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情
江苏省徐州小蜜蜂记者团 王若贝
初到大别山区,我望着那黑黝黝的群山,禁不住呼唤:“大别山,我来了!”这呼唤像是在向全世界宣布。
随着车子的颠簸,这种新奇感不久便烟消云散。直到透过车窗,偶然发现那第一座茅舍,才惊讶地发觉这大别山的贫困。
崎岖不平的山路把我们引向山的深处,于是路边渐渐出现了干柴堆、稻草垛以及一些在大平原上难以见到的东西。路越发地难走,车子不时要停下来修修。这时便围上一群衣不遮体的孩子,惊奇地望着我们——这群大山外面闯进来的“新奇事物”。我们走下车来,试图询问他们生活、学习的情况, 然而怕生的他们大都四散而去,留给我们满目的荒凉、凄冷和迷茫。
终于遇上了几位老乡,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了生活给予他们的重担。虽然有着山青水秀的宜人景色,然而闭塞的交通和地理环境却交织成一副沉重的枷锁,世世代代锁在山区人们的身上。种庄稼,贫瘠的土地上微薄的收成仅够勉强维持一家人一年的口粮;搞副业,山区的气候和极差的条件使家畜根本无法养好;跑运输,那崎岖的山路,泥泞的小道⋯⋯还有,资金从何而来呢?孩子大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交不起一年几十元的学费,或是上不了几天便因无法交纳学
杂费、书本费而含泪辍学。孩子们哭着闹着要上学,家长们
只有叹气。就是把他们一户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元,这在城市又能买到什么呢?
继续向山里行进。可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却不再只有“穷困”二字。我们来到一户农家,这家的主人身患重病,还要负担一家人的生活,并且支撑两个儿子的学费。从他心
中发出的不全是哀叹,竟还夹着些许希望的种子。 “孩子没钱上学,‘希望工程’还是帮了大忙。每年代我家交大半学费,
还勉强上得起。”“虽说咱这穷,可国家的扶贫政策也带给咱不少实惠。多亏了政府年年给咱救济,要不咱更难熬了。”是的,希望,大别山区还有着希望的种子,老区人民也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垮。他们要奋斗。
几天过去了,我心中的这点希望好像火种一样,渐渐的变大,再变大。我对大别山区已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那朴实的人民给我以希望,大别山总有一天不再是贫困落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