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逦关塞——重庆瞿塘关

瞿塘关两岸高山凌江夹峙,断崖壁立,高达数百米,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因此又名夔门。

瞿塘关位于三峡奉节瞿塘峡夔门山麓,是古代入蜀道的重要关隘,自秦汉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水势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瞿塘关汉时置江关都尉。214年,刘备攻打广汉未克,诸葛亮与张飞、越云等率军自荆江逆江而上,占领此关,遂克巴东。后被蜀汉视为重镇。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古代江关几经演变为瞿塘关

瞿塘关在奉节东的瞿塘峡附近,古称江关。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记载说:“鱼复,江关都尉治。”

都尉是郡一级仅次于太守的军事长官,由此来看,当时的瞿塘关就已经在军事上占有极大的重要性了。

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公孙述传》说:

江关旧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对白帝城。

这一段是说,江关所在的赤甲城就在奉节东江北岸赤甲山上,后来又被移到瞿塘峡口江南岸,但不知是何时所移的。

江关在汉晋时也称扞关。郦道元所著的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中写道:

张仪说谓下水而浮,不十日而拒扞关,即指此。

《舆地广记》有记载说:“鱼复县有古扞关。”晋朝史学家王隐也在《晋书·地道记》里记载道:“梁州——东限扞关。”《后汉书·公孙述传》里也写道:“东拒扞关,于是尽有益州之地。”

到了后来,江关的称谓又起了变化。1264年,徐宗武在白帝城下的岩穴设了七条拦江锁,后人称为铁锁关。到南宋时,铁锁关就被称为瞿塘关了。

陆游在《入蜀记》里写道:

瞿塘关,唐故夔州也,与白帝城相连。

元代的地理总志《一统志》记载说:

瞿塘关去城八里,管锁水铁锁二条。”至南宋以后都称瞿塘关。

在瞿塘设关具体开始于什么时候,已经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考证了。但关于瞿塘设关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战国说,再就是春秋说。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里的记载是:

据《史记》,蜀伐楚,取兹方,楚为扞关以拒之。则兹方之地在扞关之西。刘昭《志》巴郡鱼复县有扞关。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里提出疑问:蜀国攻取兹方时,所记述的“楚设关以拒之”,和“则兹方之地在扞关之西”出现了错误。因为按照地理位置来看,设关防范的楚肃王是不可能在瞿塘峡口设扞关的,而应该在兹方的东面。因此,瞿塘关建于战国的说法并不可靠。

在《华国志》注中记载:

《玉海》卷十引《括地志》‘扞关,今峡州巴山县界故扞关是’。《后汉书》李贤注、《通典》等说均同。

这样扞关的位置就比较清楚了,它不是在瞿塘峡口,而是在长阳的西边。那么在瞿塘设关究竟始于何时呢?

《后汉书》中,李贤注引《华阳国志》时写道:“巴楚相攻,故置江关。”《水经注》里也写道:

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的以相防捍。

《华阳国志·巴志》里写道:“鲁庄公十八年,蜀伐楚。……哀公十八年,蜀人伐楚……”

这些史实,都于《左传》可查,是有历史依据的。因此可以断定,在瞿塘设关最早应是巴人立国时,最迟也不应晚于春秋。

但是历史上为什么会把江关、扞关相混淆呢?可能是秦灭蜀、巴的时候,江关仍在,秦汉大一统,江关仍然存在,而楚扞关则废弃了。据此,瞿塘关的设关时间基本可以断定不晚于春秋。

综上所述,瞿塘关即古代的江关。汉晋时又别称扞关,五代北宋时别称铁锁关,从南宋以后称为瞿塘关。

[旁注]

《汉书》 又称《前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章怀太子 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李贤的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后,他就召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释,而他的亲笔点评更被史家称为“章怀注”,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水经注》 是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30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1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水经注》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后汉书·公孙述传》 记述了西汉末期公孙述的生平。《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白帝城 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所以把自己的城池起名为“白帝城”。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的美誉。

《一统志》 指古代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按朝代来说,有《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一统志,是指古代朝廷组织编纂、审定认可并发行的地理类志书。它是这一个时期内官方记载的地理文献,也是后世学者用以研究历史地理沿革的重要工具书。

《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公元前403年写起,到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括地志》 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括地志》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簒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

《左传》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但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起自公元前722年,迄于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阅读链接]

瞿塘关石刻文化博大精深,地方特色鲜明。

长江巫峡北岸集仙峰下的孔明碑,上刻“重岩叠峰巫峡”6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相传为诸葛亮所写。它的下边还有两行大字,一行是“名峰耸秀”,另一行是“巫山十二峰”。中间还有许多模糊难辨的小字,但从其中可以辨认的“嘉靖年”等小字可以看出,碑文很可能是明代时所刻的。

然而多年以来,人们却说那些小字是诸葛亮规劝东吴大将陆逊的文章。据说当年夷陵之战,陆逊追击蜀军到达这里,读到这个碑文,很受感动,就退兵回去了。所以,人们便称它为孔明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