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的易守难攻之地

在我国古代成型的三座关隘中,尤其以汉函谷关最为有名,此处关隘十分险要,历来被认为是天下险关,这与它独特的地形有关。

在汉语中,“函”本意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引申用来形容幽深、封闭。单从这个函字上人们就可以想象出函谷关的险要。而关于函谷关的险要,史料上这样描述:

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马不并辔,车不方轨,道在深谷,两壁陡峭,树木遮天蔽日。

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因此,这个狭长而陡峭的环境,造就了函谷关的险要,函谷关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也由此而来。

函谷关不仅险要,而且十分重要,它是当时秦国固守关中的根基,是都城咸阳的东大门,也是关中大平原的东面出口。这也是后来汉朝、唐朝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把守函谷关,保卫京师,意义十分重大。也正因为这样,函谷关的地位十分重要。

有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又占据了天下奇险,这两大因素铸就了函谷关无比辉煌的历史。

函谷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0多次大的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作为天下险关,函谷关辉煌的历史主要表现在它的易守难攻上。

函谷关最早的战事大概是在商朝,也就是在公元前17世纪的时候。当时,周武王伐纣时经过函谷关,那时的函谷关叫“桃林塞”,守塞的官员为武王替天行道之举所感动,将这一天险拱手相让。于是,武王率军出塞与诸侯在孟津召开大会。

两年之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这里解散军队,遣散战马,刀枪入库,向天下表示太平,不再动兵。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函谷关又一次出现刀光剑影、烽火连天。

函谷关之险,不仅仅是关险,主要还是路险。春秋时期,函谷关一带地区属于虢国。虢国当时的国都在上阳。虢国丑是虢国的最后一个国君,他依仗优越的地域条件、雄厚的军事实力、发达的经济文化,骄横好战,多次侵扰北部的晋国。

至晋献公时,晋国开始强大起来,晋献公就起兵反抗虢国。公元前658年,晋国从虞国借道,攻占了虢国的下阳,并准备继续进攻虢国的都城上阳。

上阳和下阳虽然都属于虢国,但相隔一条黄河。唯一的渡口茅津渡两岸高峰耸立,易守难攻,晋国损失了不少人马、船只,也没能打过黄河,只好暂时退兵。

晋献公见难以攻克上阳,就派人贿赂游说犬戎部族从西面攻打虢国。犬戎部族对富饶的中原早已垂涎三尺,又有了晋国的唆使,更加狂妄,很快集中兵力浩浩荡荡地向虢国开来。

虢公丑听说犬戎部族西犯,便调集所有精锐,在函谷关镇稠桑村的旧址桑田布置重兵,全力拒敌。

函谷故道,两边山高林密,殆不见日。虢公丑让士兵在两面山坡上的树林中埋伏,又派一队精兵快骑出桑田袭击犬戎的营地,斩杀了很多犬戎兵,点燃了多处帐篷。

犬戎部族的士兵们慌忙吹起号角,率兵围歼。虢兵也不恋战,边打边退。犬戎部族士兵不知是计,紧追不舍。当他们进入函谷故道时,两边山上埋伏的虢兵立即弓弩齐发,乱箭像雨点般地朝着犬戎部族的士兵们射来。

犬戎部族首领大惊,知道中了埋伏,急忙率队后撤。这时,虢国兵从山上扑杀下来,犬戎兵乱作一团,争相逃命,犬戎主左肩中了一箭,被亲兵护驾着逃回营地。

战国时期,秦国任用法家深入改革,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奖励农耕,加强军事,对外实行连横扩张,“远交近攻”,不断强大起来。

公元前325年,秦国已完全据有关中,并在河东占有汾阴、皮氏等前进基地;在河南占有函谷关等重要关塞。

凭借黄河和函谷关天险,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并吞天下之势。此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感到严重不安,不断策划“合纵”联合抗秦。

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41年,接连发生了5次著名的“合纵攻秦”战役,而函谷关就是这合纵攻秦战役的主战场。

公元前318年,在魏相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5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发起历史上的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此次战争也被称为“修鱼之战”或者“函谷关之战”。

当时秦国的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

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组织联军进攻秦国。

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当时,秦国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给义渠国,以缓其威胁,然后发兵于函谷关迎战。

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国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在战争中,秦国开关迎击,获得大胜。联军败退后,向东退至修鱼,就是后来的河南省原阳西南。

同年,义渠国君认为秦国送厚礼实是暂时策略,秦国强大对己不利,便趁五国攻秦之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一支秦军仓促迎战,结果大败于此。

然而,这一战并未影响全局。在公元前317年的时候,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联军再败退观泽,也就是后来的河南省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申差。

修鱼之战影响巨大,它使关东诸国大为惊恐,这为秦国以后实现统一霸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回顾这场战役,秦兵的英勇是一方面,函谷关的险要,也给秦国帮了大忙。

此后,秦国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将领域逐步扩展至中原。公元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大败楚军并占城邑10余座。

当时,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

经过3年的苦战,联军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

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国联军攻秦。由于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

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将之前占领的一些地方分别归还给了魏国和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公元前269年,范雎入秦国,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以利于巩固占领的土地。秦国遂将打击重点指向最近的韩、魏、赵。秦国大将白起在鄢郢之战中,歼楚军数十万。

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

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国组成联军,由信陵君指挥西向攻秦。秦将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信陵君亲冒矢石,率先冲锋,联军士气大振,紧随追赶,追至河外,也就是函谷关东黄河以南的地区,包围了秦军,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后来,秦军败退进入函谷关,紧闭关门,坚守不出。相持月余,联军撤回。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联军的胜利,并未削弱秦军实力,也未能遏止秦之扩张势头。秦始皇继位后的5年间,占领了魏、韩、赵许多军事要地。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

公元前241年,魏国在秦国连续进攻之下,丧失大片土地。此时,魏景湣王感到单凭魏国的力量,难以抵挡秦军。于是,他接受大臣建议,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再次合纵,以抗击秦国。

通过外交活动,魏国的提议得到了各国响应。当时,除齐国依附秦国外,赵、韩、魏、楚、燕国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煖为帅。

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被阻。函谷关雄关非常难攻,不如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他说的“河水”指的是黄河。

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一度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城咸阳仅三四十千米。但等到了蕞这个地方时,联军与吕不韦所率的秦军相遇了。联军没有集中兵力进行反击秦军,迅即大败而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庞煖征秦,也称为蕞之战,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此次战役,秦国又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从庞煖绕开函谷关之举,可以清楚地看出函谷关在当时的坚固险要。

不久,秦王嬴政亲政,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各国的合纵战略至此破灭。从此,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的兼并战略,这对秦国的进一步统一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合纵历时时间长,战役次数多,伤亡人数也多,而且这些战役又大都发生在函谷关附近。这些战役虽然随着历史的车轮已经远去,但它们却在古老的函谷关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痕迹。

公元前207年,刘邦按照楚王的提议,率部前去攻打大秦。刘邦深知函谷关是天险,一时难以突破。因此,在洛阳东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刘邦果断决定,避开函谷关,出轩辕关,绕道商洛,由武关攻入关中。

就这样,刘邦绕关后,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就灭掉了曾经非常强大的秦军。按照当时楚王项羽的约定,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因此,刘邦的入关使项羽大为恼怒。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40万,西进函谷关。得知刘邦已定关中并派兵扼守函谷关,项羽大怒,命黥布强行攻关。黥布攻不下来,一把火烧毁了关城,千古雄关就这样淹没在历史风云当中。

[旁注]

春秋时期 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虢国 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虢国位于陕西省宝鸡附近,后随周平王东迁至河南省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晋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山西省南部。晋国国都名翼,别都曲沃。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

犬戎 即猃狁,也称西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活动于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在甘肃省静宁县威戎立都。犬戎族为游牧民族,当时的犬并不像后来那样完全脱离狼的状态,那时的白犬如狼一般凶猛,族人的图腾为狼,但家中的犬又是家中的一分子,非常尊敬它,故取名为“犬戎”。

远交近攻 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之一,最初是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肘腋之变,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

汾阴 古代县名,战国魏邑,汉置县。治所在山西省万荣西南宝鼎,因在汾水之南故名。十六国汉并入蒲坂。北魏复置于后土城,北周迁回旧治。在722年时改名宝鼎县。

成皋 本古东虢国,春秋郑制邑,又名虎牢,春秋之郑,战国之韩,皆为重地,楚汉也相持于此,汉置成皋县,南朝宋置司州,后魏置北豫州,皆治此,隋改县为汜水,唐徙汜水于今治,在荥阳汜水西北有成皋故城。

蒲阪 是后来的山西省永济市,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的区域中心。

轩辕关 又名“娥岭关”或“十八盘”,位于河南省登封西北13千米的太室、少室两山之间。轩辕关两侧山崖怪石嶙峋,山势雄伟险要,道路曲折盘旋,是洛阳东南部的险关要道,因山路曲折旋绕,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阅读链接]

在历史上,函谷关曾经遭到毁坏,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襦”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

在公元前140年的时候,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18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

一天,终军从济南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取出襦作为凭证。关吏验过符后,交还给他,他却弃之而行。关吏看到终军的行为后笑终军无知,对他说:“你要是扔掉它,以后要怎么回来呢?”

终军却说:“大丈夫过关是为了做大事,怎么会一直用这凡夫俗子用的襦呢?”

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重用,出任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襦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

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从此以后,函谷关一带的人教育孩子都说:“要长进,学终军”“有才能,当终童”。因此,终军弃襦的典故也就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