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雄关——四川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四川广元的剑门山。剑门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千米,东南延伸绵延数百里,72峰绵延起伏,高入云霄,形若利剑,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剑门关所处之地,群峰突兀,山涛云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低山地貌为主,山岭密布,沟壑交错,连山绝险,峻岭横空。

剑门山以天险形胜之地构成川北屏障,关隘险绝。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畏途巉岩不可攀”即指此地。

蜀国大力士开辟剑门蜀道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四川境内就有了巴国和蜀国两个较大的国家。当时,巴国控制川东南,蜀国盘踞川西北。

公元前1037年,巴、蜀班师回国。巴军越过巴山,蜀军取道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古称梁山,由大、小剑山组成的剑门山下的古道。在这条古道上,有一座著名的关隘剑门。

剑门山为剑门山脉西南段,其山峻岭横空,危崖高耸,从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长达百余里,气势磅礴。主峰大剑山,峰如剑插,石壁横亘,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所以叫“剑门”。

因为蜀军从此地过,从此,剑门就成了中原与蜀国的重要交通孔道之一,也成为蜀国防御的要塞了。

战国后期,秦国的秦惠王对巴、蜀的富饶物产垂涎已久,但唯恐蜀国有剑门之险,巴国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很不容易。由此,引出了一段“石牛糞金,五丁开道”的传说。

根据宋代类书《太平御览·蜀王本纪》的记载:

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蜀王从万余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物尽化为土。

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稽首,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王恐亡相见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

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领五丁力土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

古代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的传说里讲: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

惠王怒。

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

惠王喜。

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

有养卒百人。蜀王悦之,使请石牛,惠王许之。

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

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两本古籍的用词虽然不同,但记载的传说内容却都是一样的。战国中后期,秦惠王想让物产丰富的蜀国做秦国的附属国,但是秦国到蜀国之间的道路被千万重大山阻隔,根本没有道路可以通行。同时,蜀国也丝毫没有想归属秦国的意思。

有一天,蜀王带着万名随从正在褒谷,也就是秦岭山脉中的一条山谷里狩猎,却很偶然地和秦惠王相遇了。为了表示礼节,两国的国君互赠了礼物。秦惠王赠给蜀王的是金一笥,蜀王也回赠了礼物,但是那个礼物很快就化成了一堆土。

秦惠王很生气,认为蜀王是在故意羞辱他。但是秦惠王的大臣们却都很高兴,纷纷跪下向秦惠王贺喜,并说:“蜀王送给您的礼物化成了尘土,土正是代表着土地呀。看来这是上天在预示大王,很快就能得到蜀国的土地了。”

秦惠王在高兴之余心生一计,他知道蜀国人崇信鬼神,于是就让人凿刻了5头巨大的石牛,每头牛还安排了专门的人假装每日饲养,最后又在石牛的尾下放置黄金。

这一切都安排好之后,秦惠王找人告诉蜀王说,自己有5头神牛,拉出的大便是金子。蜀王听说之后很高兴,就向秦惠王要那5头神牛。秦惠王马上答应了,但要求蜀王自己派人来取。

蜀王大喜,便派了蜀国中5个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开山辟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一路将石牛拖回了蜀国的成都。

得到了5头石牛之后,蜀王一直小心翼翼地侍奉,却发现这5头石牛根本不能大便出金子,就气愤地派人把石牛送回了秦国。

送回石牛的蜀国人讥讽前去迎接的秦国人说:“你们这帮秦国人也只能放放牛罢了。”

但秦国人却不急不恼地笑着说:“就算我只能放放牛吧,反正你们蜀国马上就是我们秦王的了。”

后来,正是因为蜀国的5名大力士辛苦开出的道路,秦国和蜀国之间的山势隔阂被打通了,因此秦国的兵马畅通无阻地包围了蜀国,很快就把蜀国占领了。

这就是“石牛糞金,五丁开道”的传说,而那条5名壮士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也是剑门蜀道的最初来历。

这段传说引得很多文人墨客为金牛道留下了诗篇,唐代诗仙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八》里面写道: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南宋时期的诗人陆游在《金牛道中遇寒食》诗中写道:

乍换春衫一倍轻,况逢寒食十分晴。

莺穿驿树惺憁语,马过溪桥蹀躞行。

画柱彩绳喧笑乐,艳妆丽服角鲜明。

谁知此日金牛道,非复当时铁马声。

清代诗人吴梅村在《圆圆曲》诗中写道: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当然,金牛道的开凿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条道路在“五丁”未开之前就已经有了,并非是蜀国人为运送金牛而开。

据《华阳国志·蜀志》等史书的记载,蜀国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凿这条金牛道了,到了秦朝的时候,蜀国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修。传说中所讲的“五丁”,也并非真的是5名天生神力的大力士,而只是众多筑路人员的泛称。

但是,蜀国在周代就开凿出的金牛道确实为川、陕、甘、青历时千余年的茶马互市提供了最重要的通道,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指的是当时的朝廷为了获得外蕃的优良马匹来装备朝廷的军队,就每年都从大西北和西藏地区少数民族那里用茶叶换取马匹。

由于金牛道方便了出行,茶马互市的规模很大。仅仅在南宋时,朝廷就每年都要以百万斤以上的茶叶换取万匹良马。

但茶马互市并非始于南宋,而是早在唐朝就开始兴起了,这同时也是唐朝的茶叶流通于外蕃的时间。唐朝人封演在他所著的纪实小说《封氏闻见记》中写道:

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又被后来的宋、明、清几朝定为国策。南宋诗人陆游在他所著的记载五代时南唐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唐书》里记载:

契丹虽通商南唐,徒持虚辞,利南方茶叶珠贝而已。确系实情。北蕃好食肉,必饮茶,因茶可清肉之浓味。

今蒙古人好饮茶,可为例证,不饮茶,多困于病,无怪其常以名马与汉人易茶也。唐宋者名之团茶,蕃人尤嗜之,常以重价买之。

明代时,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明史·茶课》也写道: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犹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

由此可知,当时茶叶传于外蕃,一方面是由于外蕃生活上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朝廷需要外蕃马,于是投其所好,用茶与之交易,是一种财政措施。何况当时,中原需要交换的不仅仅是马匹,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产,如毛皮和药材。

川陕间茶叶、马匹的往来,金牛道是必经之途。清朝前期每年需要外蕃马11000多匹,后来又增加了2000匹,共计13000多匹,每年换回来的万余的马匹,沿金牛道运往边关和内地,何等的浩荡!

关于剑门蜀道的来历和五丁开山的典故,其实还有另一种传说。

《华阳国志》的卷三记载道:

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曳蛇。

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而另一本古籍记载说:

五丁开山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

王遣五丁开山迎牛。五牛归蜀,成都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

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这两本古籍记载的也是同样的事。在这第二个传说里,秦国在蜀国的五壮士开出山道之后,仍然没有敢出兵攻占蜀国。因为秦惠王发现蜀国的五壮士竟然可以徒手在剑门山开道,因此很恐惧他们惊人的力量。

但是秦惠王又想到了一个计谋。他又派使者对蜀王说:“神牛迟迟没有显灵的事,令秦国实在觉得很愧疚。不过,我这里有五名侍女,每一个都是国色天香,就让她们去侍奉您,当做是替神牛的事谢罪吧!”

蜀王马上就忘掉了石牛没有显灵的气恼,又派出了那5名壮士去迎接那5位美女。当5名壮士接到美女走到梓潼的时候,见到一条钻在石缝中的奇大无比的蟒蛇。

5名壮士见到如此巨大的蟒蛇,一是怕它日后危害百姓,二是为了试试各自的力气,就一同抓住蟒蛇的身子用力拔,想让它离开山中。

但是蟒蛇还没有被拔出,那座山就崩塌了。山崩地裂之后,那5名壮士和5名美女都被压入了山下,一命呜呼。而那座大山也分裂成了5个山岭,通往蜀国的路也更顺畅了。

听说那5名壮士过世了之后,秦惠王就再也没有忌惮的敌人了。于是,秦国马上就出兵攻打了蜀国,蜀王不久之后就驾崩了。

这段5名壮士拔巨蛇,却使群岭山崩地裂的传说,就是后来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一句的来历。

[旁注]

战国 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是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巴国 字面意思是大蛇国,又叫巴子国,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个古国,国都是重庆渝中,疆域包含重庆全境、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等地。巴国创建于先夏时期,成为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在周武王时又被封为子国。

《太平御览》 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由北宋时期的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编纂。这部类书始于977年,成书于983年。《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55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1000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

《华阳国志》 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的常璩撰写。《华阳国记》全书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巴蜀的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寒食 就是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或“百五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的日期在清明节前一两日,当天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周代 即周朝,是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我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王朝。

五代 又叫“五代十国”。唐代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5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10多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时期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明史》 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我国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明史》记载了自1368年至1644年以来200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秦惠王 也就是秦惠文王,是秦孝公之子,于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秦惠王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谋略的君主,他任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并且十分支持商鞅建立起的新法规。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李白诗歌的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阅读链接]

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广义的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在这三条蜿蜒300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翠云廊保留了原来“驿道”的旧貌,古风盎然。历经千余年的雨雪风霜,更显雄浑苍凉,古道夕阳之中,令人横生昔人已去,天地悠悠的无尽感触。

剑门蜀道有驿站古柏12300多棵,有规律地分布在300多千米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县7800多棵,梓潼近500棵,昭化100多棵,阆中10多棵,南江3800多棵。其中的很多古柏树龄都在千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