挥权的是费祎。费祎是刘璋转弯抹角的亲戚,随他的族父来到益州,后来被诸葛亮看中,留在蜀汉为官。

孙刘恢复抗曹同盟后,费祎曾奉诸葛亮之命出使东吴。孙权除了诸葛亮外,对蜀汉官员并不放在眼里,因此对费祎不怎么尊重,一见面就用开玩笑的态度拿好酒将费祎强行灌醉,然后和他谈论国事、评点时务,吴臣诸葛恪、羊渞(音 dào)等也是才识广博、论锋刚健的人物,他们为孙权助威,提出很多问题难为费祎,要看费祎的笑话。费祎考虑到联盟的需要和蜀汉的利益, 不与孙权等交锋,趁势装作醉不能言的样子,回到客馆则马上根据席上的问题,一一加以辩答,既考虑到态度不卑不亢,更注意辩答有力,措辞十分得体,到正式会谈时,终于使吴国君臣折服,使得孙权另眼看待,称他有德, 欢迎他常来东吴,还把自己佩带的宝刀赠送给费祎。费祎接过刀说:“我是不才之人,愧受重赐。我想:刀是用来讨伐敌人、防止暴乱的工具。我一定为蜀吴联盟建功立业,不负您的厚意。”

自此以后,他经常往返于汉中和建康两地,加深了两国的联系,保证了蜀汉后方的安全。

蜀国大将魏延身为军师,常和长史杨仪闹矛盾,两人见面就争,有一次魏延竟拔出刀来威吓杨仪,把杨仪气得直流泪。费祎便从中调停,并协助诸葛亮充分发挥二人的特长,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

费祎处在军国多事之秋,公务十分烦杂,他却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论是听取政事、接纳宾客,还是参加饮宴、陪同娱乐,都能恰到好处,从不耽误正事。蜀延熙七年(公元 244 年),魏军驻兵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八里关), 逼近汉中,费祎奉命带兵抵御,这时光禄大夫来敏对费祎道:“听说你棋艺

很高,能够领教一盘吗?”在出战前夕,费祎有许多事要做,面对这位成都来的朝廷大员,费祎竟能从容奉陪,表现得十分专注。原来,来敏是故意考察费祎的,见费祎如此胸有成竹,又礼节周道,便不再下棋,十分肯定地说: “通过这一试,我深信你必能退敌。”果然,费祎凭着沉着、清醒,指挥蜀军,占据兴势山,控制了魏军必由之路的谷道,利用魏军统帅曹爽害怕在这400 多里的狭长谷道中遭到伏击的畏惧心理,设了几处疑兵,使曹爽惶惶不安,匆忙退兵,费祎立即带兵追杀,大获全胜。回师后,因功受封为成乡侯。

费祎对人谦逊,生活简朴,出入从不动用车骑,总和众人一样吃苦奉公。蒋琬很重视他,临死时将大权交给费祎。建兴十三年(公元 253 年)初,在他寿辰宴宾时,魏国诈降留在蜀汉的郭循趁费祎酒醉,拔出暗藏的匕首,将他刺死。

从此,蜀汉的军权转由姜维掌握。姜维,字伯约,是一个立志于功名的人物。掌权以后,一改蒋琬、费祎“保国治民,敬守社稷”的方略,出兵伐魏,欲决胜败于一举。

在费祎遇刺的当年夏天,姜维率几万人马,按照诸葛亮北伐的出兵路线, 过祁山之西,出石营(今甘肃礼县西北闾井),经董亭(今甘肃礼县西北锁龙),兵围魏郡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兵沿渭水推进到洛门(今甘肃洛门),从外围攻击围城蜀军,姜维腹背受敌,英勇战斗, 最后也与诸葛亮一样,因军粮用尽,被迫退兵。

第二年,姜维再次北伐,兵出陇西,直指更西部的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狄道长李简不敌,开城降蜀。姜维又驱兵包围襄武(今甘肃陇西县),襄武城守将徐质领兵迎战,姜维不过几个回合,便将徐质斩首,魏军败逃。姜维乘胜前进,攻下了好几座城池,并就地驻军。

延熙十八年(公元 255 年),姜维再整兵马,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一起出狄道,又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杀死魏兵数万,后魏将陈泰赶来,方才阻住蜀军。

延熙十九年(公元 256 年)春,姜维与蜀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会兵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市),然后沿渭水东进。由于这时蜀国内部矛盾,胡济失约,姜维单方面东进,在上邽东部的段谷,遇到魏国大将邓艾,两军交战, 蜀军势孤力单,被打得星散流离,死伤惨重。结果军中怨声四起,姜维只好暂退汉中。

延熙二十年(公元 257 年),姜维得知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造反,立即分派关中兵东下,此时魏国内部混乱,蜀军便乘机向比较空虚的秦川方向出兵,姜维带了几万人马从东北方向出骆谷(今陕西佛坪县北太白山侧),到沈岭,直逼长城(今陕西周至县南马召镇)。当时魏国在该城的守兵很少,而城中积粮却很富足,一听说蜀兵攻来,守兵十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闻讯赶到,坚守此城;接着邓艾也从陇右带兵来到,一齐驻扎在长城守御。姜维见突击不成,将兵屯于长城以东的茫水一线,依山扎营,然后向司马望、邓艾挑战,二将坚守不战,形成相持状态。后来,姜维得知诸葛诞兵败,见已无虚可乘,带兵退回,又失去了一次机会。姜维回到成都。

到了蜀景耀元年(公元 258 年),这时蜀汉政权内部被宦官黄皓操纵, 黄皓深得刘禅宠信,而与黄皓朋比为奸的右大将军阎宇又掌握了兵权,他们拼命排挤、打击姜维,攻击他多年征战、劳而无功,枉耗民财。特别是黄皓, 整天在刘禅身边,很会讨刘禅欢心,所以他攻击姜维的话刘禅就容易听进去。

姜维见形势十分不利,也知道刘禅没什么主心骨,担心长此下去,必罹大祸。于是就以军屯为名,请求到沓中(今甘肃临谭县西南)带兵,刘禅乐得少麻烦,一口答应,姜维急忙出发,以免不测。从此,姜维便领兵居外,不敢轻易回到成都,而这时蜀国国力因君昏臣庸、小人得志,日渐衰落。姜维带兵得不到朝廷的供给,战斗力也大为削弱。

魏景元四年,也就是蜀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

钟会、邓艾统率 18 万大军分道伐蜀,姜维闻讯,十万火急地给刘禅禀报军情, 刘禅却不以为意,相信鬼神会保护他的,依旧终日玩乐不误,毫不以天下大事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