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的雅调艺术特色

1960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中,导演黄粲正在指挥着工作人员做着拍摄的准备工作。场地中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精心布置着场景。

在场边,潘凤霞和董庆祁两个人涨红着脸,神情激动地看着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

潘凤霞对董庆祁问道:“你紧张吗?我的手心都是汗,多少次登台演出,即使面对上千观众我都没有这么紧张过。”

董庆祁回答说道:“我也一样,非常紧张,而且还非常激动。我们一起登台演出了这么多年,彼此之间已经达到了心意相通的程度。我明明知道这一次也绝对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可就是心里一直都在打鼓,紧张的好像连气都喘不上来了。”

潘凤霞深有感触地用力点点头,来回搓着手掌,不时做出几个深呼吸的动作,尽管她已经想尽了办法来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但是依然没有丝毫的效果。

这时候导演黄粲来到潘凤霞和董庆祁两人面前,看着两个人紧张的样子,开口说道:“潘老师,董老师,不用紧张。真的不用紧张,你们平时怎么做的就怎么演,以你们两个人的功力,拍好这个电影我个人觉得不会有丝毫的问题。”

董庆祁深呼吸一口,然后说道:“黄导,按理说我们两个人唱了半辈子的弋阳腔,尤其是这个《还魂记》更是不知道唱了多少次。可是这一次跟以前不一样,是要拍摄成电影,给全国群众看的。我们感觉到压力很大,我们非常迫切地想要演好这出戏,让弋阳腔再一次红火起来。”

潘凤霞与董庆祁两个人是弋阳腔的艺人,现在弋阳腔在国家的支持下要拍成电影,进行全国性质的宣传,这让他们看到了弋阳腔光明的曙光,他们感觉到责任重大在心中万分重视,所以才会抑制不住的紧张。

导演黄粲已经见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他明白这些老艺人的功力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只要乐器声响起,他们立刻就会习惯性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状态。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直到拍摄完毕。

但是黄粲同样也知道当局者迷的道理,只是劝说了两人一会儿,然后就开始最后的准备工作。

终于,剧务来到黄粲身边,表示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开始。

黄粲点了点头,大声喊道:“各部门注意,预备开始。”

南宋南安太守杜宝请老儒生陈最良教习女儿丽娘。但杜丽娘不甘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偷偷来到后园游玩,满园春色,赏心悦目。丽娘回到房中竟打起盹来。梦中,在花神的帮助下,丽娘与书生柳梦梅邂逅,两人心心相印,结下良缘。

……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路过南安,住在梅花观。一天,他去后花园散步,见园中景物似曾相识,顿觉纳闷,又见太湖石畔一幅画轴,正是梦里所见的姑娘,于是焚香叩拜,与丽娘的画像诉说衷情。

晚上,丽娘芳魂前来相见,两人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丽娘要梦梅次日去后花园梅花树下太湖石畔掘墓相会。

柳梦梅掘开杜丽娘的坟墓。杜丽娘在花神的帮助下,在一片阳春美景、百花盛开中,慢慢苏醒过来。丽娘与梦梅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影片拍摄的非常顺利,潘凤霞与董庆祁两人都超水平发挥,将自己最高技艺十分完美地在电影中展现出来。他们在打破传统曲牌限制艺术形象塑造的同时还在“滚唱”方面的大胆创新。一举完成了一部弋阳腔的经典之作。

电影在全国广泛播出,在各地都受到了极高的赞誉,观看的人们被两人的表演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看完之后称赞《还魂记》是“秀、美、娇、甜”的弋阳雅调。

数百年来,这支古老的声腔一直以其激越、高亢的旋律回荡在中国戏曲界的上空,打动着千千万万弋阳腔爱好者的心多年来,这支声腔也深为弋阳民间艺人所传唱,流传至今。

悠悠信江,汲取了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灵气,积淀了数百年民间艺术的精华,才铸就了弋阳腔这一千古绝唱。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组织弋阳腔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使弋阳腔从濒临绝迹的危境中重获新生,并日益繁荣壮大。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后于1982年和1987年两次赴弋阳县考察弋阳腔,观看了弋阳腔剧团排演出折子戏《荆钗记见母》后,他赞誉道“该剧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弋阳腔对我国后来许多地方的戏曲剧种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据新中国成立后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个省、市的30多个地方戏曲都与弋阳腔有着渊源关系。如:河北梆子、山西秦腔、四川的川剧都是弋阳腔的支脉。

弋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

弋阳腔在演唱形式上与风格上,独具自己的特色。它以徒歌的形式干唱,既不用丝竹也不用管乐器伴奏,锣鼓伴奏只为演唱击节,同时用以渲染舞台气氛。

弋阳腔中大鼓大锣的伴奏与其高亢、激越的唱腔曲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喧闹、粗犷的音乐风格;弋阳腔还有“一人唱而众人和之”的特点,也就是众声帮腔的形式。

弋阳腔这种“一个启口,数人接腔”的形式,随着演出的需要而得到不断地发展,它不仅能渲染舞台气氛,还可以起到加强词意表达、帮助刻画人物、描绘剧中环境、铺陈戏剧情节等作用,因而成为弋阳腔中的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弋阳腔及其流变的青阳、徽州、四平、太平诸腔的演出剧目,现存120种左右。这些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民间文学的创作传统。

弋阳腔剧目的来源,有相当一部分是继承了宋元南戏的传统戏,如《琵琶记》、《拜月亭记》、《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金印记》、《绣襦记》等。

还有一部分是在长期与海盐、昆山等腔交流演出中吸收来的,如《玉环记》、《浣纱记》、《红拂记》、《玉簪记》、《红梅记》、《水浒记》等。对这样两类剧目,弋阳腔艺人和民间剧作家,在演出实践中往往“改调歌之”,以增强作品的乡土气息。

弋阳腔本身的剧目,大多出自中、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之手,如《破镜记》作者朱少斋、《白蛇传》作者郑国轩、《织锦记》作者顾觉宇等。由于这些剧作家较接近群众,所以,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爱憎和道德是非观念。

在弋阳腔系剧种中,盛演不衰的代表性剧目,如《织锦记》、《同窗记》、《卖水记》、《破窑记》、《金印记》、《金貂记》等都具有这种特色。

[旁注]

长春电影制片厂 简称“长影”,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厂址位于吉林长春。首任厂长是袁牧之,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过数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的影片为长。

潘凤霞 生于1933年,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人,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文联副主席。她出身赣剧世家,凭主演新派赣剧《梁祝姻缘》一举成名。戏剧大师田汉把北京的新凤霞和南昌的潘凤霞并誉为“南北双凤”。

《还魂记》 根据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剧本力图抓住杜丽娘以生死追求美好理想这条主线。通过她与柳梦梅的爱情描写,突出没有爱,生不如死,有了情,则死可复生。以死来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以爱情赢得婚姻自由的幸福。

儒 即是儒家又称“儒学”。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

王朝闻 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建树,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美术工作者。

河北梆子 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

《拜月亭记》 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后来元代施惠对其进行了改编,名为《闺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号称五大传奇。

红梅记 明代时期传奇作品。周朝俊著。取材于明瞿佑《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写裴禹与李慧娘、卢昭容的爱情婚姻故事。剧情曲折离奇,虚实相生,唯关目稍有冗赘,结构松散。京剧《李慧娘》即据此改编。

[阅读链接]

江西省东北部的弋阳县历史悠久,方言属赣语系,为戏剧曲调弋阳腔发源地。是高腔鼻祖的诞生地。

自210年置县,至今已有1800年。文化积淀深厚,是位列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高腔戏曲“鼻祖”弋阳腔的诞生地,境内至今还保存有古戏台5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