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第一剧种的东河戏

那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正月,在江西各地正举行着热闹非凡的“正月游神”活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庆祝正月而举行游神的娱乐活动,到处都是酬神的音乐舞蹈与戏剧活动。

这时候的赣州东河地区,不但集中了赣州东河片地区的戏班,而且甚至湖南、福建等地也有戏班艺人前来表演。

在整个正月东河地区简直就是南方艺人聚集的大舞台,在这里汇聚了徽剧、赣剧,昆剧、闽剧、粤剧以及本地戏曲东河戏。

各自不同地方的艺人在舞台上使出浑身解数,都想要力压群芳,在整个正月游神活动中成为一枝独秀,从此名扬天下。

古朴粗犷的赣剧,行腔宛转、表演细腻的昆剧,拥有逗腔、飏歌、江湖、小调四中特点的闽剧,以及本土气息非常厚重的东河戏等所有来参加潮汕游神活动的戏班子都做了精心地准备。

这一天是大年初一,东河戏精心准备了《金雀记》,这场大戏一上场,立刻就将唱戏周围所有的观众都吸引了,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忘记了时间。随着剧情进入了高潮,所有的观众都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两只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戏台,生怕耽误哪怕是一秒钟的时间。

东河戏在这一次游神活动的第一天打了一个开门红,被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看到的人直呼过瘾,没看到的人深深惋惜的同时,准备在正月初五这一天弥补之前的损失。

到了初五这一天,东河戏的戏台前简直是人山人海,观众将整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一曲《玉簪记》登场,将今天的演出带到了高潮。艺人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及那细腻动听的唱腔获得了一阵阵的掌声。

演出一直持续到了晚上7点,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可是看戏的观众却一个都没有离开,可见观众是多么的喜欢东河戏啊!

早在明代嘉靖年间,东河流域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每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道士腔”。

这种坐堂班不彩扮表演,而是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较为简单而灵活,故特别为当地百姓喜爱,这种坐堂班被历代艺人和戏曲研究家认定为东河戏的胚胎,并于万历年间搬上舞台。

据当地人讲,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迎神赛会,乡间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仙道佛故事及流行戏曲中的精彩画面,肩抬游行,当地人俗称“扮故事”,这一传统还在沿袭。“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雏形。

在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乡间迎神赛会,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话传说中的神道仙佛及流行于戏曲中的人物,人们便肩抬游行于乡村之中。

在1646年的时候,睦埠人刘仁全组建演唱高腔戏的戏班,名叫“玉合班”,这是东河戏成立最早,也是历史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戏班。

“玉合班”主要演出高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香山记》、《封神榜》等,这些剧目都是一本戏能演十几天的连台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目连传》,当地人最记忆犹新的是其“耙”。

这指的是该剧有一些特技表演,耙是一种三刃铁叉,演出时常演员用耙不断向人的头部、腋部、胯部掷出追打,惊脸的动作能把观众看得目瞪口呆。

《目楼传》正是通过这些高难度的绝技来表现剧情。《五台会见》中讲杨三良模拟十八罗汉神态,自有一套程式,惟妙惟肖。

《铁树传》演许真君降伏孽龙,群歌群舞场面气势宏伟,动作奔放遒劲,所以受到当时人们,一致好评。

“玉合班”一直以来都非常强大,并派生许多戏班,且多以“玉”字取名,如玉喜台班、玉清台班。

时隔几年后的1654年,又从苏州来了一批昆曲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演唱昆曲为主的“聚雪班”,后来改名为“凝秀班”。

高腔、昆腔互相渗透,这两个班社的组建,标志着赣州一个以演唱高昆为主的戏曲剧种开始形成。

以昆腔为主的“聚雪班”的成立,当地有一个小故事,据传东河流域有一个富商,名叫谢国泰,此人在苏州经商多年,积蓄了大量资本,由于在苏州年限已久,酷爱昆曲,所以告老返乡时,在苏州买来一批昆腔演员带回赣县,并组成“聚雪班”。

“聚雪班”在表演上有一个特点,即非常保守,它不肯吸收弹腔艺术特色,因而在其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但“聚雪班”的演出非常规范,并且表演一丝不苟,注重舞台形象,故受到上层人士的欢迎,当地许多文人、士绅、地方官员都非常喜爱它。

清代康熙时期,东河戏又吸收宜黄调,简称“二凡”。咸丰后,又吸收桂剧西皮戏、安庆剧、弋板、削匕调、秧歌等,就使得东河戏乱弹腔形成以二凡西皮为主,同时又吸收安庆调和南北词的一套完整系统,剧目繁多。

皮黄剧目以列国、秦汉、三国及唐宋历史题材为多;唱安庆调的主要有《打樱桃》、《听琴接驾》等,唱南北词的有《安安送米》、《洞宾对丹》等;其他如《小放牛》、《进城看女》、《打花鼓》、《大补缸》等,亦各有专用曲调。

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实际也证明它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至此东河戏发展历程基本完善,它糅合高腔、昆腔与乱弹腔为一体,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腔合一”的剧种,三种声腔齐头并进,异彩纷呈,各有所长,各有绝技,多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自清代乾隆至同治的100多年间,是东河戏发展的最高峰,流布最广。当时,仅河东一片,职业班就有49个,演出剧目,据不完全统计:高腔有252种,昆腔有96种,弹腔655种,流行区域发展到赣南各县和吉安地区,以及闽西、粤北与梅县、潮州和湘西部分区域。

此后东河戏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成为影响赣州东河一带的“赣州第一剧种”。

东河戏班社多为班主制,由有衣箱、管班、伙头,大衣、二衣、盔巾、杂箱、走杂各一人,乐队最多七八人,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通常只用四五人,余为演员。头目是最好的老生负责拟定角色和演出节目及其顺序。

东河戏舞台语音以中州韵为基础,杂以客家官话,本剧种人称为赣州官话。其声平仄略与普通话相反:反之亦然,如“街坊”近如普通话的“解放”;“背景”近如普通话的“北京”。丑行有时纯用地方语音插笠打诨。昆腔戏唱叶音略近“吴音”。

东河戏未设立过自己的笠班。历代艺人多个别拜师、跟班学艺;少数出身于祁剧班社所办的笠班。

学徒进班初期,必须自带伙食费,学会“跳刘海”《大八仙》中的一个娃娃角色班社可免费供饭;能在台上讲一言半语,便可领到菜金;能龙套、探子、走脚报信,就有少数工资。

一般是3年跟师,3年帮师,前后6年中所得工资,都归师傅所有,本人只能得到师傅给予的少数零用钱。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河戏演员投入到革命当中去,在舞台上塑造了革命伟人的形象,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当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瓒》、《送郎当红军》、《木兰从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东河戏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1000余种,代表剧目有《雷峰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等。

东河戏的剧目,高腔主要演弋阳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三国传》、《封神传》、《铁树传》等。昆腔整本戏有《金印记》、《金雀记》、《渔家乐》等,皮黄戏在东河戏中占多数,如《九江为王》等。高腔的《双斗猴》,皮黄的《九江为王》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很少见。

20世纪60年代,赣州东河戏迅速发展,挖掘整理出一批如《封神》、《白蛇传》、《疯僧扫秦》等优秀传统剧目。1956年,赣州东河剧团排演的《尉迟恭》一剧,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1964年东河戏与赣南祁剧团合并为赣祁剧团。1981年江西省文艺学校在赣南分校开办东河戏班,招收男女学员各十名,请回健在的部分老艺人任教。

古老而独特的赣州东河戏,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

在赣州东河一带的乡村中,仍然保留着众多民间东河戏班,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人们都会邀请戏班唱上几台大戏。

[旁注]

《金雀记》 源于明代传奇,重编者署“无心子”。写晋代潘岳才高貌美,王孙之女井文鸾以金雀掷赠之,因成良缘。潘岳为求功名,与妻暂离。后又以金雀为聘礼,娶名妓巫彩凤为妾。因兵乱,彩凤被掳,后逃至尼姑庵出家,经历种种艰辛,最后,三人团聚的故事。

琴 一般意义上指我国古代一种乐器,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神 儒教《礼记》中规定的“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风雨雷电以及宗庙鬼神。神仙分为“天、地、人鬼”三个类别。由于儒教限制平民对神仙的崇拜和祭祀。于是,这些神仙在道教里被古人广泛崇拜。

耙 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也是我国武术器械之一,由农具演化而来。铁齿钉耙,耙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击,可耙,一度成为军中最利的武器之一。

许真君 为晋代道士许逊,南昌人。传说他曾镇蚊斩蛇,为民除害,道法高妙,声闻遐迩,时求为弟子者甚多,被尊为净明教教祖。在江西南昌市西山万寿山的寺庙有锁龙井,传说是许真君御孽龙的地方。

桂剧 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广西地方戏曲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洞宾 吕纯阳。是修道教的,道教讲究练精气神,采大药炼成大丹,即所谓金丹,化成婴儿,为金刚不坏的阳神。乃八仙之首,道教仙人,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吕祖”、“吕祖师”、“吕仙祖”、“纯阳祖师”。

《封神》 一般俗称《封神榜》,是一部我国古代神魔小说。为明代许仲琳所作,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生动、鲜明的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

客家 是我国南方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本地族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

《雷峰塔》 白娘子是西湖所接纳的一具可爱的生命。虽然只是传说,却妇孺皆知,知名度远远超过许多真人。雷峰塔,在某种意义上,它名播万里正是因为压着白娘子。当《白蛇传》中出现了雷峰塔后,一个悲怆的结局无可挽回地出现了。

[阅读链接]

东河戏的戏衣服装所有权的人被称为为班主,主持入社的人通常称为“老包”。他们有的自己有衣箱,有的向别人租来衣箱;有的自己能演戏,也有不会演戏的;有一人独当,也有几人合伙的。

演员工资以20世纪初为例,最高每年180元,最低80元;也有以“工分”计算的,最高800分,最低三四百分。班社免费供给米、柴、盐,各人自备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