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虽陨,光焰不灭

蜀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二月,诸葛亮动员 30 万大军,以志在必得之气概,浩浩荡荡出了汉中,经褒斜谷道,北抵渭水南岸,屯兵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

魏国仍是司马懿领兵,当时他手下有 20 多万人马,驻扎在渭水一线,堵击蜀军。司马懿依旧采取几度得逞的固定方针,坚持避免决战。

诸葛亮这次也不急于交兵,并摆出长期驻扎的姿态,拨出一部分兵力在肥沃的渭南大地上开荒种地,并和当地民众相处无间。

诸葛亮出兵前已与东吴孙权约定,东西两面同时伐魏。这时孙权的 10 万大军也正向曹魏发起进攻。

蜀、魏两国就这么对峙着。司马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尽管见诸葛亮屯田,其势头与历次不同,心里暗暗吃惊,可还是坚持不与蜀军决战。特别是这一次,魏国要对付东、西两线的进攻,曹睿去东线时又专门嘱咐过司马懿, 指示他“只能坚壁拒守,以挫折蜀军锋芒,等诸葛亮自行退兵。”曹睿的理由是“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他还认为:“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除此而外,司马懿凭着他与诸葛亮交战的经验,认定一旦会战,便自吃亏。因此,他是下决心磨下去了。

诸葛亮毕竟有他的难处,他志在恢复中原,要这样拖个 8 年、10 年,他还是拖不起的。于是在和魏军相拒了半年之后,见魏军毫无着急的样子,实在耐不住了,便给司马懿下了战表。可司马懿却高挂免战牌,不予理睬。诸葛亮战表不断,催战愈急,司马懿反而更是坚定不移地据守避战。不管蜀军骂战也好,诱战也罢,司马懿就是不为之动。

诸葛亮于是心生一计,他派人到魏营给司马懿送去一个礼盒,司马懿好生奇怪,打开一看,却是一套女人的服装和一些脂粉、首饰之类。送礼人见司马懿怔住了,便说道:“诸葛丞相见大将军如此畏战,便令小的送来此物, 说还不如到裙钗中去为伍吧!”司马懿闻言,气得七窍生烟,正待发作,忽转念一想:“这又何必,那样一来岂不正中诸葛诡计?”于是强打笑容道: “啊!原来丞相如此好心,日后定当重谢。”然后叫人发了赏银,打发送礼人去了。

那边蜀使刚走,这边营中魏将们可忍不住了,他们早就被蜀军骂得火冒三丈,如今见蜀军又欺到自己主帅头上,这还了得!于是纷纷求战,誓报受辱之仇。司马懿对大伙说:“你们以为我就好受吗?难道我们就真打不过他们吗?只因皇上有旨,令我坚守,君命不可违,这才百般忍耐。既众将求战心切,待我奏请皇上,旨意令战,再打不迟。”

司马懿果然递上一份奏本,请求出战。曹睿深知司马懿奏本的深意,无非是堵众人之口,而且当时形势也确实不允许西线冒险决战,因此在奏本上批了个“不准”,并派卫尉辛毗(音 pí)持节来到军营,严加制止。众人见果是圣意,从此再不敢求战了。

蜀军探事人将魏帝差辛毗持节到前线一事报到大帐,诸葛亮便已猜透个中奥妙,看来他的激将之法又被司马懿化解了。当时姜维也在帐中,对诸葛亮道:“丞相,我看辛毗持节而至,这次司马懿又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很赏识姜维,明确答道:“然也。将在外,已受君命,若有战情,当自主张, 以免坐失良机。此次千里求战,无非借君命以压下愤,哪里真有欲战之意?”

诸葛亮原想利用速战速决的战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然后一举攻克长安,直捣中原。现在眼看计划难于实现,心中不免万分忧愁,不觉长叹一口气道:“司马懿呀,可真不愧为老奸巨滑者了。”

司马懿深明蜀军之意,兴师远征,屡出无功,因粮食运转不易,急求一战,以解燃眉。而自己则利于固守,守住此线便是胜利,因此尽管诸葛屯田, 也不为所动,力避决战。

双方又相持了一些时候。一天,蜀军照例去下战表,司马懿收下之后, 似乎心情很好,竟和蜀使聊起天来。他问道:“你们丞相近日身体可好?睡眠是否依然安稳?饮食都安排了些什么?公事可依旧繁杂?”蜀使见问,勾出满腔忧虑,回答道:“丞相奉公,令人感佩,每日夙兴夜寐,凡罚 20 板以上之事,皆亲自过问,唯恐差失。饮食虽百般调理,每餐所进也不过一碗而已。”司马懿随口道:“你们丞相太辛苦了。”便将蜀使送出,始终没有提一句打仗的事,好像他与诸葛亮是十分要好的老朋友似的。送完蜀使回来, 司马懿高兴地对手下将军们说:“这下好了,蜀军退兵有日了。诸葛亮如此劳累,寝食又都艰难,看来折腾不了多久就会不行的,你们耐心等着瞧吧!”

果然如司马懿所判断的那样,诸葛亮进兵无策,退兵又于心不甘,忧愁烦闷,无法排解;重任压肩,事必躬亲,昼夜操劳,不得半刻轻松,以致积劳成疾,尚犹不知。待到使臣返回,将司马懿的问话学说一遍之后,诸葛亮这才惊道:“好个司马懿,竟攻起我的心来了!”然而说归说,心里倒把司马懿的问话来回琢磨了几遍。他知道司马懿是死也不会与他决战的了,便考虑是否暂时退兵的问题。

这时,蜀将们也觉得诸葛亮操劳太甚,前来相劝,诸葛亮道:“我何尝不想清闲,隆中之时,本是散漫之人,只因感激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 方才不遗余力,誓忠效命,唯恐有什么差失,对不住先帝和蜀汉啊!”众将闻言,感动之极,便尽量不使丞相多费心力,没有大事,决不肯啰嗦。可是, 这还是解不了诸葛亮于国于民的忧心。

不久,诸葛亮果然病倒了,也是因为粮食的事,汉中存粮已经差不多用完了,再从哪里发运呢?诸葛亮筹措算计,不知不觉,又是深夜,忽觉喉头一热,竟吐出一口血来,只好上床休息。

睡无片刻,诸葛亮又想起事来,令人把长史杨仪、大将姜维及费祎等重臣叫到跟前,商量退兵之事。同时,对自己的后事也预作了安排。

诸葛亮就此一病不起,病势日沉,众人焦急万分,也无心打仗的事了。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急命大臣李福星夜出发,昼夜兼行, 赶往五丈原。

诸葛亮见刘禅派特使而来,欲要起身见礼,却挣扎不动,李福忙让丞相安卧,叙谈朝中之事,告以刘禅之急。诸葛亮道:“我六伐中原,想不到半途而废,深以为恨。我已经不行了,我死以后,你们要竭尽忠心,辅佐皇上, 把汉室江山巩固起来呀!”李福含泪点头,然后又问:“丞相病重期间,朝廷之事、军中之事当由何人暂代?”诸葛亮道:“朝中之事,我出征时已作安排,无须变动。治国治军,若论人选,我死之后可任蒋琬为相。”李福又问蒋琬之后为谁,诸葛亮答以费祎;李福还问费祎之后,诸葛亮已微闭双目, 奄奄待毙。李福便不敢多言,拜了几拜,覆命去了。

当夜,杨仪、姜维、费祎主持退兵,蜀军悄悄拔营,顺序撤兵,前军刚刚入谷,诸葛亮就呼吸急促,这时天上一颗巨星划破夜空,坠落于地,天上

仍留下一片光焰。众人心惊,再看诸葛亮,却已经没气了,诸葛亮就这样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死于郭氏坞,结束了他不朽的人生。全军为之痛哭不已。司马懿探知蜀军退兵,立即跨马扬鞭、催军追击,刚近蜀军,忽见弯道

处转出一队人马,诸葛亮端坐车上,吓得回头就跑,边跑边叫:“见鬼了! 上当了!诸葛亮没死。”魏军见主帅惊退,也纷纷夺路逃命。蜀军则在后面击鼓呐喊,并不追赶。原来这是诸葛亮遗计,他让人装扮成他的模样,特为吓退魏兵,以使蜀军在他死后能够安全返回。蜀军见追兵已退,便由姜维断后,杨仪率队徐徐撤回,并为诸葛亮发丧。老百姓得知,纷纷前来哭奠。从此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民谚。

后来,司马懿知道上了当,他又察看了蜀军扎营之地,禁不住叹道:“我不如诸葛,诸葛真奇才也。我能料其生已经不易,又岂能料其死呢!”蜀军这一退,蜀魏一时不会再有战事,司马懿也就班师回朝,向曹睿覆命去了。刘禅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将他葬在定军山下,依山为坟,就着平日服装

入殓,不葬任何器物,坟地也只以放下棺木为度,以成诸葛节俭之意,墓碑刻諡为“忠武侯”。当地百姓闻讯也来祭奠,而且以此为俗,年年祭祀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