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政客留下的诗词歌赋
函谷关自从修成后,吸引了众多的文人政客前来观赏,并为此关隘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歌赋。这些描写函谷关的诗词,可以划分为写函谷关、写鸡鸣台、写老子等几个部分。
总的来说,这些诗词歌赋或歌颂函谷关的雄伟,或缅怀函谷关的历史,或通过发生在函谷关的战役来感叹人生。提起函谷关的诗词,首先要讲一位擅长写塞外诗的岑参。
在唐朝说,由于当时的社会正是人们安居乐业,一派兴盛的好时代,岑参看到空荡寂寞的函谷关,认为国家既然已多年没有战火之忧,就不再需要这个军事要塞了。
在一首名为《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的诗中,岑参这样写道:
君不见古函谷关,崩城败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
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事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竟不还。
身处太平盛世,像岑参那样认为函谷关已经荒废无用的诗人还有很多。
唐代的张九龄也在《经函谷关》中写道: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从张九龄的这首诗里能够看出,在盛唐时期,因为国力强盛,作为军事要塞的函谷关,实际上是不需要发挥其作用的。因此诗人在最后发出“空此置关城”的感叹。
在武则天执政年间,曾经做过洛阳县尉的杨齐哲流传下来一首诗,名叫《过函谷关》。诗中写道:
地险崤函北,途经分陕东。
逶迤众山尽,荒凉古塞空。
河光流晓日,树影散朝风。
圣德今无外,何处是关中。
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之问,也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对函谷关进行了描写。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3首有关函谷关的诗,其中《过函谷关》写道: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纵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送永昌萧赞府》写道:
柳变曲江头,送君函谷游。
弄琴宽别意,酌醴醉春愁。
恋本亦何极,赠言微所求。
莫令金谷水,不入故园流。
宋之问之所以写出多首描写函谷关的诗,这和他的出生地有关。据考证,宋之问的故乡是虢州弘农,也就是后来的河南时灵宝,这里也正是函谷关的所在地。水是家园甜,月是故乡明,世人皆爱家乡,此乃人间常情。
盛唐时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函谷关无疑是美好的。然而,诗人的这种想法很快就被一场战争打破了。
安禄山造反,在这场战争过后,诗仙李白曾经写过两首提到函谷关的诗,分别是组诗《奔亡道中》和《秦王扫六合》。
《奔亡道中》的其三写道: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支箭,未射鲁连书。
《奔亡道中》的其四写道: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当时,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和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
李白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这是因为,虽然他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唐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
组诗的第三首中的“仍留一支箭,未射鲁连书”,指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70多座城池,除了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
5年后,即墨城的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
就在齐国的复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距离齐国名士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成了田单的难题。
因为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就曾经断言过,田单短期内绝对攻不下狄邑。结果,正如鲁仲连所言,田单攻打狄邑城长达3个月都没有打下来。
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鲁仲连请教。
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的田单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军队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后来的田单因为作战有功,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而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久攻不下的大难题。
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但是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
正在田单再次一筹莫展的时候,鲁仲连又来了。足智多谋,善于体察人心的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的战术向燕国将士发起进攻。
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并非忠勇之举,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了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
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羞愧地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古代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
李白将自己比作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唐玄宗所用。但遗憾的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当时的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从第四首组诗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唐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
因此,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迭,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因为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李白在《秦王扫六合》中写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像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真是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驭群雄啊!
天下兵器被铸为12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瞭望大海,仙岛蓬莱又在何处呢?
用了70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
徐市用楼船载3000童男童女去寻仙药,从此没有回来!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与李白的沉痛和豪壮比起来,唐代诗人韦应物笔下的函谷关更多的是对它的歌颂和感叹。韦应物在《经函谷关》中写道:
洪河绝山根,单轨出其侧。
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急。
秦皇既恃险,海内被吞食。
及嗣同覆颠,咽喉莫能塞。
炎灵讵西驾,娄子非经国。
徒欲扼诸侯,不知恢至德。
圣朝及天宝,豺虎起东北。
下沉战死魂,上结穷冤色。
古今虽共守,成败良可识。
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
驰车一登眺,感慨中自恻。
在这首诗的前几句,韦应物写到,函谷关是千百年以来的主要枢纽之地,又是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秦国凭借它,实现了一统天下的伟业。在以后的历史中,函谷关也是作为要塞,受到格外的重视。
但是,无论多么坚固的军事要塞终究也是会被攻破的,诗人韦应物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这首诗的后面几句,韦应物发出了“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的感叹。
而诗的最后一句“驰车一登眺,感慨中自恻”,更是把自从安史之乱后,诗人对雄关依旧,盛唐不在的沧桑心情抒发了出来。
后来,到了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大唐已经雄风不再,在白居易眼里,此时的函谷关显得更加苍凉。
他在《出关路》中写道:
山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
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函。
唐朝后期的另一著名诗人于邺,也曾经经过函谷关。他在一首名为《春过函谷关》的诗中写道:
几度做游客,客行长苦辛。
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
岁远关犹固,时移草亦春。
何当名利息,遣此绝征轮。
也许是诗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所致,也许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坏,人们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生活。因此,在于邺的诗中,诗人不再像张九龄、宋之问、李白那样思考雄关与国家的命运,考虑的更多的是个人的人生问题,感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
函谷关久久伫立,早已历经千年,但每个人的生命却只有匆匆几十年。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发了对时间、对人生的思索,一句“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更是表达了这一主题。
关于函谷关的诗作还有很多,在这些诗中,不管是歌颂它的雄伟,还是借用函谷关感叹时事艰难,通过这些诗都能感受到函谷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函谷关因为曾经发生过孟尝君借用“鸡鸣狗盗”的门客出关的故事,千百年来,围绕这个典故,历代文人墨客和政治家都留下了很多诗篇。
对于孟尝君靠鸡鸣狗盗之士过函谷关一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争议。有人认为孟尝君胸怀宽广,能够包容天下各种能人异士,并也因此取得成功。
也有人认为,孟尝君不能刷新吏治,变法图强,而却只以旁门左道取胜,只能算是耍耍小聪明,根本不值得为人称颂。
比如作为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王安石,他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读孟尝君传》中写道: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在这篇驳论文里,同样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指出,孟尝君并非是可以治国安邦的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
而正是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只会雕虫小技的人,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会去投靠他的。这是古代政治家们对于评判人才的标准的争议。
在王安石的笔下,显然是对孟尝君十足的不屑。但是,和王安石不同,历代文人墨客,甚至是君主,大多数都对孟尝君的行为十分赞赏。
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赐房玄龄》诗中这样写道: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在这首诗里,李世民借“鸡鸣狗盗”的典故,赞誉了房玄龄为他未雨绸缪,排忧解难的辅佐之功。
以《咏史诗》著称的唐代诗人胡曾,也曾经写过一首七绝《函谷关》,诗中写道: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在胡曾的这首《函谷关》里,能够看到,诗人对孟尝君是赞赏的。一句“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清楚地表达了诗人的这一观点。
明代贺贲在《函谷关》里,也描写了“鸡鸣狗盗”的故事,他写道:
函谷关前一径通,行人多少自西东。
当年秦法严如火,夜半狐裘入禁宫。
明朝代刘咸在《鸡鸣台》中写道:
堂中养士三千人,岂无一人能致身。
中有善为狗盗者,从容窃出如有神。
遂将此物为姬献,始得一言缓厥谴。
放归实出望外恩,尤恐后难不得免。
急骑骏马向东还,兼程一夕至函关。
关法鸡鸣方出客,寸心辗转难为安。
就中又有奇谋士,解作鸡鸣宛相似。
野外鸡闻亦乱鸣,关门乍起追兵至。
孟尝脱身出虎狼,还齐犹自心不忘。
殷勤欲计向时事,筑台特向关之傍。
人间俯仰成今昔,豪华转眼皆陈迹。
人去台空亦可怜,岁岁东风土花碧。
清代张汉在《夜过函谷》中,这样描写道:
山深云暗径尤低,夜半人归信马蹄。
不是关门无戍守,此行那曾学鸡鸣。
清代的周秋元在《望函关》中写道:
万古崤函万古山,苍茫入望几弯环。
鸡鸣耻教三千客,雉堞常严百二关。
夏后神灵秋草外,周王风雨夕阳间。
丸泥自说封犹未,来往行人莫共攀。
清代的初元方也在自己的诗作《函谷鸡鸣》中,表达了对孟尝君的高度认同:
函谷行旅日纷纷,膈膊荒鸡破晓云。
忽忆效忠非幸舍,一钩钱月吊田文。
不管历代文人如何评价孟尝君的“鸡鸣狗盗”逃关之事,但函谷关因这个典故名声更大了,并留下了鸡鸣台这一古迹名胜,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有关典故的优秀诗篇。
道家之源是函谷关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老子的诗词也有很多。
唐玄宗李隆基在《老子故宅·二首》写道: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在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对老子的尊敬与圣人不再的伤怀。
明代谢江也曾经写过《老子故宅》两首。
谢江在第一首诗中写道:
太白星傍飞紫阁,洛阳羁客屡登游。
乎观青嶂窗前拥,倒听黄河槛外流。
细管疑从半天落,五云偏向蕊官浮。
还丹妙诀人难遇,怅望函谷有跨牛。
谢江在第二首诗中写道:
地开层阁倚空寥,秋日登临爽气铙。
危栋影移莲岳近,悬珠光射海云摇。
凤螭辇过双童引,羽节霞翻列圣朝。
凭览误疑人世外,兴来欲访赤城标。
此外,当年驻守在函谷关的关令尹喜看到紫气而发现老子到来的“紫气东来”典故,更是千百年来很多文人墨客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清代人吕履恒就在《七夕登犹龙阁》中写道:
飞阁凌空四望开,登临永日独徘徊。
峰高下见黄河尽,天阔遥看紫气来。
远树苍茫生极浦,寒云萧瑟锁荒台。
关门令尹知何处,愁听孤城画角哀。
另一位清代诗人王道晖在一首名为《老子故宅》的诗中写道:
琼宫梵宇遍天涯,紫气东来是故家。
河上传经知过此,尼山问礼应停车。
森森翠柏连云起,漠漠苍苔映日斜。
千载灵符衍道脉,于今遗宅锁烟霞。
作为千古雄关,函谷关的诗词实在是太多了。不管这些诗词是关注函谷关的哪一个特征,不管它的观点如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诗词已经成为函谷关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将和函谷关一起,永远流传下去。
[旁注]
赋 古代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而且必须要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此外,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所以风格要爽朗而通畅。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70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张九龄(678年~740年),唐开元尚书丞相。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全唐诗》 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900卷。《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的诗作42863首,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组诗 组诗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指由表现同一主题的若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感情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
金陵 南京的别称,也是南京最负盛名的名称,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四大古都分别是北京、西安、洛阳、南京。
仙岛蓬莱 蓬莱山,又称“蓬莱”、“蓬山”、“蓬丘”或“蓬壶”,是传说中渤海的三座神山之一,自古便是秦始皇、汉武帝求仙访药之处。相传蓬莱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岛上的东西都是白色的,宫阙由黄金白银建成,树上结满珍珠,树上的果实食用后能令人长生不老。
徐市 即徐福,秦朝时候的著名方士,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而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七绝 也就是七言绝句诗,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七绝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各两种,一是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是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三是仄起平收,首句押韵;四是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紫气 紫色的霞气,是传统中象征瑞样的征兆。古人认为紫气是宝物的光气,因此紫气象征着圣贤或君王。另外,紫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代表着祥瑞高贵的颜色。风水学上的大吉之兆之一,就是“紫气东来”。
[阅读链接]
在函谷关一带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叫做百佛顶灯。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在公元67年的时候,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阳讲经,途径函谷关附近的陕州时,各庙住持、方丈闻讯后跪道迎留。高僧见盛情难却,便小住一日,设台讲经。因其学问渊博,道行精深,而且广引宏论,使听者如痴如醉,一连三日皆不食不睡。
当时,京都复旨催促,众人才知误了大事,连夜送高僧入京。时值正月,各庙方丈、住持、僧众百余人,手持灯笼隆送别高僧,引来不少群众围观。
佛庙有一规矩,即见俗人便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可众僧手提灯笼,无法还礼。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个和尚灵机一动,从灯笼中取出灯碗来,放在头上顶着,这样既能照明又能腾出手来,高僧便口颂“善哉、善哉”,于是众人都效仿他。
后来,每逢正月,陕州城的众僧便头顶灯碗在城内讲经,吸引听众,光大佛门。久而久之,顶灯便在函谷关一带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