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上的秀丽景色与古迹
梅岭是江西同广东的分界线、分水岭。这里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们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
在古代,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区域,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部边疆民族居住的区域,属于边疆民族部落文化。
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梅岭交汇相融,使这里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著称于世。自西汉初年,梅岭就开始种植有梅树,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岁月兴衰变迁,后来的梅岭山上山下,古道两旁,梅树拥簇,红梅、白梅交织在一起。
尤其是寒冬腊月,银装素裹、白梅开放、傲雪斗霜,红梅展妍、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娇艳迷人,吸引着无数游人为之流连忘返。
历代以来,许多文人骚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使梅岭留存下众多的咏梅佳句。
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陆凯曾奉命率军前往海南。当他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
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他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后人在梅岭修建了一座“折梅亭”,以示对陆凯的缅怀纪念,这就是后来“一枝春”赞誉梅花的由来。
根据记载,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因为触怒权贵,抗击朝廷,被贬官去职,发配岭南,他们途经梅岭时,都对这里的梅花景色赞叹不已。
唐初诗人宋之问曾被贬泷州。当他南下登上梅岭时,北望中原,顿生去国离家之感。梅岭夹道盛开的梅花,引起他无限思绪,满怀悲怆,写下了《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乌,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以往,宋之问的五言诗向来追求形式艳丽,多为宫廷宴乐而写。但是因罪贬谪以后,在颠沛流离中的宋之问思想感情有了很大变化,写了不少好诗,《度大庾岭》就是其中一首。一句“泪尽北枝花”,摧肝裂肺,感人至深。
在此之后,北宋著名的大词人苏东坡也曾经被贬谪到海南儋州做官。他经过梅岭古驿道时题吟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庾岭梅花》,诗中写道:
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由岭梅、行人想到故人,由花落、梅熟想到与亲友相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苏东坡由岭南流放地北归,走过古道,登上梅岭,又写下了《赠岭上老人》: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南宋理学家朱熹云游岭南,在梅岭时正值岭梅盛开,就赋诗《登梅岭》一首:
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
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
晓磴初移屐,密云欲满襟。
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
一幅风雪探梅图跃然纸上。唐宋年间,统治者把岭南作为流放刑徒之地,不少有识之士因罪流放岭南。当他们经过梅关古道时,古道、虬松、岭梅、家事、国事、天下事,触景生情,不禁怆然涕下。
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是浙江天台人,大江南北的梅园胜景都游览尽了,久慕梅岭的梅花,别有风采,便不畏长途跋涉,到梅岭来赏梅。他的绝句《题梅岭云封四绝》中的一绝写道:
东海边来南海边,长亭三百路三千。
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
可见他对岭梅的向往之情何等热切。
番禺也就是广州的李昂英,南宋宝庆吏部侍郎。他曾在雨中度岭,有幸见到南北梅枝同时开放的景色,因作《雨行梅关二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通霄雨滴急催梅,枝北枝南晓尽开。
多谢花神好看客,随车十里雪香来。
宋代,以梅岭为题的名画也不少。清嘉定曹仁虎,乾隆进士,曾欣赏一幅宋人绘的岭梅图,因作《题宋人岭梅图》长诗一首:
此图宋代推好乎,疑识惜少冰条衔。
当年曾入格天阁,金题玉躞深藏缄。
故人寄示梅花卷,千树万树围重岩。
恍疑置身大庾岭,丹岩碧嶂高巉巉。
山中腊后花信早,雨雪几日飞有态。
此时枝头忽破萼,冰魂不畏春寒严。
断云高低望杳霭,落月远近迷磐岩。
清香未容俗客到,冷蕊时有幽禽碧。
鹐整斜疏密各态,纷纷桃李皆卑凡。
由此可见宋代岭梅风姿烂漫之一斑。
曾官拜宋末右丞相的文天祥,在44岁那一年被元兵押送燕京,取道梅岭。到了南安军后,文天祥被锁在舟中。
舟外江面,漫天凄雨,而浮现在他脑海里的却始终是梅关傲雪的红梅,如同他爱国报国的赤胆忠心。一首名作《南安军》于是诞生了: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元朝的吏部侍郎聂古伯赞叹于梅岭的梅花之美,曾写道:
黄金台上客,大庾岭头春。
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
明代书法家张弼是明成化二年的进士,曾在南安府做知府,他来南安的第二年就离任。他在江苏太湖畔与朋友赏梅时想到在梅岭赏梅的情景,就写下了一首《自题红梅诗》:
去年南郡赏元宵,歌舞声中度画桥。
烂漫新诗谁记得,红梅云落路遥遥。
梅岭的梅花,不仅数量多,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凋零,北枝始开”的奇特景象。
虽然这一景象后来难以见到了,但奇怪的是,同是一座山,越过关口的广东年年种梅树,但梅树就是不开花。这也是梅岭的奇景之一。
由梅关向南沿驿道下约200米处东侧有一座建筑精巧的六祖庙,相传,这是唐代为纪念六祖慧能途经梅关而建的,历代均有修葺。
后来重修后的为砖木结构,宽4米、深5.8米,悬山顶,盖灰色板瓦。关于这座六祖庙,还流传着一段佛家故事呢!
六祖是指佛家禅宗六相慧能,也是广东“南华寺”的开山祖,达摩在我国的第六代传人。相传武则天时,禅宗五祖弘忍圆寂前想在众僧中选一法嗣,于是宣布要每个从僧都作一偈,并许诺说:“谁的偈能参透佛的要义,我就把衣钵袈裟传给谁,成为六祖。”
大弟子神秀因为平时总得到五祖的器重,自以为六祖非他莫属,于是很快便作了一偈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大弟子神秀的这首偈公布后,其他和尚都认为他的偈好,点破了修炼的方法,赞叹不已。然而,有一个不太识字的和尚慧能,这时却冒出来,针对神秀的偈,也写了一偈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后,认为慧能悟到了佛性,决定把衣钵袈裟传给他。
但是慧能出身低微,平时在寺里只是个打杂的和尚,五祖因此担心神秀可能会不服气,就在圆寂前,秘密地把衣钵袈裟传给了慧能,并嘱咐慧能马上离开,三年内不得出来弘法。
果然不出五祖所料,第二天五祖圆寂后,神秀发现衣钵袈裟已被慧能拿走,立即招来武僧慧明追赶慧能。
慧能离开寺院后日夜兼程,走到了梅岭。当时正值暑热天气,慧能上到山顶时已筋疲力尽,想找点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里会有水呢?
正着急的时候,慧能把锡杖往地上一顿,说道:“天不绝吾也!”
说也奇怪,他这锡杖一顿,地缝中便冒出了一股清泉。六祖喝后感到甘洌清甜,一身清爽,正要启程赶路,却见慧明已经追上山来。自知不是慧明对手的六祖马上把袈裟衣钵等物放在一块大石上让慧明拿去。
然而慧明用尽力气也拿不动这些物品,这时慧明也有所感悟,自知不该取这些法物,又见慧能诚实,便对他说:“你赶快走吧,后面还有追兵。”
然后自己往回走,并对后面追赶的和尚说:“慧能已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赶了。”
因此,慧能才从梅关脱险。
过了很久,慧能回到家乡,隐居了16年后才公布身份,成为六祖。传说慧明和六祖相遇之后,没有回寺庙,而是另找了一处山寺,自己修炼去了。
为了纪念六祖在梅岭的这段遭遇,后人便在慧能当年喝水的地方兴建了六祖庙。
除了美丽的梅花,古枫也是梅岭的一大景观。梅岭有3棵站立在驿馆前的千年古枫。这3棵枝杆挺拔、叶茂如盖、郁郁苍苍的古枫大树高耸入云,尤其是驿馆西侧的那棵古枫,几乎遮住了半个山岭,树高约40多米,树径两三个人才能合抱。
而驿馆下边,云封寺前的两棵古枫高近40米,左右耸立在寺前坪地上,像一对守候着山门的卫士,十分壮观。
古枫是驿道的历史见证,是梅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那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使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叹。
元代大司农吕思诚在途经梅岭时写道:
西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看。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秋发庾岭》诗中写道: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汤显祖把梅岭秋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梅岭的古枫也和梅岭的梅花一样,与一般红枫不同。一般的枫树到了秋天总是红叶飘,但梅岭的枫树却依然披茸婆娑,只是叶色由青变黄,再转橙红,变紫,一棵树上五颜六色,构成一幅秋风、红叶、夕阳、霜满天的画图,很是好看。
梅关附近有一个云封寺,又名挂角寺,原寺在关楼南坡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因为寺内有张九龄、张弼的塑像,以纪念他俩劈岭、修驿道的功绩,所以又叫张公祠或“二张祠”。
后来的云封寺,已经迁移到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寺中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
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像千秋风度;
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关于挂角寺,当地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创寺弘法。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啬吝,不但未施舍银钱,还对正一和尚说:“我这里有新建的房子100间,如果你能把它们搬走,我就把它们全奉献给佛祖。”
正一和尚很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吕洞宾见正一垂头丧气而来,便主动问正一说:“你为何愁眉不展呢?”
正一如实奉告。吕洞宾听后,就带着正一又回到了地主家。
那财主见了他们两人,大笑着说:“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们能连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
吕洞宾这时追问:“不是戏言吧?”
财主哪里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决不悔言。”
于是吕洞宾就开始作法,把这100间房屋用一根木棍挑起,使它们腾空飞去。
当这100间房屋将要飞越梅岭关口时,恰好被另一个和尚看见了,就对吕洞宾请求说:“请留一间房屋给我,让我在这里修行吧!”
因此,吕洞宾便敲下一间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挂角寺。其余99间就放在丫山,成为了灵岩寺。
洗药湖位于梅岭主峰的罗汉岭上,占地10余亩。当地有一个传说是,著有《本草纲目》的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曾带领弟子来这里采药、洗药,所以这里叫洗药湖。
另外一个说法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在这里洗过脚,所以当地人又叫洗药湖为“洗脚坞”。
洗药湖所在的罗汉岭是梅岭的最高峰,海拔841.4米,雄踞于赣抚平原上。站在罗汉岭上可一览远近的峰峦、林海、田野、河流、和村庄,穹千里之目。
朝观东方云海日出,暮瞰洪城万家灯火,春赏十里火红杜鹃,夏纳百丈仙台凉风,秋品千峰野果琼浆,冬揽万山玉树银花,是一大乐事。
元朝末年,诗人符尚仁,携家来罗汉岭避兵祸,赋诗抒情写景,诗中有“云连海岱千山雨,风撼云松万壑雷”之句,就描写了暮春时罗汉岭的山头景色。
罗汉岭上有洗药湖、熨斗湖、碓口湖、柳树湖、东湖、长湖、蒿笋湖、和尚湖等48个湖,分布岭上多处小峰之下,湖随峰转,一湖一景。岭上原有罗汉坛,祀灵官尊者。
罗汉岭还有三奇,一奇是不合一般气象的规律;二奇是有时游人会看到佛光现象;三奇是春秋气温和山下相关不大。云海日出、佛光、雾凇、雨淞,是罗汉岭的奇特景观。
[旁注]
陆凯(198年~269年),字敬风。三国时期的吴国后期重臣。黄武年间曾任永兴长和诸暨长,任内颇有治绩。255年时,陆凯率军讨斩零陵山贼陈毖,以功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以正直无畏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
宋之问(656年~712年),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宋之问在世时与沈佺期齐名,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在艺术形式上,宋之问的诗以属对精密、音韵协调见长,大多词采绮丽,对仗工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五言 也就是五言诗。五言诗是每句5个字的诗体,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诗全篇由5字句构成,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在音节上,五言诗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五言诗还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理学 又称道学,是盛行于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理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近代。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我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朱熹(1130年~1200年),小字季延,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江湖派 既指江湖诗派,又指江湖词派,都是南宋末年兴起的文学流派。南宋江湖词派的清空骚雅来源于姜夔,而姜夔的清空、骚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
绝句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进士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的人,就叫做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吏部 古代官署名称,吏、户、礼、兵、刑、工的六部之一。吏部负责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4个司。吏部主事4人,司封主事2人,司勋主事4人,考功主事3人。
侍郎 古代官名。是郎官的一种,起初是宫廷的近侍,后来作为尚书的属官。属官初任为郎中,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就是侍郎了。侍郎的地位很重要,在我国古代设立了六部之后,每个部的侍郎都是辅佐尚书主官的人,也是实际执行者。
悬山顶 又称“悬山”、“挑山”或“出山”,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式,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悬山顶有利于防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
五祖 弘忍,俗姓周,是东山法门的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无论是南禅还是北禅,都是出自弘忍门下发展起来的他在我国禅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衣钵 禅师的袈裟和钵盂。我国禅宗师徒间道法授受时,常会以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如果一名禅师得到了他师父的衣钵,就相当于被师父承认并指定其继承自己的思想、学问、技能等,并享有同样的地位。
大司农 古代官职,秦汉时设立,相当于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来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的官职。大农令掌钱谷,为国家财政长官,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
八仙 古代神话传说中广为流传的八位神仙。八仙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但流传最广的八仙成员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吕洞宾 道号纯阳子,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也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吕洞宾是全真道祖师,也是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民间传说他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深得百姓敬仰。
《本草纲目》 古代药学著作,共52卷,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一部具有极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800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
铁拐李 也叫“李铁拐”,是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姓李,名玄,曾遇太上老君而得道。八仙中,铁拐李是年代最久,资历最深的人,见诸于文献则较晚。元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始有其名。
[阅读链接]
当年,朱元璋为避开敌军,曾在梅岭作短时休整。梅岭的百姓见朱元璋所率的军队虽然是溃败之军,但是依然军纪严明,对百姓毫无侵扰,因此纷纷捐钱捐物犒劳他们。
后来,朱元璋登上帝位后,回想起梅岭百姓当年对自己的帮助,特地恩准平陵侯回家乡梅岭重修张氏宗祠,准以王家标准建造。
这就是后来流传的“朱地张祠”之说,也是梅岭宗祠被称为“江南第一祠”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