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用教学语言的注意事项
教学语言运用的优劣,决定于诸多因素。首先是教师的语言文字的素养如何,教师不是文学家,也不是表演艺术家,但是,由于在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决不仅仅是能通顺达意而已,要求刻苦的学习和锤炼,多读、多写、多练,才能有较高的语言文字的修养和口才。其次,必须在学科专业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教材内容掌握得全面、透彻、纯熟,才能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其三,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语言特点,使话好懂、亲切、自然、生动。因此,要指出教学语言运用中的注意事项也是很难的,必定是挂一漏万。
-
各种教学语言型式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上面说到有口述语言、文字语言、姿态语言、图示语言,一般来说一堂课内要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需要综合运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教遍天下”的说法,意思是口头说、黑板写就成了,恐怕是太简单了。综合运用,还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变得更丰富,例如文字语言、图示语言,可以用投影仪了, 有时候可以用录音或配以声音的录像了,有些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来表达了。总之,要前进,要综合运用,以提高教学的效益。
-
教学语言运用中应该遵循科学性第一,艺术性第二的原则。当然, 科学性好、艺术性也好,是求之不得的。但是,对于一个从事自然科学教学的教师来说,二者兼有,不太容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即既符合语言规范又符合内容的科学性要求,这两方面的毛病,都是容易发生的,特别是对于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其次,关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并不等同于语言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是指的教学语言的技巧,流畅自然、生动贴切、轻重得当、印象深刻。不宜刻意去追求语言的文学性,变得象朗诵、独白,外加抒情或堆砌词藻,这是不恰当的,即使语文课也不能这样。
-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过程,师生必须对话、交流,通过语言来沟通。简言之,教学过程不能唱独角戏,只顾自己说,言者,滔滔不绝,听者,正襟危坐,决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过程的准备,就要事先考虑周严,哪些地方必须引发同学想说又能说,哪些地方必定要让他能说对,或说
错,或能提出问题,成竹在胸,才走上讲坛。尤其不要怕乱、怕七嘴八舌、怕学生说错、怕学生岔到别的路(思路)上去。没有七嘴八舌,就无以集思广益;没有说错,就不会有印象深刻的正确;没有异向思维,主动性、创造性就是缘木求鱼。
-
普通话、方言、俗话。教学要用普通话进行,这是基本要求,要努力学得好一点。方言、俗语,只能在使用普通话的基础上,为求生动、贴切、好懂,少量用之。其中的“俗话”,用时又要慎之,某些“俗话”实在太“俗”, 如某些甚不雅观的歇后语,不要为博得学生一笑而用之,因为,教室、讲坛还应该是大雅之堂。顺便提及科学教学中使用外国语问题,现在颇有提倡双语教学的,这种改革也是有意义的。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科技外语词汇适量使用,不增加学生负担,则是可取的。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 学生又在学习外语,增加一点科技外语词汇有益处,事实上,DNA、ATP 之类外语缩写词汇在教科书中已属通用,再增加一点,也无妨。
-
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节奏。教学语言和人们一般的交流思想不同,即学生是从不知到知的学习过程,而且所学内容并非日常生活琐事那么简易明白,是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内容。因此除了要注意遵循各种教学原则外,在教学语言的节奏上要讲究。一是一般地说总节奏要慢于日常谈话,当然也不能过分地慢条斯理,催人困倦。对那些艰难、重要之外,更要慢一些,并应有必要的重复。二是要有张有弛,急促处可急促,舒缓处应舒缓,富有适当的音乐性(不是拿腔拿调)。一曲瑟琶独奏:《十面埋伏》,尚且有急有缓, 更何况讲课呢。大约是年青人通常做事急,说话也急,颇有一些初登讲坛的青年教师,讲课如连珠炮,连发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然后无话可说,固有备课之不足,也有语言锤炼之欠缺。要让学生听得不紧张,也不觉絮聒、拖沓。三是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间隙,这就不是单纯的节奏适当问题,因为不用多思考处,自不必等待,确需思考处,又为紧接着的讲解所中断,就会严重影响效果。一个好教师的课,课后甚少复习的需要,除去各种原因外,有一个原因是讲课中让学生会思考,也有思考的余地,自然学得扎实。包括并非都要老师一股劲儿的解释,让他考虑考虑、领会领会,可能停顿一下,少发连珠炮为好,这叫做“此时无声胜有声”,“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