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苑拾英——地方戏剧

江西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产生了汤显祖这样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伟人。

江西除了有美秀娇甜的赣剧、古老的弋阳腔之外,在江西也有驰名世界的茶叶与陪茶叶一起辉煌的采茶戏之外,还有许多与当地文化一起流传下来的戏曲。

这些戏曲不仅仅是江西省的文化瑰宝,同样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对于研究我国戏曲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考证价值。

这些戏曲流传于江西大地上,结合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其中就包括万载花灯戏、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宜黄戏等地方小戏种。

誉为玉茗花的万载花灯戏

万载花灯戏旧称:“花鼓灯”源于当地民间花灯。它是土生土长戏曲,走过数百年漫长历程,是一个多姿多彩、载歌载舞、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古老剧种。

万载,这个集灵秀于一体的赣西古邑,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民俗流行的花灯,兴盛时,几乎全县大多数村落都有几支花灯队,因而有“没有花灯不成村”之说。

明代中后期,万载民间花灯跨乡串村,异常活跃。夜宿接灯人家,动乐坐唱。灯歌、山歌、小曲、小调,乡音俚曲,唱而出“戏”。

明末清初,赣南大批移民先后迁徙万载定居,带来了灯戏这种早期的赣南采茶,后逐渐与万载花灯融为一体,不少花灯队开始向灯戏过渡,白天耍灯,晚上唱戏。

这种以“灯”带“戏”,不用舞台,只在平地演出的形式俗称“踩地老鼠”,涌现了一批“一丑一旦”、“一生一旦”的“对子戏”或全“四旦”的歌舞节目。

据1826年《万载县志》记载,乾隆壬寅十七年左右,万载高村进士李荣陛作灯戏二绝句,以纪其声:

百戏同民自九重,筑场如砥演鱼龙;

升平一例萧韶曲,瓦釜何曾羡鼓钟。

弯角篱边取道来,农官腾箠牧童催;

三时劳苦一旬戏,耕法频将诱稚孩。

当时,万载的“灯戏”由于受邻县“瑞河”、“袁河”等大班的影响,演变为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乾隆以后,“三角班”逐渐脱离灯彩,专演小戏,进入集镇,并登台与当地流行的“阳戏”即提线木偶戏、“瑞河”、“袁河”等大班争鸣斗妍。

到了20世纪初,“阳戏”在万载已逐渐萧条,“瑞河”、“袁河”大班也日见衰落,唯有万载花灯戏由于所表现的内容多为底层人民的生活、劳动与爱情等,百姓喜闻乐见,市场日趋红火,因而逐步发展成“半班”。

行当由“三角班”发展为“八角头”,即:老生、老旦、大花、小花、生巾、姬生、烟花旦、彩旦。从此,开始演出故事情节较强的“本戏”,同时在声腔与表演等方面有很大发展,把灯歌、山歌、小曲、小调与赣南“灯戏”融为一体,并和高安“丝弦戏”兼收并蓄,形成一种在声腔、表演诸方面独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据统计,旧时万载民间有不同类型、名目繁多的各种花灯戏班社旧称“花鼓灯班社”有30多个。因万载花灯戏形成的早期,主要是吸纳赣南的“灯戏”,所以各班社供奉的戏神均为赣南采茶戏老师傅“三伯公”。

万载花灯戏的流传区域除万载本土外,还涉及湘赣边界周边地区。

在江西,民间小戏一般通称“采茶戏”,根据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和各剧种使用的腔调,特别是主要腔调的异同,将之分为北、中、南、西四路,万载花灯戏属中路之列。

1979年,在挖掘、抢救古老剧种工作中,正式定名为“万载花灯戏”,其主要缘故就是因其从万载花灯脱胎而来。

万载花灯戏极富地方味和人情味,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语言生动朴实,唱词通俗易懂,音乐旋律优美,表演载歌载舞,始终保持着灯彩歌舞的艺术形态。

其基本功数“扇、帕、步”三功尤为重要。据老艺人说:

扇功圆成球,帕花要耍成红石榴。

按角色要求,小旦扇要圆,小丑扇要花,小生扇要活。帕功是旦角的主要基本功之一,视剧情需要,可耍成顶盘式、打伞式、飞碟式、旋转式等。

步功有旦步、丑步、公子步之分。旦步包括正旦、花旦的碎步、磋步等。丑步主要是矮子步,分猴拳步、螃蟹步、蛤蟆步、扫脚步、下水步、上下岭步等。

公子步有文步、方步等多种。还有一些基本功曾成演艺绝招,如:板凳功、棍子功、耍伞、耍花鼓、耍秤砣、撒稻草等。

万载花灯戏含“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每个行当有“喜、怒、哀、乐、爱、恶、忧”之“七情之色”。每个角色以“手、眼、身、发、步”来塑造人物性格,表现内在情感。

唱功含“气息、吐字、甩腔”三大基本功,讲究咬字清晰、不飘不倒、轻重有度、字正腔圆。唱腔采用自然发声,一律本嗓演唱,虽男女同腔同调,但要求声情并茂。

念功亦分“方言、京白、韵白”三种,较注重韵形。在表演技巧上,“歌、舞、技”三者并重,讲究虚拟夸张,形象逼真。如传统剧目《数麻雀》,两位演员就是凭借规定情景,运用“假使”手法,利用花帕、彩扇,用以当箩、当筛、当瓢、当风车,通过歌舞,表现出筛米、舂米、车米等一系列稻谷加工的劳动过程。

万载花灯戏音乐有“传统声腔”和“新腔”两大类。在传统声腔中又分为“花灯调、杂调、本调”三类。

花灯调的“强弱强”三拍子等,节奏丰富,别具特色。杂调朗朗上口,易于流行。本调分“普通调”和“平调”两种,系大戏的主要声腔。

万载花灯戏新腔板式更为丰富,如普通调原板、快板、点板、清板、哭板,平调原板、快板等,能适应剧情需要,表现喜、怒、哀、乐。

演奏曲牌有《闹京街》、《得胜令》、《呱呱调》、《出兵牌》、《大开门》等,以渲染剧情,营造气氛。

花灯戏非常重视打击乐的配合,有其自己的花灯锣鼓经100多条,主要分“头类点”、“锣类点”和“闹台”三类。这些锣鼓经基本是在民间灯彩锣鼓和民间吹打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与声腔、曲牌融为一体,听来温柔舒适,协调和谐。

万载花灯戏的舞美、服饰,简洁夸张,极富美感。人物脸谱,活泼自由,如小丑脸谱,视剧情不同,可画上蜻蜓、青蛙、蝴蝶、元宝、秤钩等不同图像,显得生动自然,幽默风趣。

万载花灯戏剧目有小曲、小戏、本戏和连台本戏四类。小曲曲目繁多,系灯戏阶段节目,内容简单,表演歌舞化。小戏多为表现男女爱情,反映劳动生活,揭示伦理道德,妙趣横生,美轮美奂。本戏和连台本戏大多源自民间故事及传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万载花灯戏曾不仅在民间异常活跃,而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些班社配合革命斗争,编演文明戏,奔赴苏区慰问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抢救这一剧种,成立了专业剧团,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诸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和提高。

上演剧目200多台,自创本戏20多个,自创小戏60多个。其中《数麻雀》、《三伢子钓鱼》、《喜拦轿》、《阿哥归来》、《放鸡》、《争背篓》、《实习报告》、《蓝图新歌》、《铁风岭》、《双卖纱》、《春归》、《绣女连哥》、《山绿苗壮》、《法官老吴》、《山水情缘》等10多个剧目等受到好评。

1980年排演的大型古装花灯戏《孟姜女》,在省内外演出,场场爆满,累计演出400多场,创造了剧团单个剧目演出场数的最高纪录。

1999年,万载花灯戏入编《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万载花灯戏音乐入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2005年,万载花灯戏应邀派员出席“中国花灯·秀山论坛”。

[旁注]

花灯 又名“灯笼”。是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在亚洲的庙宇中,灯笼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进士 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丝弦戏 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河北地方戏曲之一。金元时代,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真定,曾经出现过尚仲贤、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杂剧作家。后来真定改名为正定,又成为河北丝弦戏——古名“弦索腔”的摇篮和发展中心。

扇 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我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

秤砣 相当于砝码。若将一刻度准确的杆秤的秤砣挖去一小块,则称物体时读数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大。秤砣由来已久,到现在都还在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古代,秤砣更是人们日常交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京白 是京剧中比较常见的念白方式,花旦、丑角用得较多,其他行当掺杂着有一些。“京白”,绝不是普通说话,里面的技巧也不少。四大名旦里梅兰芳的念白最好,若论“京白”还是首推荀慧生。

快板 音乐术语,指每分钟的节拍速率在132左右的音乐节奏。在音乐专用的节拍器上可以看到这些的速率,这样的标记有助于指挥家和演奏家的表演。一般地说,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是与快速度相配合的。

元宝 贵重的黄金或白银制成,一般白银居多,黄金稀见。在我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

玉茗花 别名玉茗花、耐冬、曼陀罗等。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三四米。树干平滑无毛。叶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革质,表面亮绿色。

[阅读链接]

花灯戏是起源于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

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万载花灯戏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