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下令修成雄关关楼

到了三国时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时,他见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奇峰倚天如剑,附近的地形群峰雄伟,山势险峻。

他就马上让军士开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剑门蜀道隘口砌石设门,修筑关楼,设阁尉把守。从那时开始,这个重要的关塞始称“剑门关”。

据宋朝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

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

北宋地理总志《舆地广记》也记载:

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

根据这些史料的记载,可以确定剑门关确实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设立的。自诸葛亮立剑门关以来,历代关前所经过的大小战争,已不下百余次,的确称得上是名闻天下的铁血雄关。

诸葛亮所建的剑门关关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上两层是阁楼,最下层为条石砌成的拱形城洞。关楼的阁楼正中悬着一个横匾,书写着“天下雄关”4个金色大字。

据有关资料记载,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备在称帝之前,就曾4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的记载,叙述了刘备在进军成都的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计往返剑门关6次。

217年,刘备在成都定都,同时设立了剑阁县,加强了对剑门关的防守。不仅如此,刘备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至成都的1000多千米的路程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了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祁山创造了条件。

227年的时候,诸葛亮率大军出剑门关进驻汉中,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请伐中原。《出师表》中的“率诸军北驻汉中”,就是诸葛亮经过剑门关的时候。

228年,诸葛亮从汉中誓师,首次出兵祁山,智收魏将参军姜维。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曾经说“今得伯约,得一凤也。”诸葛亮所说的伯约,正是姜维的字。

231年,诸葛亮第二次出兵祁山,用他自己发明出的木牛流马向前线运输粮秣军需,大举伐魏。虽与魏将张命数战皆捷,但因攻城20余日不下,粮尽还师。

232年至233年,诸葛亮从汉中经金牛道,筹集军需。他总结了前几次伐魏粮尽退兵的教训,大量制作木牛流马,运送米、麦囤集到剑门关,以便转运汉中和斜谷口,做好了长期伐魏的准备。

诸葛亮把剑门关作为蜀北大门,立关戌守。同时派人在大、小剑山之间修筑了15千米的栈阁,以利于行军和囤集粮草。

234年,诸葛亮从成都出剑门还汉中,齐集三军出斜谷伐魏。诸葛亮在军中病故。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振兴汉业的遗志,竭忠尽力想要恢复中原,重兴汉室。

263年,魏国伐蜀,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门关。魏将诸葛绪企图统兵夺关,姜维派出5000精兵出剑门关,直闯魏兵阵营,使诸葛绪大败而逃,蜀军趁机夺得了许多马匹和军械回剑门关。

随后,另一名魏将钟会率领10万精兵强攻剑门关,两军在剑门关外激战月余,蜀军居高临下,士气旺盛,魏兵寸步难移。

再加上剑门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姜维只用了30000兵马就轻松地把钟会的10万大军抵挡在了剑门关外。钟会无奈之下向姜维投书劝降,但姜维毫不理会。

后来,诸葛亮所建造的剑门关关楼毁于战火,1761年,清朝的四川总督陈谟又奉旨督建了一座新的关楼。

新关楼是重檐式歇山顶,翼角凌空,气宇轩昂,有窗户8扇,檐下匾题“天下雄关”4个金色大字。关楼整体上大下小,上约150米,下宽50米,巍然屹立在两道如剑直立的峡口之间。

关楼分为上中下3层,高约9米,底层为石砌基座,正中有拱券门洞,呈高约3米、长约8米的隧道状,并有两扇木门为禁。门扉是用乳钉纹装饰的铁皮,上面有突起乳钉81颗。

后来,这座清朝时所修建的剑门关关楼也不在了,人们就开始重建它。

重建的剑门关关楼是仿古建筑,恢复了古关楼的原貌,关楼与周围的险山幽壑环境浑然一体。整个关楼两层一底,高17.1米。底层用长80厘米、高和宽各30厘米的细清条石,层层错缝修筑,构成四面墙体。

石墙顶端,南北西方,用仿汉砖砌有楼堞垛,有16根仿木圆柱直通顶层。屋盖覆青灰色琉璃瓦,脊上饰有吉祥鸟兽,四檐外伸,翘角当空,铜铃随风摆动,阵阵有声。关楼东侧高处,筑有700多米高的烽火台,台与关楼又以城墙相连。

在距离后关门东北500多米处的地方,是一座高70米的高耸巨石,矗立于地面,酷似一棵竹笋,人称石笋峰。竹笋峰高达数十丈,通体不长一草一木,但在它的尖顶上,却生长着一丛茂盛的灌木。

关于这座石笋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剑门关先前不产竹子,当地百姓只好用山上的藤条编制背篼、箩筐之类的用具,结果不仅砍伐了大量藤条,破坏了植被,还经常有人为了砍藤条,而从绝壁上失足跌下。

天庭的一位神仙很同情剑门关的百姓们,就从玉皇大帝那里偷来了慈竹、斑竹、箭竹等种子,洒在剑门山上,让剑门山长出了大片大片的竹林。

玉皇大帝为了惩罚这个神仙偷天庭的东西,就把他变成了一尊石笋。

还有人传说它是开道的五丁中的一位武士变化而成,也有人说它是五丁开道时想要拔出的那条巨蛇变化而成。

在剑门关附近的石壁上,有一座高135米,底宽60米,顶宽30余米的悬崖,名为照壁崖。这座照壁崖的正面是褐色的,壁的两端各有一条狭缝,开口处能容一人侧身过去。

照壁崖的壁面光滑平整。每当有光线照在崖壁上时,壁面上就会熠熠闪光,尤其是在阳光灿烂的夏天或者旭日东升时的清晨,在朝阳照耀下的壁面就会红彤彤的,宛如一块巨大的玛瑙。

关于这座照壁崖,民间还有一段传说呢!

相传一天早晨,陕西雍州府的知府在洗脸时发现,他的水盆里闪现出一道屏障的样子。知府很惊讶,就派人按盆底的显影去到处查访。

当手下走到剑门关时,发现有一石壁正在闪光,跟知府盆里照出的屏障的一模一样。知府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便命人将他堂上“明镜高悬”的4个大字匾取下,挂在了剑门关的岩壁上。从此以后,人们就称这段石壁为“照壁崖”。

过关往南,游道右边的有尊雕塑,名叫孔明立关。孔明立关像的南边,就是蜀汉先主刘备的雕塑。

从关楼西侧往剑门山的左侧看去,崖壁,山石和树林俨然是一尊天然的武士面容像。这座石像坐北朝南,形似一位正凝视着关口的,头戴盔甲的武将。

这座毫无人工雕饰的石像神工天成,可谓是剑门关一奇。尤其是细看之下,这座石像的面容深沉而镇静,神态气韵勇武果敢,像是正在守卫着剑门关。

当地人都认为这座石像惟妙惟肖地还原出了姜维将军的气魄,又由于姜维确实曾在剑门关守关,因此称这座石像为姜维神像。

在姜维神像的右下方,还有一只面向雄关隘口的灵猴石像。这尊石像虎视眈眈,透着一股锐气。

有人说这只灵猴是五丁开山时留下来镇守剑门雄关的神将,有人说是姜维将军死后的化身,还有人说石猴是剑门山上的猴王,剑门山上的猴子经常到猴王脚下顶礼膜拜。

在剑门关外的牛头山上,有一汪直径3米,水深1米,呈椭圆形的水池,当地人称之为“姜维井”或“姜维拜水池”。

相传262年,姜维在剑门关作战时曾败退到牛头山。因为牛头山没有水源,将士们处境很艰难。到了晚上,姜维梦见诸葛亮给托梦,要他设坛拜水。

第二天,姜维命兵士挖好池子,设祭坛,焚香烛,对池跪拜。但跪拜了三天三夜都未见水,姜维很焦虑,便派手下察看,手下回报“无水”;第三天,前去查看的手下还是回报“无水”。

后来,派去的第三个手下前去察看,仍无水,但这个士兵见前两人如实回报的时候,姜维很不高兴,就撒谎说“有半池水”。

姜维半信半疑,第四次派手下再去察看,士兵回报说:“的确有半池水。”

姜维很高兴,说:“即使有半池水也够了。”

从那时起,这汪拜水池不管天气是否干旱,或者雨水多么充沛,池中的水从来都不满,无论多少人去饮用或者打水,池内始终保持半池水。

最神奇的是,这个水池的位置比阆水水面还要高730多米,但池内的水色却始终随阆水的变化而变化。江水清时池水也清,江水浑时池水也浑。

后来,当地人在拜水池附近建了一座牛王庙,庙内塑有姜维像,来这里瞻仰和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剑门关内右侧半山腰有一个巨大的石洞,冬暖夏凉,可容数百人。姜维拒险守剑门时,常在洞里带领部下研究兵法。魏将诸葛绪统兵夺关时,姜维正是在这个洞里和其他将领商定了守关退敌的妙计。

钟会统兵13万强攻剑门关,并向姜维投书劝降时,姜维也是在这个洞与诸将商谈后,决定不答复劝降书。后来,当地人怀念姜维,就叫该洞为“姜维洞”。

剑门关附近还有三国时期诸葛亮令军士开凿出的栈道。这条剑门栈道依山傍势,凌空架木。长长的栈道在青翠的山间盘旋延伸,就像一条白色的长龙在峭壁悬崖之间翻滚。

[旁注]

栈道 又称“栈阁”,指的是古代高楼间架空的通道。栈道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一大发明,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且平坦无阻,便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车,这就叫栈道。

《太平寰宇记》 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由乐史撰,共有200卷。《太平寰宇记》卷帙浩博,采摭繁富,考据精核,广泛引用了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计约200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舆地广记》 宋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全书共38卷。《舆地广记》记述了从远古至宋期间郡县建制的变化,内容完整,体例明了,开创了后代编一统志的先河。《舆地广记》在编撰体例上具有许多独到之处,资料丰富,体例清晰,编撰体例独特、创新。

匾 也就是匾额。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把我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是我国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成功刻画了近500个人物形象,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军 古代官职,也就是“参谋军务”的简称。参军最初是东汉末期设立,相当于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代以后,参军被正成官职。到了隋唐时期,参军要兼任郡官。

木牛流马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相传木牛流马由诸葛亮使用,能负载大约200千克以上的重量,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因此其具体的样式和工作原理不为人知。

《出师表》 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的散文名篇。创作于227年,全文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分析了天下三分中蜀国的危急形势,后一部分叙述自己的艰难经历,字里行间鲜明地体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励精图治的精神,感人至深。

重檐 古代建筑经常出现的建筑形制之一,是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歇山顶 也叫九脊殿、曹殿、厦两头造或九脊顶,是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琉璃 又叫流离,是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也是艺术装饰的一种带色陶器。琉璃是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我国古代艺术精致、细腻、含蓄的体现。

雍州 凤翔古称雍、雍州、雍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境内。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为我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

知府 古代官职。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代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蜀汉 又称季汉,是三国之一。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四川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43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后被曹魏所灭。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是汉朝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姜维本来是曹魏的中郎将,后来投奔蜀汉,官至凉州刺史、大将军。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深得诸葛亮器重。姜维曾随诸葛亮出祁山,久经沙场,累立战功。

钟会 字士季,三国时期魏将,是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钟会曾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后来成为司马氏的亲信。

[阅读链接]

大穿洞在剑门关所在的大剑山南面,是一个砾崖洞,洞形如圆拱天桥,长50余米,宽20余米。拱桥面森林密布,杂草丛生。桥下东西对穿,有如庭堂,可容数百人。

关于大穿洞的成因,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妖魔常在剑门山作怪,危害山民。梁山寺的志公和尚便率领他的弟子们为民除害。

一天,他们发现了妖魔,就穷追不放,当快追上时,妖魔纵身跳崖逃跑,志公和尚急忙放箭,射中了妖魔,但因为他用力过猛,射穿了前面一座小山,于是形成了一个大穿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