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用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师要将知识的传授与观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演示实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主要应注意:
- 要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感知过程。目的明确克服盲目性才利于通过演示实验验证或探索新知识。每次演示前要使学生明确,通过观察应当解决什么问题,设法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想看明白的最佳心理状态。在观察中,特别是初中学生,容易被生理变化的枝节或其它因素所吸引,使观察方向偏移。教师则应引导学生不忘观察目的,训练学生加强有意知觉。例如,为证明光合放氧,教师作了一个生动的实验,在两个密闭的钟罩里各放一只小白鼠,其中一个还放有天竺葵。演示之前,教师有计划的先说明实验目的:“人没有氧气呼吸停止,就会死亡,小白鼠也是这样”。然后出示装置,一下子学生被小白鼠的形象所吸引而哗然。此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同学“比较一下哪个钟罩里的小白鼠活泼?再想想这是什么原因?”于是学的热情被引导到正确轨道,积极思考,得出结论。
- 观察时启发独立思考
“观”指知觉。“察”指发现,仔细看,包含思索,即分析、综合之意。观察时,只看现象,不认真思考探究,把看教师演示当作一种享受和休息, 这种离开思维的所谓观察,不可能获得科学的结论,也难以提高观察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并非成功地演示了实验就完全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必须在演示过程中,注意用语言指导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①先演示后总结概念原理,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深入思考,实验完成后讨论结论。例如,讲光合作用不从概念入手,而是在交待完实验条件和处理之后,边实验,边提醒学生观察一系列的颜色变化现象,并作记录,同时思考分析下列问题。
-
叶片有叶绿素 变蓝。问“什么物质遇碘变蓝?”“淀粉”。
-
叶片有叶绿素
不变蓝。问“A 和 B 对照得什么结论?”“叶制造淀粉需要光”。
-
叶边无叶绿素 不变蓝。问“A 和 C 对照应得什么结论?”“叶
制造淀粉还需叶绿素。”
当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产生氧气等实验全部作完之后,再讨论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这种安排使学生从感知开始,环环思考,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容易提高独立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②先讲原理后演示,运用新知识发展思维
教师在讲完新知识之后,用演示作为验证或巩固新知识的工具。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目的明确,观察主动,思路清楚。教师可启发学生充分运用新知识预测结果解释现象,发展思维。例如,在讲完主动运输的原理之后,演示蛙后肢皮肤单向选择透过的实验结果(如图 45)。演
图 45 活组织单向透过实验示前,教师捋下两只蛙的四个后肢皮肤,两反两正,将其中的一组(见表 20)用致死浓度的酒精处理几小时,冲洗。肢端以线扎紧,作成四肢不漏水的小袋,扎在小漏斗颈端的橡皮环上,内装 1% 甲基蓝生理盐水溶液(无毒),外浸于生理盐水中。“请将几小时后四管生理盐水的颜色预测出来,填入下表。”然后教师演示实验结果,对照学生的答案。再讨论“只有试管 4 的生理盐水是无色的,怎样解释?这有何意义?” 学生能讨论出“活青蛙皮肤的上皮具有单方向的选择透性(排出异物),而死皮肤是简单的渗透膜,无选择的双向透过。这说明活细胞膜能够保证细胞按着生命活动的需要,对物质主动地选择透过。”表 20 蛙肢皮肤正反处理后实验效果表
组别 |
第一组 (死组织) |
第二组 (活组织) |
||
---|---|---|---|---|
处理 |
表皮朝外试管 1 |
表皮朝里试管 2 |
表皮朝外试管 3 |
表皮朝里试管 4 |
液色 |
蓝色 |
蓝色 |
蓝色 |
无色 |
③综合运用知识训练设计思路
演示前说明实验的目的或应产生的结果,启发学生,应用旧知识形成设计思路和具体的实验步骤,实现预期的结果。学生的思维将提高到综合运用的层次,虽有难度,但让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鼓励学生在问题面前找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常此锻炼可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完什么是光合作用之后,启发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变蓝”。“但叶子本身是绿色的,妨碍对蓝色反应的观察,应作何处理?”“酒精脱色”(笔者在讲叶结构时曾演示过提取叶绿素的方法)。“怎样能证明光合作用必需有光呢?首先考虑什么原则?”“对比法证实,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无光不能进行”; 再讨论出具体对比的措施即叶片部分遮光;此时开始演示脱色,同时继续讨论,“实际在部分遮光之前还应对整株天竺葵进行以下哪种处理:一直进行光照或暂停光照两三天?”引导学生认识到整株暗处理造成叶片饥饿态,实验结果才是可信的。设计实验,在低年级提问要具体些、密度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