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问的要求
提问的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并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为了使提问达到预期目的,应该掌握如下的提问要求:
- 清晰与连贯 这就要求教师在叙述问题时要清晰,意义连贯。因此,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仔细推敲词句和考虑问题内容与学生接受情况。例如“衣藻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对教师或研究人员能够明确题意是问形状,但是让学生回答题意就显得有些不清晰了,如果加上“形状”两个字就
显得明确了。
另外问题的措词也很重要,如果措词不准确也会影响提问的效果,例如“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学生能很快的回答,如果用概念和措词混乱的问题提问,如“水陆两栖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这样学生就难以回答。因此,教师设问时应该精心。
- 停顿与语速 教师在提问时,为了使学生作好回答的心理准备(回忆思考时间),应该有必要的停顿时间。
停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意义。停顿对教师来说,可以观察学生的反应(对问题的理解情况和考虑答案的情况)。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时间积极回忆思考。
提问的语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如果提问的问题是简单的问题(低级认知提问),语速可以快一些。如果是复杂的问题(高级认知提问),语速应该适当放慢,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
- 指导与分配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理解、记忆、表达等)。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在面向全班的基础上,适当的考虑各方面(好、“坏”)的学生,使他们都有锻炼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作好指导与分配工作。所以提问时不仅要提问学习好的学生,更要注意提问学习后进生,通过提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上进心,并在回答的问题中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努力学习,迎头赶上。这对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更有积极的意义。
在分配方面除了照顾各类学生以外,还要注意先提出问题,后找同学回答,切忌先叫人后提问。如果采用前者,会促使全体同学积极思考;采用后者就造成个别人考虑,其他人漠不关心,失去提问的意义。
- 提示与探询 是在学生回答不出来、不完全、有错误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回答出重点或较圆满的答案。
提问一般有以下形式:如果是学生遗忘了,教师可以采用出示直观手段或提示组成的部分等。例如学生回答不出光合作用概念,可提示出绿色植物有什么功能?绿色植物在进行这个功能过程中它的原料是什么?能量是什么?它的产物都是什么?如果提问是让学生说出反射弧的组成,在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情况下可提示:它由五部分组成,你仔细想这五部分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理解不深而不能回答,教师可采取启发学生叙述、比较说明与问题有关的知识,从而了解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理解的情况,然后采取措施让学生明确回答。
如果学生不能用已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或不能作到理论联系实际时,教师就应该提示学生回忆概念、原理的内涵与外延,用这些知识逐步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用已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询是引导学生深入地考虑他们的答案,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思想,从而发展他们评论、判断和交流的能力。使用探询一般是在学生概念有错误或答案不完全的情况。通过探询可使学生明确错在哪里,从而修改答案,或让学生根据别人的答案,说明自己考虑的与答案的不同点,并对回答进行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