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唱茶歌的武宁采茶戏

清明时节,在赣北幕阜山地区,春雨淅淅沥沥地从天空落下。一阵微风吹来,混杂着泥土芬芳与茶树清新味道的气息顿时覆盖了整个幕阜山。

随着微风吹过,天空中的雨云也被带走,温和的太阳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从天空放射出暖暖的阳光。

又到了清明采茶的时候,幕阜山的茶农早已经准备好了采茶的工具。随着雨水停息太阳升上天空,茶农们纷纷离开家门向茶园走去。出门的时候他们还不忘从墙上取下庆祝丰收的花腰鼓。

一边击鼓唱歌一边采茶的习俗,已经不知道在幕阜山地区流传了多少年。这个习俗已经深入到了当地人们的骨髓之中,只要是到了采茶的时候,每个人就必须要击鼓唱歌。谁要是忘记了带鼓,宁愿晚一点采茶也必须要回去把鼓取来。

采茶的队伍渐渐汇聚到了山路上,人们彼此看着熟识的同伴,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打起花鼓边走边唱。采茶女唱道:

采茶采到茶花开,漫山接岭一片白,

蜜蜂忘记回窠去,神仙听歌下凡来。

听到采茶女的歌声,茶童也不甘示弱开口唱道:

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冈。

手提着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

采到东来采到西,采茶姑娘笑眯眯。

……

武宁县地处赣北幕阜山区,境内盛产茶叶。茶农在垦荒种茶、锄茶,特别是清明摘茶时,都击鼓唱茶歌。

明末清初,灯戏大盛。有花鼓灯,走马灯也唱采茶调。灯戏队高举四盏花灯,站四角围成一个场子,一丑一旦歌舞演唱。

在县城的茶行中还有一种板凳曲,只唱不表演。来自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带来了早期流行于吴城商行中的赣东采茶戏和万载花灯等小戏,推进了武宁的灯戏的发展,丰富了演唱的剧目和唱腔。

清代乾隆年间,湖北黄梅、广济,大批灾民流入武宁,也带来了黄梅戏的剧目唱腔和表演艺术。吴城镇的武宁采茶戏的北腔与黄梅采茶戏的七板起唱和结尾基本一样,由此使武宁采茶戏得到了一次充实与提高。

至清代道光年间,武宁采茶戏进入半班阶段,发展成为能演出整本大戏的地方剧种。

武宁采茶戏在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流派:上河派和下河派。上河派受修水以及宁河戏大班的影响,长于做工,表演功底厚实。主要班社有:三姓班。著名艺人有宁茂煌、罗时春、张代圣、蒋佑礼等。

下河派侧重于唱功,唱腔婉转动听,多演文戏。主要班社有四喜班。著名艺人有夏考秀、刘诗生、周升酉、熊仁怀等。

武宁采茶戏主要流行于江西武宁、修水、铜鼓、德安、永修、奉新、靖安、瑞昌、和湖北的阳新、通山等县。新中国成立后,九江地区采茶剧团曾到过武汉、长沙、南京、上海等城市演出,受到欢迎和好评。

武宁采茶戏的剧目丰富,大戏有:《文武魁》、《白林寺》、《乌江渡》、《红罗山》、《绵羊图》、《三宝记》、《丝带记》、《双贵图》、《金钗记》、《回京都》、《玉带记》、《凤凰记》、《清凤岭》……等57本。

小戏有:《卖杂货》、《和尚锄茶》、《姐妹观灯》、《打底劝夫》、《长工办米》、《茶客游湖》、《补背褡》、《卖棉纱》、《瞧相》、《补缸》、《补皮鞋》、《看镜》……等一百余出。其中《杨驼子讨亲》、《茶客游湖》、《长工办米》是武宁采茶戏独有的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上演了传统剧目《姑嫂摘茶》、《杨驼子讨亲》、《金印配》、《三女图》、《送礼》等传统剧目。创作了现代戏《火炬》、《一把钥匙》、《向前看》、《浔阳江涛》、《梆兒声声》、《江姐》、《镇长拒礼》和神话剧《小姑与彭郎》等。

武宁采茶戏的表演,每一个行当都形成了自己的程式,如坤角,举手不能过眉,坐必架腿。走台步时手拿手帕自然摆动,走一步膝盖向前稍弯。有漫步、快步、云步、蹉步、跪步之分。坐下时,用双手将后衣摆向上一掀,然后坐下。

此外生或旦角在出场时都要自报家门,然后唱“表家乡”。丑角的台步,步法半蹉带跳跃,手腕关节双双松弛下垂,五指撒开,悬在腰间。

武功身段有“三步头”、“九四头”、“倒拖鞋”、“荷花出水”、“小推磨”、“大站门”、“小站门”、“一条龙”等;起霸有“男霸”、“女霸”、“矮步霸”、“三字霸”、“半霸”之分。

靶子功有:“单刀破枪”、“枪破双刀”、“大刀破枪”、“常德枪”、“七枪头”、“大刀对打”、“杀蝴蝶”等。

凡演苦情戏,每逢表现极度悲哀时都要“甩发”,有的演员能连甩一百多转。成为武宁采茶戏独特的表演。

武宁采茶戏的唱腔大部分与湖北黄梅茶戏相似。旧有九板十八腔之称,分为正腔、花腔和杂调三大类。

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和叹腔。是武宁采茶戏的主要唱腔。三大腔之间根据感情的需要互相转换联用,并能做多种板式的变化。

花腔有四平腔、彩腔、麦腔、道情腔等。四平腔明快、优美,用于欢乐场合。分上河四平、下河四平和慢四平三种。

杂调多从民间小调山歌中吸收而来,原为小戏专用,有一百余首。小调的衬词和重句较多,富有民间风味。

武宁采茶戏乐器有鼓、大锣、钹、小锣、马锣等。锣鼓点丰富,如北腔的锣鼓过门分短锤和长锤,长锤有五锤、六锤、七锤、八锤之分。锣鼓由三人操作,其中一人打大锣兼钹,名为打夹手。

1954后开始加进了丝弦伴奏。间奏的曲牌多用唢呐演奏,有《小桃红》、《乐洋洋》、《金交椅》、《万人欢》、《小阳春》、《哭皇天》、《普春阳》、《文武打开门》等三十多支。

武宁采茶剧团农村业余剧团非常活跃,纷纷建立农民演出团,几乎遍布全县,如:新宁镇、巾口乡、罗溪乡、船滩乡、清江乡、豫宁乡、宋溪乡、石门乡、大洞乡、横路乡等。

[旁注]

花腰鼓 花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

走马灯 古称“蟠螭灯”、“仙音烛”、“转鹭灯”、“马骑灯”,是我国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

吴城镇 位于江西省永修县东北部。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千年古镇。作为“珍禽候鸟王国”被世人谓之“世界第八大奇观”、“中国第二长城”,吴城商人遍天下,武城商人遍布广东、福建、湖南、云南、贵州、河南、陕西等几个省。

大戏 指流传广泛的剧种,如粤剧、京剧,昆曲,秦腔等。但现在大戏通常是指粤剧。同时也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较大型的戏,相对小戏而言。此外还指那些历史较为悠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演出普遍。

起霸 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起霸在情境中表现将帅风度及威武英姿时常常被套用,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地精练及概括,经过几个世纪的磨炼,形成既有丰富的表现力又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表演程式。

四平腔 古代戏曲剧种,弋阳腔的支派之一。盛行于清代初期,曲调活泼,速度较快,有帮腔,后受昆腔影响,发展了“吹腔”。清代中叶以后,四平腔被某些地方戏曲如徽剧、婺剧、调腔等所吸收,成为其常用腔调之一,而不作为独立剧种存在。

[阅读链接]

武宁县采茶戏《梆儿声声》在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上获得银奖和组织奖、编剧奖、表演奖。这是武宁采茶戏首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奖。

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参赛剧种49种、剧目64个,绝大部分剧目是国家和省级剧团演出,其中还有曾获梅花奖、文华奖的国家一级演员。

武宁采茶戏《梆儿声声》是唯一一部由县级文化馆创作演出的剧目,也是武宁省参加此次演出的唯一一部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