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的导向性

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要遵循导向性原则,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学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明确的德育指导思想和德育意识,

这是德育导向性的思想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经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纲要》对学校德育的内容也作了明确的阐述。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和《九

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中都明确指出了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的目的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纲要》和两个《大纲》为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德育任务、内容、方法等,应成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这些指导性意见,树立起牢固的德育意识。 2.教学中要对德育因素的内容了如指掌,这是德育导向性的知识基础。

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因素十分丰富,既有教师本人的德育因素,又有教材的德育因素;既有课堂教学的德育因素,又有课外活动的德育因素。下面仅就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作一粗浅分析。

  1. 教材中显含性德育因素的主要内容
  1. 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的国情教育,包括:①自然的国情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基本素材。②历史的国情教育内容, 主要是以我国古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成就为基本素材。③现实的国情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我国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成就为基本素材。

以上三方面主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此外,比较的国情教育内容,主要是以与其他国家生物科学技术成就相比较的内容为基本素材。在其他的国情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人口、生态、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两方面主要激发学生立志改变祖国后进面貌的动机、志趣和责任感、紧迫感。

  1. 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生物科学观点的教育,包括: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化的观点、自我更新的观

点、整体的观点、生态的观点等。通过这些观点的教育,渗透“生命是物质的;生命物质是运动、发展的;生命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生命内部的矛盾性;生命物质运动中的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 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卫生保健习惯为核心的养成教育,包括:卫生保健的教育、科学用脑的教育、青春期及性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等。所谓“养成教育”,指的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可见,养成教育注重的是平时点滴的积累,知行的一致和情感、意志的培养。

  2. 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为核心的科学态度、方法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生物科学利于社会生产、生活和改善环境的价值观教育等。

  1. 挖掘教材中隐含性的德育因素

生物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些内容十分突出、鲜明,如上述的一些国情教育的内容,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关系等,可称之为“显含性德育因素”。有些内容不是明显的,需要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予以挖掘,如有关人体卫生保健的养成教育的内容,一些生物科学观点的教育内容等,可称之为“隐含性德育因素”。有些教材内容中,知识性强,德育因素较少,则可适量地结合知识内容补充一些德育内容,如补充生物科技新成就等。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要突出显含性德育因素,挖掘隐含性德育因素,适时、适量补充有关的德育因素。

3.教学中要把握好德育的正确导向,避免偏差。

教师在处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和在其他方面进行德育时,一般是不会出现什么偏差的,但有时会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产生片面性,而出现导向上的偏差。例如,在国情教育中,很多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国情教育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如不注意就会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国情比较时,如不注意就会出现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不注意避免这两种倾向,即使有良好的德育意图和丰富的德育素材,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再比如,在进行观点教育时,也要注意克服片面性,尤其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知识内容,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