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影响
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因素。它们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能、调节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具有推动、导向、维持、调节、强化、保证等功能。
- 学习动机的作用及其影响。
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习动机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及心理活动之中,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也同样是学习动机,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和导向作用,主指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叫“驱动力”。它以需要、愿望或兴趣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影响着学习行为和方法,所以说学习动机是非认知因素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我们将怎样认识、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呢?
-
教师可通过一定方式(如个别谈话、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来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与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据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材料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内容复杂多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外在动机。第二种是内在动机。第三种是任务动机。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类型又有高低层次之分,受认知水平限制。高层次的动机表现为积极的为祖国建设及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而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等优点;低层次的,则把学习单纯看作完成任务即可。据了解,北京地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有 15%的学生为应付家长与老师而学习;18% 的学生为履行社会义务(诸如为家长争光,为了获得各种荣誉等);23%的学生为了个人的前途(如上大学、成名成家等)而努力;还有 44%的学生表示为了国家与民族(如为祖国建设、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等)的需要而献身。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如果我们的教师稍加观察,就可发现:有的学生非常喜欢与老师和同学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与老师和课本上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上课没听明白的问题,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有的学生喜欢琢磨习题的多种解法,不管老师是否留作业,都有自己学习的内容,并经常看课外参考书;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没有忽冷忽热的毛病, 学习总是很稳定⋯⋯。然而,也有些学生不但不具备上述特点,反而表现出对一切都没兴趣,应付学习、应付老师和家长。甚至陷入了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心理疲劳状态。
-
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是,学生的需要与内在动机。所谓需
要,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被人感受到的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需求和追求,即对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的反映。因此,任何人的需要都是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集合体,其中涵盖着复杂的、多层次的丰富内容。而中学生做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角色,他们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需要,即意识到了学习的必要性,并表现为对知识本身的向往与追求,如渴求学习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对各科知识及实验活动的兴趣与好奇心等等,构成了学习动机的主要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需要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求知欲和进取心。教师要善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中,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亲身体验,例如使学生满足了对肯定的需要、自主的需要、参与的需要、轻松的需要以及亲善的需要等等,就会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
因此,可以说学习动机不仅反映着个人的某些需要和追求,更反映了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活动中的内在动机就是由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构成。
-
好奇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好奇分为两种不同的水平:即知觉好奇(包括了对环境中新异事物的注意等)与认识好奇(主要反映在学生对于已符号化的思想的思考上)。具体表现为追求学习情境及外部形象的新鲜,学习过程的新颖,学习方法新异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好奇可以通过造成学生在语言、概念、事实等之间的不和谐而诱发。因为,学生一旦在认识方面产生了不和谐,就会通过各种学习与思考的形式来降低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与独立学习的态度。例如,在告诉学生植物生长必须依靠光合作用的道理,并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之后,又指出实际上还存在着不需要阳光与叶绿素发生光合作用的植物。于是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不和谐,由此唤起他们对植物生长与种类的好奇与注意。从而导致他们进行自觉而积极的学习活动。
-
一般的兴趣心态。主要由追求认识学习内容的需要引起的学习兴趣。但只表现为对某门学科知识限于一般兴趣与爱好。如谈到生物课,有的学生兴奋地说:“我们都喜欢生物课,对形形色色的动物特别感兴趣。可一让我记那些名词、概念及有关的理论,我就感到枯燥、心烦”。总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带有不稳定色彩,既容易被激发又容易消失。为此,学生的兴趣可根据其起因而划分为直接兴趣(指由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与间接兴趣(指由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如老师讲得好,学了有用等而引起的兴趣)两种。还可依其稳定程度划分为暂时兴趣与稳定兴趣。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有一个从直接到间接,从暂时到稳定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
自觉的学习心态。一般在各年级学习始终较稳定的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中表现突出。其特点是,这样的学习心态由较好的学习习惯引起。例如具有这种学习心态的学生学习计划性很强,作业中遇到难题,喜欢自己动脑筋思考解决,当天的功课当天完成,从不拖拉。
-
较高志向的主动学习心态。主要表现为对某些学科知识有较稳定而强烈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认真而执著。具有这种学习心态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它主要由反映学习需要的社会意义引起。实际上,上述几种层次的学习动机及心理状态,在中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并集中反映出具有独
自特色的学习心理结构。
最后,需特别注意的是,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过程中,在学习实践中,教师注重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理解的需要”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动力。
- 学习与学习心理障碍的分析及调适。
学习心理障碍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一种影响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的重要的不良因素。其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
- 一般学习障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器质性障碍,主要指由于身体状况(如早年病史、视听觉失常等,不适或缺陷而形成的学习困难;二是机能性障碍,主要指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记忆、概念、言语、情绪及人格特征等)而造成的学习困难。中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
-
认知障碍。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由于感知、记忆、理解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学习的不适应。如在比较常见的有认知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已有的基础知识较差,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低、接受新的刺激的感受性较弱,因而常出现令人不满意的学习成绩。对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分析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时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正是由于基础太差,老师讲的再细他也听不明白,记不住。从而一次次的考试失败, 使他们深感学习太难了,越发加重了原有学习障碍的程度。”此种现象被国外一些教育家称之为“魔力圈”现象,它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继续下去就会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
情绪障碍。情绪是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合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大脑皮层功能的张力,通过神经生理机制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负性情绪则会严重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导致认识机能障碍,以致失去正确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尤其是对于处在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的中学生来说, 情绪障碍会更直接、更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学习。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有:外在因素,包括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与同学关系不融恰,父母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而又深知自己达不到,因而压力过大失去信心等等;内在因素如自身情绪稳定性较差、遇事易激动学习积极性忽高 忽 低 、 忽 冷 忽 热 ; 学 习 上 易 形 成 焦 虑 情 绪 , 如 考
项目 学 结果生 |
焦虑水平 |
||
---|---|---|---|
过度焦虑 |
过当焦虑 |
焦虑不足 |
|
优生 |
21 |
6 |
16 |
情绪障碍型学生 |
13 |
45 |
6 |
差异考验 |
X1=8.16X=40.6 ∵ X2 > X1 ∴ p ∠ 0.01 |
n1=43 n2=64
试 紧
张、害怕难题、易烦燥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厌学,认为学习太苦太累等等。对此,有关学者曾针对优等学生和情绪障碍型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见表 3 和表 4①:
表 3 优生与情绪障碍型学生情绪稳定性比较
项目 学 结果生 |
情绪状况 |
|
---|---|---|
情绪稳定 |
情绪不稳定 |
|
优生 |
51 |
13 |
情绪障碍型学生 |
25 |
18 |
差异考验 |
X1=6.635 X2=18.6 ∵ 18.6 > 6.635 ∴ P ∠ 0.01 n1=64 n2=43 |
表 4 优生与情绪障碍型学生焦虑水平比较
从表 3 中可见,43 名情绪障碍型差生中学习情绪不稳定人数占 41.8%, 而优生中情绪不稳定的只占 20.3%,而且差异显著。再从表 4 中可以看出, 情绪障碍型学生中,过度焦虑和焦虑不足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优生中的人数, 而且两者差异显著。实际上,在一般的学习活动中,一定水平和程度的焦虑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适量的紧张感,但焦虑的程度太高或太低又会影响学习效率。如图 1 所示:
焦虑程度对学习的影响因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图中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低至高分为五级,其测验结果(进行焦虑情绪下的学习实验)
①表明:对于 2、3、4 级学习能力(大多数普通学习能力)的学生,焦虑高则学习成绩都很低,而对于极少数优等生,焦虑高反而成绩上升;焦虑低对于1,2,3,4 级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好的影响,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对于优等生则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差生不论焦虑高低,影响都不大。另外, 从学习内容看,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学习,则低焦虑效果好,高焦率效果差;简易的学习,则与上述相反。从焦虑持续的时间长短来看,短期性焦虑对学生影响不大,长期性焦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因此,短期的、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但决不能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否则会导致学生行为异常及精神受刺激。为此,我们需进一步分析造成上述学习障碍的主要心理障碍。
- 一般心理障碍主要有:心理定势,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文饰心理等。
① 引自王春燕《试析中小学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其转化指导》载于辽宁师大主办《教育科学》杂志,1995 年第二期第 34 页。
① 引自李山川主编《大学教育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2 页。
-
心理定势,即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积极的心理定势可大大提高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和速度。而消极的心理定势常常成为人们的心理障碍,其产生的原因多由于知识的贫乏和经验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中学生中的消极心理定势如,由小学时进行机械、单调的记忆而形成的学习方法上的一种“死记硬背”的心理定势。以致入中学后,他们学习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就是准备延续此法,以做大量的练习和背记书本知识来应付各种考试。
-
从众心理主要指盲从行为,即“随大流”。它特别会影响到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一次生物课上,老师问:果蝇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期间,细胞内含有多少个 DNA 分子?由于这个问题是在学习原有知识基础上引伸的一个问题,所以老师叫了一个好学生回答,答曰:8 个 DNA 分子,教师问答的对不对?很多同学异口同声说:“对!”其实这个答案是错的,很多学生是不加思索地盲从。经了解,盲目跟着说对的学生认为“学习好的同学正确的可能性大”,“多数人说对我也就跟着说对了”。此例说明了从众心理的普遍性。另外,从众心理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敢或不愿意回答问题及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发表意见。如表 5①所示:
表 5 关于学生从众心理在课堂上部分表现的调查
班级 |
人数 |
敢于发言,坚持自己认为对的看法 |
赞成多数人意见或认为有道理 |
---|---|---|---|
初一( 1 ) |
50 |
18 人 |
32 人 |
初二( 2 ) |
47 |
23 人 |
24 人 |
初三( 1 ) |
38 |
17 人 |
21 人 |
高二( 2 ) |
41 |
16 人 |
25 人 |
总计 |
17 6 |
74 人( 42.04 %) |
102 人( 57.96 %) |
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缺乏足够的主见和钻研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少“从众”多“创见”。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多鼓励那些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观点的学生。C.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主要表现为“老师(或家长)让我这样做,我偏不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学生学习上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的不适当,思想方法的片面则是主要原因。表 6①是有关专家与某校几个年级中的 12 名后进学生谈话了解到的情况,他们对学校、教师、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和不满情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表 6 关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
① 引自肖尧望《浅议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载于北师大主办《学科教育》杂志,1995 年第 1 期第 35 页。
① 引自肖尧望《浅议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北师大主办《学科教育》1995 年第二期第 24 页。
编号 |
人数 |
产生抵触和不满情绪的原因 |
百分比 |
---|---|---|---|
1 |
3 人 |
认为老师讲课干巴巴,照本宣科,不得要领,一上课就烦 |
8 人 66.67 % |
2 |
2 人 |
老师不了解清楚情况,瞎批评,处理问题不公,而且不许学生说话 |
|
3 |
2 人 |
老师态度粗暴,动不动就把学生轰出教室,不让上课 |
|
4 |
3 人 |
老师看不起人,总是话里有话,挖苦人 |
|
5 |
4 人 |
其他(家庭原因、学习基础差等) |
4 人 33.33 % |
对此,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教育对策,或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上课时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明听暗顶,对老师讲的知识毫无兴趣,似听非听,从而降低教学质量。为此,教师要注意从各方面减少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诱因,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了解、理解和宽容。
D.文饰心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某次考试失误的学生,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身体不好”、“脑子笨”、“同学的不良影响”、“家庭的影响”或归于父母的责任、老师教的不好等等。以掩盖自己的错误与问题,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中学生的此种心理是他们学习进步的一大障碍,所以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科学而全面的对学生上述学习心理障碍进行分析与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