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要塞——河南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北15千米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区约75千米,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有“紫气东来”、“老子过关”、“公孙白马”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百余篇。

经历过三次变迁的古老关隘

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西周康王时期,康王为了保卫国都镐京的安全,在后来的河南省灵宝市北15千米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75千米,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修建了一座关隘。

这座关隘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筑设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同时,这座关隘还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之说,为此,人们为它取名为“函谷关”。

这函谷关修成后,便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说法,并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到春秋战国时期,这座关隘更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时,各诸侯国为了据地自保,都纷纷在自己的边防要地设立关塞。函谷关在这一大背景下,作用更加显现出来。

函谷关既是秦国固守关中的根基,也是向东扩张的出发地,还是都城咸阳的东大门。因此,当时秦国派重兵把守,可见函谷关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凭借此关,后来秦国打败了诸侯各国统一了六国,所以,这个函谷关后来又被称为“秦函谷关”。

在汉武帝时,楼船大将军杨仆是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为杨仆平息百越叛乱有功,被汉武帝分封为“关外侯”。

当时,西汉政权的中心在后来的西安,秦函谷关以西被视为京畿之地,其他地方自然也被视作偏远的、不发达的地区。因此,在当时的观念里,人们都不愿做关外人。

于是,杨仆上奏汉武帝,请求以自己的家产作为费用,将位于灵宝市的秦函谷关搬迁到后来的河南省新安县城的东边,这样,他的封地就全部在“关内”了。

很快,汉武帝接受了杨仆的要求。于是便由杨仆主持,在公元前114年,把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而秦函谷关也就叫做“秦关”了。

汉函谷关距洛阳市20千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抵黄河,坐西向东,前临涧水,建筑非常壮观。

东汉末年,京师洛阳设八关都尉官,函谷关居首。此后,各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相传,到三国时,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距离秦函谷关北约几千米的黄河岸边开凿隧道,筑起关楼,因为这座关楼距秦关不远,人们便称它为“新关”,也叫“魏函谷关”。

为此,也就是说,在我国,函谷关一共有3座,它们便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

不过,到后来,函谷关仅保存了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两处遗址。

[旁注]

镐京 是古都名。地址在后来的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是西周时代的都城,又称西都、宗周,周武王即位后,由丰迁都镐京,据说,西周在丰、镐建都历时为289年。此即为西安地区为都城的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的起始年。

诸侯国 指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的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关外侯 古代贵族爵位之一。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相当于虚封。

[阅读链接]

据史书上记载,211年,曹操西征张鲁、马超,经过弘农,看见函谷关古道崎岖难行,粮草转运困难,便命大将许褚在黄河岸边另辟新道,即当年的“曹操运粮道”。

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陡关”,后来人称“魏函谷关”。在此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