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山班唱响九江采茶戏

在清代的时候,江西九江有一个名气响亮的采茶班叫做瑞昌瓜山班。

瓜山班最早的班主叫做周才友,在周才友时期,九江采茶戏与外来的黄梅采茶戏结合,丰富了九江采茶戏的曲目,提高了瓜山班艺人的技艺。

当瓜山班发展到第二代班主周英荣的时候,瓜山班已经成为了九江地区以及湖北黄梅县地区最著名的戏班子。瓜山班经常在班主周英荣的带领下渡过赣江前往黄梅县以及广济地区演出。

在赣江对岸的黄梅县当地,有一个名叫新桃班的黄梅采茶班在当地很有名气。当瓜山班接二连三进入黄梅县进行演出,这就触怒了新桃班班主。

这一天,瓜山班再一次在周英荣的带领下来到黄梅县演出,新桃班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气势汹汹地在演出地点搭建了另外一座戏台,准备与周英荣的瓜山班正大光明地比试一场,将瓜山班赶出黄梅县。

瓜山班来到了表演的地界,突然发现不远处有另外一个戏班也在搭台唱戏,而且所安排的戏曲曲目都与他们的完全一样,甚至连演出顺序都没有变化。

班主周英荣看到这里,知道对方这是来宣战的,于是他将自己手下的艺人集合在一起说道:“各位,看今天的架势新桃班是来找事的。所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今天大家伙要加把劲,把新桃班给我比下去。所以,今天的表演咱们必须使出全力,我安排一下,咱们今天一共五场戏,第一场和最后一场我亲自上台,其他三场就拜托你们了。”

周英荣安排好之后,瓜山班的艺人开始紧张的准备着。时间不大,新桃班的戏台上响起一通鼓声。周英荣明白这是对方在叫阵,于是他也让戏班艺人猛敲一通鼓,表示应战。两通鼓过后,不论是瓜山班还是新桃班的艺人都斗志昂扬。

三通鼓声响起,周英荣登台献艺,与对面的新桃班班主针锋相对,同时表演《货郎卖花》。

相同的板眼,相同的节奏,但是却出现了不同的装扮。新桃班班主一身小生打扮,手中提着装着鲜花的花篮走上了戏台。而周英荣则是扮成了丑角,背后背着竹篓登上戏台。

两个角色一出场,立刻就分出了上下。原本还不知道该看哪一边戏的观众,一下子都聚拢到了瓜山班的周围,将新桃班班主孤零零的让在戏台上。

完胜!毫无悬念的胜利!

就在新桃班班主认为自己是输在角色扮演上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了瓜山班看台周围响起了巨大的叫好声。他站在高高的戏台上向对面望去,看到周英荣扮演的丑角货郎敏捷轻快地脚尖步、矮子步和快速步后突然蹦跳一步而不发出任何响声的蹦跳步,然后伸出脖子,前后左右地摆动一下……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这几个动作就让新桃班班主意识到,对面瓜山班丑角的实力超过新桃班太多太多,仅仅这一个人就能够轻松的打败他这整个戏班。终于明白了实力差距的新桃班灰溜溜地离开了戏台,将表演场地留给胜利者瓜山班。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周英荣的表演,比当时黄梅采茶戏有名的班社新桃班艺高一筹,所以今日黄梅县民间仍流传着瑞昌名艺人周英荣的外号为“赛新桃”。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进入半班形式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流行于瑞昌、九江、湖口、德安、都昌、彭泽等县。

早在明代,赣北瑞昌、九江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上元佳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采。贺采时唱茶歌小调,热闹非凡。

明隆庆《瑞昌县志》载其盛况:

时南源放灯,尤为极盛、延绵数里,照灯火如昼,终夜吭歌,行极乐至宵。

九江、瑞昌、湖口均位于长江南岸,上抵三楚,下至吴越,素有“江西门户”之称。明代赣北吴城镇,扼鄱阳湖水路之要冲,商贾云集,是当时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

随着经济的繁荣,通商的交往,明代末期,赣东铅山县的茶灯戏随之传来九江、瑞昌、湖口等县。赣北盛行的灯彩亦很快与之相结合。

清代初期陈奉兹《浔阳乐》有诗说:

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

偏怜女儿港,一路采茶歌。

采茶歌指的正是赣北茶灯戏。

清代李天英的《龙城竹枝词》也描绘了九江府的茶灯戏:

锣鼓喧阗鹤焰腾,凤凰山上月初升,

采茶歌罢东风起,吹出鳌山太子灯。

其表演形式前面二小旦手提茶灯为引导;中间场面衣箱,后面小丑压阵。每到一处,先在祠堂喊佛贺采,将茶灯安好,再演出采茶小戏。

瑞昌、九江、湖口一带农村业余剧团至今保留着与赣东茶灯戏相同的这种表演形式。赣北早期茶灯戏的剧目有《攀笋》、《瞧相》、《货郎卖花》、《补背褡》、《秧麦》、《磨豆腐》等。

与赣北一水之隔的湖北黄梅县经常洪水泛滥。1765年,洪水横溢,江堤尽溃。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便在赣北开始演唱。

他们不仅带来《姑嫂望郎》、《逃水荒》、《才子打赌》、《讨学钱》、《山伯访友》、《鹦哥记》、《红梅装疯》、《三宝记》、《菜刀记》以及喻老四的老八折等一批剧目,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正板唱腔,如平板、数板、还魂腔、火攻等。

因此,赣北原有的茶灯戏,很快就和黄梅县流入的剧目和曲调相结合,形成三角班。

清代道光年间,因黄梅采茶戏的兴盛,创建了采茶戏的半班,后增加了正生、青衣、花脸行当,由七子班变为十子班。九江采茶戏也迅速发展成为半班。最早的班社为瑞昌县的瓜山班。

从1830年至1980年已有六代师承:从周才友、周英荣、徐庭仔、冯道先、杨开仟到杨能美。随后瑞昌洪源班、九江新棠班也相继建立。此时,九江采茶戏已趋于定性。

清代光绪年间,赣北艺人还不断从汉剧、花鼓戏中吸收唱腔、剧目、表演艺术来丰富自己。如九江采茶戏的主要唱腔汉腔和常用的正板唱腔花鼓腔,就是从湖北传来的一些剧目,如《葛麻冩退》、《铁板桥》、《湘子化斋》、《丝带记》等。

九江采茶戏因盛行于瑞昌,故又称为“瑞昌采茶戏”。1956年,成立了九江采茶戏第一个专业剧团,瑞昌县采茶剧团。长期演出于九江地区各县市,并远抵湖北的黄石、蕲春、阳新、浠水和福建的福清、浙江的温州等地。偶尔也去上海作短暂演出。

九江采茶戏的传统剧目,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其大型剧目的历史宫廷戏很少,多为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其中有《白扇记》、《血衣记》、《卖水记》、《岳州渡》、《锁阳记》、《城清风》、《岭赶子》、《菜刀记》、《七针记》、《荞麦记》、《凤凰记》、《乌金记》、《告经承》、《告堤坝》、《二龙山》、《山伯访友》、《百花亭》、《百日缘》等。

九江采茶戏的小型剧目中反映家庭生活和劳动生产的占多数,如:《卖鞋》、《卖角箩》、《染围裙》、《秧麦》、《补背褡》、《借银》、《卖棉纱》、《苦媳妇》、《劝细姑》、《卖大蒜》、《打哈巴》、《双癞痢》、《借帽》、《双过门》等。反映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小戏如:《葛麻写退》、《铁板桥》、《皮瞎子算命》等。

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现代剧目有:《瀼乡红火》、《麦良风云》、《北京来信》等。

九江采茶戏表演简练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在一些小戏中,尤为突出,《送月饼》中小旦的手帕功抛高旋转,前后耍花;《染围裙》中小丑的板凳功,轻捷灵巧,翻跃自如。

老艺人杨开仟在《推车赶会》中扮演小旦张二女坐车,上岭、下坡、跃坑、过桥等的表演身段生动逼真。他如小旦碎步扇花和小丑的矮子步等表演也很有特色。

九江采茶戏的唱腔共分为平板类、花腔类、汉腔类、杂调类。

平板类包括倒板、叠板、慢板、平板、简板、火攻、快板、散板、垛子板、数板、对板、摇板。

而平板类的旦、生、净、丑又各有不同的调式和旋律。如旦行为徵调式,净行为羽调式,而生、丑行均为宫调式,但其旋律又各不同。

花腔类:有仙腔、采腔、花腔、快花腔、丑花腔、情腔。除丑花腔为宫调式外,其余都为为徵调式。

汉腔类:有叹腔、汉腔、还魂腔、慢哭腔、快哭腔。此类唱腔速度慢,甩腔长,善于表达悲伤哀痛的情绪。

杂调类:属小戏专用唱腔。属于民歌和曲牌体的小曲,共有一百余首。

九江采茶戏原为无管弦乐伴奏,只有锣鼓助节及后台帮腔,在甩腔时加入云锣、小钹、马锣等。

新中国成立后,九江采茶戏在瑞昌成立了县采茶剧团,于1984年创作了《楚三怪招亲》,获华东地区戏曲汇演演出奖。2004年创作的小戏《春锣》,荣获中国山东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演出银奖,编剧、演员优秀奖。

[旁注]

瑞昌 江西省瑞昌,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史有“通衢”之称。铜岭殷商铜采冶遗址的发掘,刷新了世界木支护采冶青铜史的记录;良田寺遗址的发现,充分展示了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赣江 是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最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是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东源贡水是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区的石城县的赣源岽,在赣州汇合称赣江。

板眼 我国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唱腔的节拍。每一小节中的强拍,多以鼓板敲击按拍,称“板”;次强拍及弱拍,则以鼓签或手指按拍,称“眼”。合称“板眼”。如四拍子的一板三眼、二拍子的一板一眼。

门道 本意是指门内的过道。被引申为途径;窍门。在这里“门道”的意思是:一些事物的原理、精髓。他的近义词就是“实质”、“道理”、“专业技巧”等含义。

二月花朝 也就是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陈奉兹(1726年~1799年),江西德化人。熟习民情,驭以简静,吏民爱戴。好士乐善,奖掖如不及。搴兹天才高迈,诗专法少陵,洪亮吉甚称之。喜桐城姚鼐之文,所作皆有古法。著有《敦拙堂集》13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青衣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

花鼓腔 又名“花鼓丁香”、“打花鼓”、“花鼓秧歌”,是一种走唱形式的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元明时期,与各流行地区俗曲小词结合,形成许多地方曲种。演出节目多为民间生活故事,表现男女爱情的故事颇多。

乌金记 属黄梅戏剧目,36本大戏经典剧目之一。根据安徽省桐城县发生的真人真事而编写的。桐城富豪王员外嫁女时陪赠全副嫁妆,另有乌金四块,玉镯一双。但洞房花烛夜,新郎李义春却被杀死……桐城县令陈林在李府书童的帮助下,最终在江西省瑞昌县将强盗雷龙抓获斩首。

杨开仟 艺名大老杨,瓜山班的主要演员,县内有20多个戏班子都是他教出来的。1956年,瑞昌县成立国营采茶剧团,又被聘为老师,带徒传艺,热心把自己的艺术传给后辈,培养了一批群众喜爱的青年优秀演员。

仙腔 又名“道腔”、“道情”,原为神道出场专用的曲调,曲调旋律流畅,也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原为商调式,后渐向征调式转化与彩腔靠近。这一专用曲调已向板腔体发展,并增加了对板、数板、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

[阅读链接]

九江采茶戏艺人杨开仟12岁开始从师学采茶戏,专攻花旦。他天资聪敏,勤奋异常。无论长本或短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模仿妇女性格、语言和动作,创造性地刻画人物,扮演角色生动逼真。

杨开仟先在湖北广济、黄梅、圻春等地搭班,后带瓜山班在德安、九江、湖口、都昌等地演出。

主演的《劝细姑》,《推车赶会》等传统剧目,演出场场爆满,几十里外的人都赶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