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峙

董卓起祸端

东汉后期,皇室衰微,一代代“受命于天”的帝王,竟全是孩提之辈。由于小皇帝不谙世事,虽说身登皇位,朝政大权却无一例外地旁落了。于是, 交替出现了外戚、宦官掌权的局面,宫廷内杀戮不止,国事日非,致使民不聊生,社会极端黑暗。

汉和帝刘肇 10 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总揽大权,后因宦官郑众

密谋,诛灭窦氏,宦官开始参与政事;汉安帝刘祜 13 岁登基,邓太后临朝, 外戚邓骘(音 Zhì)辅政,后又是宦官乘机窃取权柄,逐杀外戚;至幼童北乡侯受命,阎太后临朝,外戚阎显掌权,杀宦官,可北乡侯短命,宦官反扑, 杀了阎显,扶立顺帝刘保,刘保当时 11 岁,权势为宦官独掌;桓帝刘志 15 岁继位,梁太后临朝,外戚梁冀执政,结果还是遭宦官算计,宦官势力再度独霸大政,并对士族官僚集团下手,制造了党锢之祸;桓帝死,灵帝立,灵帝刘宏时年 12,依然是太后临朝视事,政权则为外戚窦武掌握,窦武深知宦官利害,正欲下手,却为宦官抢先开了杀戒,灭了外戚,夺得大权,并再次对士族官僚集团施加严厉打击,制造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种种倒行逆施,以致民不聊生,终于导致黄巾大起义。

钜鹿人(今河北平乡)张角创立太平道,利用符水治病,进行传教。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角部署为 36“方”。大方万数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置渠帅,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因叛徒唐周告密,事机泄露,各地徒众被迫同时起义。他们头缠黄巾,故称“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但因缺乏作战经验,张角病死后,张宝、张梁相继战死。黄巾军转战九个多月,终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极大地震慑了封建统治集团,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皇家为拱卫京师,成立了“西园八校尉”指挥的军事指挥部,其头号统帅上军都尉就由宦官蹇(音 jiǎn)硕担任,副手中军校尉则是虎贲(音 bēn)中郎将袁绍。

次年,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以大将军的身份秉政。袁绍见机会到来, 说动何进,杀了蹇硕,取得最高军事指挥权,正准备一举消灭宦官集团,只因何进之妹何太后不允,何进无奈,于是想到董卓,让他带兵进京,翦除宦官势力。不料,宦官段珪(音 guī)探知机密,先发制人,趁何进入宫之时,将他杀死,并劫走少帝和他弟弟陈留王刘协。袁绍见事情紧迫,便与他异母兄弟袁术一起,带上人马,杀进皇宫,当下诛杀了宦官 2000 多人,消灭了宦官势力,只是没逮着宦官头子张让、段珪,又找不到少帝和陈留王,于是派人四下火急追寻。

一波未平,一波又兴,何进调用董卓之事,留下了无穷祸害。董卓本是豺狼之辈,早就想染指朝廷大权,只苦于坐镇西北,无由进京。这次接到何进之请,哪有不来相助之理?当下便驱动兵马,高举着“并州刺史董”的旗号,浩浩荡荡、马不停蹄地直奔洛阳而来。

董卓长得身躯高大肥胖,野性十足,颇能治军用兵,是汉末乱世实力雄厚的人物。他的军队久镇西鄙,能征惯战,和他一样充满野性,镇压过黄巾起义,其中既有汉人,又杂有胡、羌,平日“淫掠妇女,剽虏资财”,视杀

人为儿戏,是一帮豺狼之辈。这次进京,都有大捞一笔的打算。

董卓军行半路,见有百姓逃难,忙令部下打听,这才知道宫中事变,心中大惊,他岂肯错过这个机会,急忙挥鞭催马,恨不得一步踏进洛阳城。

也算董卓侥幸,兵未进城,却碰上了袁绍派去追寻少帝的人马。他们此时已经救回少帝和陈留王,正由大臣崔烈保护着返回皇宫。

崔烈见遇着董卓,心知不妙,忙告诉前后情况,接着说:“如今大乱已了,少帝无恙,请刺史速回,以固边防。”董卓听了,火冒三丈,吼叫道: “一派胡言!你们有何能耐,竟把国事弄得一团糟,本官奉命特未保驾,谁敢叫我回去,我把他剁成八截!”吓得崔烈一行再不敢吭气。

这才叫“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这尊凶神见崔烈哑口无言,便换了一副面孔,对少帝说:“陛下莫怕!有我董卓在此,谁 敢张狂?快请上马回宫。”当即拥着少帝、陈留王一行,顺顺当当地进驻洛阳,控制了京城。

董卓虽说兵权在握,救驾有功,但名义上他毕竟还只是个外州刺史,如何掌握朝权呢?便想了个主意:如果另立新帝,他就成了元勋,封王拜相, 名正言顺,那时谁还敢说三道四呢?

可是,干这样的大事,总还得有人支持吧,他想到了袁绍。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殄灭宦官之乱,袁氏兄弟又出了大力,只要有他支持,董卓便可有恃无恐、为所欲为了。

董卓请来袁绍,相见寒暄之后开言道:“方今天下乃多事之秋,若无英明睿智之君,何能中兴大业?我看陛下孱弱,难孚众望,不如将他废了,另立陈留王为帝,你看如何?”袁绍一听,便明白了董卓的深意,心想:“董卓这厮,好大野心,倘若让他得逞,将置我袁氏于何地?”正准备说几句客气话,将他顶住,然后再设法对付。不料董卓见袁绍没有马上首肯,已知道他心里另有打算,连忙抢着说:“既然你不反对,这事就算定了。其实,汉家气数已终,暂且如此办吧!”说完,狡黠地看了袁绍一眼,呵呵大笑道: “日后还请多为周旋。”袁绍这下急了,他也顾不得什么面子不面子,直统统地将董卓的话顶了回去:“废立之事,岂可如此随意?少帝是先帝长子, 已正君位,又无差错,怎能说废就废?依我之见,还是好好辅佐少帝,治乱兴利,以顺天下万民悬望之心。否则,人心不服,后果不堪设想!”董卓不曾料到袁绍如此不买帐,于是恶狠狠地答道:“我重兵在手,大权在握,谁敢不从,决不宽饶!”边说边拔出佩剑,准备动武。袁绍也不示弱,他也抽剑在手,对董卓道:“别以为天下人好欺,谁敢造次,就叫他看我的厉害!” 说完,将披风一甩,头也不回,走了。

董卓没能镇住袁绍,反而被袁绍噎得够呛,气得直嘘气,心想找个什么由头好好治治他,方解心头之恨。

次日,部属报告董卓,说袁绍已离京而去。董卓听了,猜想袁绍心虚, 就把这事暂时搁下,忙着他的废立大事去了。

董卓下令,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当众宣布少帝退位,改封为弘农王,迁出宫外;另立陈留王为帝,即日登基,举行大典;董卓则自任太尉、相国。从此,朝政大权,全由董卓一人把持,新帝只是傀儡,他便是汉献帝。董卓办完这事,又恐袁绍复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断了袁绍异想,便急忙命人将废帝刘辩毒死了事。

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权力,董卓接着广封职官,其中包括党锢之祸中受牵连的荀爽、陈纪、韩融等人,都拜为公卿,而韩馥、刘岱、孔伷(音 Zhòu)、

张邈、张咨则做了刺史、大守,甚至连袁绍他都没忘记给他一个渤海太守的头衔。这一着确实见效,不少人竟真的肯听他差遣了。

董卓还想再显示一下他任贤用能的气度,打听到蔡邕是个大学者,过去为反对宦官擅权险些赔了性命,因此口碑很好,就决定在此人身上做点文章。一则可以讨好蔡邕这类文人;二则借以告知天下,显示显示新相国之公心。董卓要为自己装点门面,命人将蔡邕找来,抚慰一番,并在三天之内,给蔡邕连升三级,官至侍中之职。

袁绍愤然而去,到了冀州,联络了不少故人,反对董卓擅权。董卓闻讯, 立刻采取报复措施,在洛阳和长安城内,大肆搜捕袁氏家族,加以杀害,仅这一次就杀了太傅袁隗(音 kuí)等 50 余人。消息一经传出,袁绍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生吞活剥了董卓这个老贼。各地州郡,特别是山东、河北一带的州牧、郡守,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张扬公理,把董卓这个乱世魔王除掉。

董卓是个狂妄之徒,他觉得自己手中的兵力强大,无人可以奈何得了他, 对于外界的愤慨之情,倒不十分在意,仍然一意孤行,放纵部下烧杀掠抢, 兵进洛阳,就任凭将士肆行劫杀,他们打着所谓“搜牢”的名义,以洛阳保护者的面目出现,在这座繁华名都,抢劫财物,虏掠妇女,特别是皇亲国威之府、贵族富贾之家,这次可算吃了老亏。这还不算,董卓又下令刨开汉灵帝的坟墓,把陪葬的金银珠宝、稀世奇珍,一古脑儿起出来分了。

还有一次,董卓带兵到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去,那天正碰上当地百姓春祭社神,男女群集、服装鲜丽。董卓见此情形,下令兵士把民众包围起来, 砍下所有男人的头,劫走全部妇女和财物,然后唱着得胜的战歌,把人头挂在马上、车边,仿佛真的剿灭了多少“贼寇”似的,凯旋而归。

董卓就这样暴行无忌、欺世盗名,成了人人痛恨的灾星和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