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的赣南采茶戏

在清代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进一步得到了完善,每逢喜庆节日以及丰收时节,采茶戏班就会变得非常繁忙。

这一年来自内务府管事的采购,来到了赣南采购茶叶,这个管事酷爱戏曲,在京城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听京剧,平时没事的时候还要哼上几句。

这一次来到了赣南,管事一路上寂寞极了,终于来到了赣南地界,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茶园,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采购完茶叶返回京城,好好地弥补一下这些天没有听到京剧的遗憾。

管事坐在茶园的树荫下,监督着采茶女从树上采下新鲜的茶叶,然后将茶叶进行炒制,做成今年供应皇宫内院品尝的茶叶。

在这个过程中,赣南本地的官员打听到管事喜欢戏曲,于是他来到管事面前说道:“大人,下官听说您喜爱戏曲,为您准备了采茶戏请大人欣赏。”

管事听到本地官员的话后,看了看眼前正在忙碌的采茶女,心中想到:“唉,这活一时半会还不能结束,着急不得。不如听听小曲喝喝茶等待完工。”

于是管事对赣南本地官员说道:“那好吧,让戏班子上来吧!”

赣南本地官员立刻找来了戏班子,为管事表演当地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采茶戏。

表演戏曲的艺人是一男一女两个人,以简易的台布布置了一下演出现场,而后两人身穿戏服,开始表演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九龙山摘茶》。

男艺人登场,手中提着篮子,做出东张西望的姿态,口中唱道:

快步流星上茶山,急招二姐做商量,

好想以毒攻毒计,同心协力对蟊贼。

……

台词简洁明朗,管事一听就明白这是一出抓蟊贼的戏剧,心中顿时来了兴趣,放下茶杯伸手拂过颔下胡须,微微点头。

男艺人与女艺人走到一处,女艺人脸上带着担惊受怕的表情,与男艺人说道:“茶童哥,你可知道那蟊贼是什么地方的人?”

男艺人摇摇头。

女艺人看着男艺人的表情,叹息一声唱道:

恨我眼中水不清,错把鹞鹰当百灵。

指望你来将我救,谁知蟊贼哪藏身?

……

男女艺人表演水平精湛,管事看的是有滋有味,一面微微点头一边一手指随着乐器声轻轻在桌面上敲打着。

随着情节地推进,男女艺人与蟊贼斗智斗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两人情感迸发,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个艺人将女人的含蓄,娇羞;男人的真诚,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管事深深地被戏曲吸引了,每每看到高潮的时候就会鼓掌喝彩。

太阳西下,已经到了傍晚时分,管事似乎已经忘记了时间,要不是下属报告今天的任务已经完成,他还依然沉浸在戏曲之中。

管事回到城中,立刻找到了赣南本地官员,将监督茶厂的任务交给了其他人,他待在住所内继续欣赏《九龙山摘茶》的戏曲。

时间很快过去,管事的任务终于完成,他到了返回京城的时候。管事临走的时候对赣南采茶戏大加称赞。

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

明代中叶的时候采茶戏于开始流行于民间。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写道:

僻坞春风唱采茶。

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

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诗的题名为《看采茶人别》,从诗中吟咏的情景看,所赠别的“采茶人”,不是指从事采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采茶”的职业艺人。这艺人在“采茶”的演唱艺术上可能已有相当的造诣,才有可能受到当代名人如汤显祖的深情眷注。

可见采茶,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并且产生了专门从事表演的职业艺人。

除上引诗文外,汤显祖《牡丹亭》里“劝农”一出戏,其中有一段戏是表演采茶歌舞的:

门子禀介:又一对妇人唱得来也。

老旦、丑持筐采茶上,唱:

孝顺歌: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牙。

(白):呀,什么官儿在此?

(唱):学士雪炊他,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

(外白):歌的好,说与他,不是邮亭学士,不是阳羡书生,是本府大爷劝农,看你们妇女采桑采茶,胜如菜花,有诗为证:“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闷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插花去。

净、丑插花饮酒介唱:官里醉流霞,风前笑插花,采茶不煞俊。

《牡丹亭》的故事,即是以南安府为背景,在选取反映当地民风的歌舞时,必须是民间流传的,才足以表现剧情的地方特色。

由此可见,汤显祖所选取的这种采茶歌舞,早已在当时当地的民间流行了。它有歌有舞,有科有目,还有人物、故事,已具备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要素。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清人陈文瑞有一首《南安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

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

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

营前当时属南安府,是一个山区小镇。一个三角班,能在这样的小圩镇从采茶开始,长日地演,演到试茶结束,这在后来的专业剧团,也是很难办到的,它说明那时的采茶三角班,已有相当的基础,才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否则,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维持这么久的演出的。

关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

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对采茶戏的看法,尽管满含贬义,但反过来看,正好说明当时群众对采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对“采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一声”的欢乐心情归去。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

“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还有“牡丹调”、“打鞋底”、“上山调”等。

“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

“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

“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做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

在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不论是茶腔或灯腔,还是路腔和杂调,均广泛运用到衬词。赣南采茶戏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

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三百多个曲牌。

角色行旦主要是“二旦一丑”,载歌载舞的表演开工,具有浑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诙谐逗趣,极富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韵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当地群众最喜听乐看的地方戏。

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特征的除了音乐,当数它的表演开工,歌、舞、戏三者并重。它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

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生活,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赣南采茶戏中的矮子步又分矮桩、中桩、高桩。这是天下戏曲中绝无仅有的矮子步。

单袖筒,这又是一绝。唯独赣南采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

扇花的动作甚多,种类繁杂,其中有抛甩扇、装折扇、避风扇、遮日扇、遥望扇、闻花扇、遮面扇等数十种,表现力极强。

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等。

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旁注]

内务府 是清代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3000人,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10倍以上,可以说是清代规模最大的机关。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

京剧 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它成为介绍、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赣南 即江西南部,由于江西南部绝大部分隶属于赣州市,所以赣南基本等同于赣州,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建有“客家文化城”,全境通行客家语,同时,赣南地区还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

百灵 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之下,绿草如茵,茫茫无际。苍穹之下,常常此起彼伏地演奏着连音乐家都难以谱成的美妙乐曲。

京城 是汉字文化圈中,对于国都、或与国都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城市的称呼,多见于古代。这里特指北京。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四大古都之一。

汤显祖(1550年~1616年),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并称我国四大古典戏剧。

县志 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一般20年左右编修一次。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是813年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

喜剧 是我国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唢呐 是我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锥形,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斑鸠调 是比较著名的江西民歌,广泛流传于江西赣南地区的乡村之间,现在江西的乡村里依然可以听到,小学也有教过,很好听的民歌小调,具有非常独特的音乐风格。

念白 是我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在戏曲中常与唱腔部分互相衔接、陪衬、对比,形成戏曲中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体现人物思想的一种手法。

身段 是戏曲表演艺术塑造人物形象、提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段之一。源于生活,但绝不是对生活的照搬和模仿。它是经过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们根据生活不断提炼、加工和组织,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阅读链接]

赣南采茶戏以众多动物命名表演身段,那是因为在悠长的山道上,客家人惯与飞禽走兽为伍,动物界无穷无尽的生命之趣,竟使得异想天开的客家人,获得了永不枯竭的艺术创作灵感。

模仿动物的动作,并干脆用动物的动作来命名,如:猴子洗面、恶狼寻食、狮子开口、画眉跳架、乌龟爬沙、龙头凤尾、蜻蜓戏水、狗牯摆尾、懒猫抓痒、狐狸过岽、蝴蝶采蜜、公鸡啄米、猴子发惊、青蛙过缺、乌鸦晒翅、猫儿探夜等,多达300多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