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造意识喜忧参半
本报记者 王体刚“我们的校服干吗不让我们自己来设计?”
“学校也可以尝试着让我们自己来管自己,老师们充当顾问,每个年级、班级选拔品学兼优的同学轮流上岗。我们相信能把自己管理好,因为最了解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
武汉 45 中初三年级余娟、周立两位同学的谈话,引起了在座近 20 名同学的强烈共鸣。
- 月中下旬,记者在武汉和郑州两地采访,深切感受到部分中学生身上这种较为强烈的独立和自我意识,他们希望打破许多成人为他们建构的思维和处事模式,建立一个他们更为理想的,更能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氛围。
他们深刻感受到,每当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得到大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他们的创造力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郑州 19 中初三(3)班班长严志同学,在班主任老师完全“放权”之后, 大胆推出了颇具创意的“班代会”制度来管理班级。他向记者介绍说:“有一段时间,班级的管理工作有些混乱,原因是个别班委不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广泛地征求大家意见以后,决定由同学自由选举,成立了
‘班代会’,专门监督班委会的工作,并定期公开给他们打分,不及格者自动下台。这样一来,班级的各项工作果然变得井井有条,很少再出现这样那样的麻烦事了。”
武汉 45 中初一(7)班学习委员刘立伟别具一格的“每日播音员”活动, 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与称赞。刘立伟向记者介绍说:“武汉的地方方言很重,班上许多同学的普通话朗读能力特别差,一篇很短的课文读下来, 常常是别扭得满头大汗。我灵机一动,让每个同学每天至少要收听、收看一条新闻,并把它记下来,每天早晨轮流上台当一次播音员,没有多久,同学们的普通话朗读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勤于思,勇于质疑,是这些同学的共同特点,他们创造力的灵感的火花
跳跃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他们认为,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独立、自主和创造意识较强的同学只占中学生的很小一部分,多数同学只停留在对一些事物发生疑问和不满上。他们不愿或无力深入思考下去而最终调动起自己的创造热情。更有少数同学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少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武汉 45 中初四学生肖颖同学(该校初中为四年)向记者叙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语文调考之前的复习课上, 老师指导大家做了一道《出师表》的比较阅读题,有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 老师公布的答案是 A(实际上公布错了)。恰巧调考语文试卷中有这道题, 近 30 名同学都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答案 A,而经过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了正确答案 C 的只有少数几位。为数不少的同学认为他们身边缺少一个能够鼓励他们创造的环境和氛围,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认为他们还太幼稚,往往对他们偶尔迸发的创造灵感给予无情的扼杀。武汉八中一位初二男生十分诚恳地让记者代他们向家长和老师提出希望:“请大人们不要再用鄙夷甚至嘲弄的眼光来看我们,我们希望他们平等地走到我们中间来,跟我们一起思考, 一起动手,一起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