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用本地戏做宣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派出了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前往赣东北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
方志敏来到赣东北之后,立刻就开始着手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活动。
这一天他走在田间地头,思考着如何在赣东北地区寻找一条宣传党政策的途径。方志敏低着头冥思苦想着办法,他的身后跟着小警卫员。
他的警卫员刚刚16岁,正是对什么事情都比较好奇的时候。警卫员看着冥思苦想的方志敏,不敢打搅首长的思路,闲不下来的他只能用眼睛四处打量周围的环境。
这时,方志敏来到一棵树下,他坐了下来,笑着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道:“小鬼,我这里没什么事情,你到周围转转,了解一下老乡们的情况。”
警卫员听到方志敏的话后,立刻高兴起来,向方志敏敬礼之后,转身顺着田埂向村落跑去。
警卫员跑着跑着,突然听到前方一阵锣鼓声响,他抬头观看,发现一圈人正围着一个简易的台子,台子上两个身穿戏服的艺人正在表演节目。
警卫员是陕西人,他一听艺人口中的高腔,立刻就找到了秦腔的味道,至于方志敏交给他的任务早抛到了脑后,站在戏台边聚精会神地看起戏来。
戏台上的艺人并不是专业的戏班,而是周围村子几个看过几处戏的百姓组成的业余班,他们甚至连戏词都记不清楚。但是这些艺人毕竟与村民都比较熟悉,干脆就临时现场编词,想到哪唱到哪。
如此一来,艺人的演唱虽然没有经典曲目中情节那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却也能够满足了村民们轻松娱乐的效果。甚至唱到最后,台下的村民干脆跟着节奏一起唱,虽然每个人唱出来的戏词完全不同,但是却也欢笑连连。
演出结束了,警卫员返回到方志敏同志身边,此时方志敏依然没有想到,该如何将宣传工作有声有色搞起来的途径。
警卫员来到方志敏同志身边,口中用刚才听戏时听到的曲牌随意地唱着。
方志敏突然发现警卫员的曲调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戏词却是丝毫不带重复的。想到这里,方志敏立刻意识到本地戏曲具有“杜撰百端”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点是一个宣传利器。
只要能够把本地戏曲这个工具利用好,很短的时间内,党的政策就会被赣东北地区的百姓熟知,这样一来,很快就可以与群众打成一片,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于是方志敏同志带着警卫员迅速返回驻地,召集当地驻军的政工干部开会,要求政工干部尽快想办法组建一个戏班子,并且要尽快套用弋阳腔的曲牌编写一些宣传革命的戏曲,然后带着这些戏曲深入到各个村镇的田间地头,利用戏曲向百姓宣传党的宗旨和政策。
终于在方志敏同志的领导下,当地的政工干部找了一个本地比较专业的戏班,在政工干部与艺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戏班子编写了几部宣传革命的红色戏曲。
随着戏曲的编写完成,戏班子开始活跃于赣东北地区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地区,在带给当地百姓快乐的同时将党的宗旨与政策植根于民众心中,为赣东北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时弋阳腔发展得唱腔更加完善,曲目也更加丰富。这个时期的弋阳腔表演主要是唱二凡和西皮。
乱弹的二凡曲调是由江西的宜黄腔传入的,其名为“二凡”而不叫“二黄”,也正是保留了宜黄腔的俗名。
饶州府境内形成的饶河戏,便以宜黄腔的“二凡”为其主要的声腔。与此同时,在广信府的玉山、铅山、弋阳、贵溪等县,因为靠近抚州、建昌等地,也变成宜黄腔的流行地区。过去弋阳腔贵溪班的艺人就称二凡为“宜黄调”。
弋阳腔中乱弹腔的西皮,是在清道光间由湖北汉剧中传来的。
弋阳腔吸收西皮调之后,仍以二凡为主。由于西皮宜黄两腔的合流,使饶、广两路的剧目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广信班专唱二凡的剧目,有些在饶河戏中就增加了西皮调。
弋阳腔受汉剧的影响,除了西皮调以外,还有很多皮黄合流的剧目也被弋阳腔吸收进来了,如《焚鹿台》、《鱼藏剑》、《铁笼山》、《九莲灯》、《翠花宫》、《九焰山》、《铁冠图》等。
弋阳腔二凡西皮的唱腔,和宜黄戏、汉剧的曲调基本相同。唯独没有“慢三眼”的唱法,唱腔朴实纯厚,小生、小旦每句尾腔常有高八度的小嗓本唱,和北方梆子腔唱法比较接近。
除此之外,弋阳腔还吸收秦腔的老拨子、乱弹腔的浙调和浦江调以及梆子。弋阳腔在经过了如此多的吸收融合之后形成了流传广泛,曲目众多的情况。
[旁注]
第二次国内革命 也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系指1927年至1937年,我国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针对蒋介石国民政府而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方志敏(1899年~1935年),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
曲牌 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
西皮 即“黄陂调”。戏曲腔调之一。唱腔明快高亢,刚劲挺拔,适于表达欢乐、激越、奔放的感情。在明清之际,秦腔由西东传,结合湖北民间曲调演变而成西皮。湖北方言称唱为“皮”。
汉剧 我国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
秦腔 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阅读链接]
在旧社会里,不少弋阳腔艺人曾进行反抗压迫的斗争。1902年,饶河班艺人在二花脸演员浑名混天麻子的夏廷义率领下,参加了反青靛加税的武装暴动,江西全省为之震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赣东北苏区,弋阳腔旧戏班,加入红色演出团,赣剧艺人首次参加了革命的宣传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