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本位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对本国的货币单位都规定了含金量。国际货币兑换以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而被各国普遍接受,从而使金本位制度具有国际货币制度的性质。

国际金本位制度按照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不同,可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 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

度。首先在英国实行,到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都实行了金币本位制,使金币本位制成为国际性的货币制度。

一个国家宣布实行金币本位制,立法规定,它的主要银行和金融机构要按一个固定价格,即法定平价换算特定数量的黄金。这个法定平价表示该国货币单位换算成特定数量的黄金价值。例如,1816 年英国议会法令规定英格兰银行以每盎司 3 英镑 17 先令 9 便士的价格购买黄金,并按每盎司 3 英镑

17 先令 10.5 便士的价格售出黄金,且黄金的成色或纯度是 91.667,由各国中央银行按它们的法定平价来买卖黄金。大多数以略低于法定平价的价格买进黄金,而以略高于平价的价格售出黄金。法定平价与黄金买卖平价之间的差价是手续费。

由各国承诺把它们的货币钉住黄金而产生的是钉住汇率制度。例如,英国英格兰银行以一盎司 3 英镑 17 先令 10.5 便士价格买卖黄金,美国财政部

以一盎司 20.67 美元平价买卖黄金,那么,1 英镑的美元价格就等于 4.865 美元。

金币本位制的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价值符号可以与金币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

金币本位制是国际货币制度中一种比较稳健的货币制度。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国通货相对稳定,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金块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准备战争,加紧对国内外黄金

的掠夺以及银行券的大量发行,使金币本位制运转机制受到破坏。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经济及政治面貌。战后,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一时期中,货币币值起伏不定,汇率变化无常,许多国家呼吁恢复金币本位制,但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无力恢复金币本位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起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金量的价值符号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代替, 银行券可以在一定数额上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在金块本位制度下,金币的铸造和流通以及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已被禁止,黄金已不可能发挥自动调节货币供求和稳定汇率的作用,从而使金块本位制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因此,金块本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度。

  1. 金汇兑本位制。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的金融市场危机对于银行产生了巨大的支付压力, 继而许多银行破产倒闭,一些国家先后放弃金块本位制。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对货币只规定法定含金量,禁止金币的铸造和流通。国内实行纸币流通,纸币不能与黄金兑换,而只能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黄金。本国货币与某一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汇价,以存放外汇资产作为准备金,以备随时出售外汇。

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国家虽规定了货币的含金量,但流通中的货币是不能与黄金保持兑换的纸币,黄金已不能发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使货币流通失去了调节机制和稳定的基础,从而削弱了货币制度的稳定性。因为,如果纸币流通量超过了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就会发生货币贬值。假如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大量发行纸币,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度的国家,其货币与某大国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其对外贸易和金融政策又必然受到与之相联系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控制。因此,金汇兑本位制度,是一种消弱了的极不稳定的金本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