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一、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代替旧知识而作为理论基础被利用,以科学家统计的生物文献更新的时间为例,生物医学是 3.0 年,生理学是 7.2

年,植物学是 10.0 年。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普遍意识到:必需及时,不断地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承上启下的重任,面对着信息时代的挑战,他们需要具有更强的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信息灌输式转化为信息处理能力式,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做为教育的中心问题。

观察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结构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做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1. 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德尔夫特市的列文虎克(Anthonyvan Leeuwenhoek)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胡克(Robert Hooke)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 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水平的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出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作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的了。”勤奋努力地观察,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1. 培养观察能力的要求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知道正确、良好地观察能力是:(1) 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在这些感官感觉的基础上进行思维。

  1. 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2. 能作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各种成分比例,视野中叶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

  3. 能作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行为活动等。

  4. 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5. 能发现观察对象间的差异。

学生也许不可能将以上的各项完成的很好,但教师应该在生物教学中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在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中都离不开观察,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它们都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 同时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加强。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教师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将两张挂图同时展出,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过程图上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再如,在讲解生物的拟态概念时,教师挂出《枯叶蝶拟态图》,图中枯叶蝶的背面观在课前已用纸盖住。教师指图向学生提问:“图中植物的枝上有几片‘枯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片‘枯叶’是否有差异?”提问后, 学生的兴趣极浓,注意力都集中在图上,观察一会儿后,教师请学生来回答, 当学生的答案被教师否定后,会激发学生更认真地去看图。如果学 生回答

图中“枯叶”有差异,教师可请学生指图说明差异之处,然后,教师将盖住枯叶蝶背面观的纸揭去,指明这片“枯叶”不是叶,而是一只美丽的蝶。这时,教室往往会哗然,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原因,教师再讲解拟态的概念,学生会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观察的敏锐性。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需要注意: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图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一、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 图1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一、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 图2的内容,指图要准确,讲解要严谨,以使学生观察正确。 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要紧密配合教材内容,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具体指导看图的方法。在请学生看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待清楚。

  1.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一、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 图3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

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一、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 图4 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1. 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a)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b)做好准备实验。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c)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采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和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请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或讲述的方式进行总结。

  2. 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效果。例:《观察蚯蚓》提纲:

目的要求: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2.观察蚯蚓的运动。3.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棉球,醋,手电筒。观察内容:

观察蚯蚓外部形态表

方法步骤/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

体色。背部色 腹部色 。/1.刚毛对蝗蚓的生体形/体呈 形,前端, 后端.疾有什么意义?

____.2.蝗蚓的外部形态有哪些特点与其生活体节/有(或无)/习性和环境相适应?

口和肛门(用手分别/有肉质状物翻出的一端是/3 蝗蚓的体节与其环带(先观察,然后用/环带闰于

  1. 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长期进行观察,就要制成腊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的应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途和性能,二要操作规范,三要爱护各种观察用具。

  2. 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 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能力是通过学习方法而获得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a.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 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头)端,再后(尾)端;先上(背) 侧,后下(腹)侧。b.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紧密结合实验目的,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c. 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伴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要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通过思维得到准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的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必须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 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的内部结构;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d.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1. 指导学生实验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分析了学生实验失败的诸多原因后,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就特别注意抓住以下环节,帮助学生获得成功:a.选取当年培养的分裂旺盛的新鲜材料做实验。b.装片制作过程中,严格掌握材料解离、染色、漂洗的时间,解离液和染料的浓度及压片的技术。c.观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环节,学生只从教材插图(或挂图)上看到过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细胞图解,这种图解与实物之间差别很大,因此,学生不会观察实物,常常讲“找不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用挂图(或插图)讲完课后,将实物的显微像片翻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与图解对比识别。同时,还用洋葱根尖切片进行演示观察,通过这些观察准备,学生再观察自己制作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实验室内响起的就是“找到了”的喜悦声了。在观察中,如果学生观察失败了,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素质是十分有意义的。

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这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做为主体,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成功,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1. 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 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扩大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1. 观察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下面三点:

  1.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准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之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1. 观察要有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备的重要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要要求学生的观察记录、生物图、对观察对象的描述等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1. 观察要有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趣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强他们的观察兴趣。《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 学生往往因观察不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而失去观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