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科举选拔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

在其后的1000余年里,各朝代设官分职,经过逐步完善,到隋唐时形成三省六部制,并相应地制订了官吏的选拔和奖惩等制度。

经过中古时期对封建官僚机构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官吏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秦代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

秦代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地方官制是郡县制。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秦代官制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秦代官制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我国最后一个朝代清代。

秦王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由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这“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秦代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秦国丞相的设置始于公元前328年,是年设左、右丞相,公元前275年,改相邦。

秦王政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任右丞相。秦二世诛李斯、冯去疾,以赵高为中丞相。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九卿之属有负责皇室事务的如奉常,有负责国家政务的如廷尉。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奉常的属官有负责宫廷音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负责管理巫医的太医;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太卜。

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郎为待选之官,有评议国事的议郎、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侍郎等,无定员,除授常达千人之多。秩石制规定,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

中郎分统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郎中分统于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郎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一方面学习政务,是秦汉之际出仕的重要途径。

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属官是一名巴士司马令,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朝廷征召等,按法律要使用公家的车马,巴士司马令即掌其事;属官二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太仆本是周朝官职,秦代沿置,掌皇家车马。赵高出任郎中令之前任此职。

廷尉是最高司法官。属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狱,称廷尉狱,大臣有罪则下廷尉狱。

典客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属官有行人,备临时差遣远方。

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皇族宗室有罪,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正丞。

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

少府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少府的属官很多,比如有掌皇帝服饰织造与保管的御府令和御府丞,有掌皇帝各种礼服所需的尚冠令和尚冠丞,有掌皇帝与后宫医药的太医令和太医丞等。其中有些属官对后世各个朝代的政制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余诸“尚”后来转为女官。

秦代的还设有中尉、将作少府、主爵中尉、中常侍等,各司其职。

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卫戍长官。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千牛等官佐。属官有武库令、武库丞,掌军器制造、贮存;有静室令,皇帝出巡时负责担任清道夫。

将作少府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本署有两丞,左右中侯。属官有石室令、东园主章令、主章长、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筑石料、东园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长掌伐大木、五校掌营建。五校所属多为刑徒。

主爵中尉掌诸侯以下诸爵的封赠及宾客祭祀飨食等事务。

中常侍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汉朝为宦官职务。

秦代的皇后诸卿有:将行掌皇后礼仪;皇后卫尉掌皇后卫队;皇后少府掌皇后私人事务;皇后少仆掌皇后车马。

秦代的武将官制包括太尉、护军都尉和将军。

太尉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秦代的太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类似。

护军都尉执掌军政,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掌禁军,参与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将军包括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位上卿,率军镇守边郡。另置上将军、将军,为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

秦代的地方官制普遍施行郡县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划分天下为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咸阳是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位同九卿,得参与朝政。

内史属官有都水长、都水丞掌水利,铁官长、铁官丞掌冶金、制造农器,廪牺令、廪牺丞掌粮食仓库和牧养祭祀用牲畜。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3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此外还有郡的次官郡丞。

郡守是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代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郡丞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县为秦代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代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秦代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

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属下官职包括县丞、县尉、功曹、令史、狱掾、文无害、厩驺、仓吏、治狱吏。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令史管理文书档案;狱掾是县狱的典狱长;文无害也就是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仓吏是县库的长官;治狱吏是县狱的狱卒。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职官包括三老、有秩和啬夫、游徼、亭长。

三老由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人口达5000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5000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游徼为徭役的一种,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亭长也是徭役的一种,汉高祖在秦代曾任此职。掌同啬夫。亭长之属为亭父、求盗两卒,前者负责本亭保洁、后者负责追逐盗贼。汉高祖刘邦曾任泗水亭亭长。

秦代上述这些官制,有一部分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政务与事务间的关系,君主与臣下间的关系等,都不可避免地有所更张,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新制度。

秦代官职从从中央到地方,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封建君主制度在我国延续了2000多年。

[旁注]

秦王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他把我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我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誉为“千古一帝”。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又名李通古。生于战国末年楚国上蔡,即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因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冯去疾 秦朝时任右丞相。当时,李斯做的是左丞相。秦代尊左,李斯名义上尊于冯去疾。秦始皇死后,李斯中赵高阴谋,与冯去疾和冯劫一起去劝谏秦二世。冯去疾和冯劫认为将军和丞相是不能被人侮辱的。于是两个人一起自杀了。

银印青绶 亦省作“银青”。白银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绶带。秦代官制中,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以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

秩石制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汉成为定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前后推行约千年。战国素有“百石之官”、“千石之吏”;西汉成帝时,从中二千石至百石,共在18个秩别;若加上高于二千石的丞相、太尉和低于比百石的斗食佐吏,西汉秩石大约有20个等级。

京师《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京师”之称始此。后世因以泛称国都。在我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

禁军 是封建时期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在封建时期,这些名称往往成为军事荣誉称号,授予建立特殊功绩的部队。

郎官 战国始有,为君主侍从之官。秦、汉,郎官属郎中令,员额不定,最多时达5000人,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以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要职责,亦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汉朝开国皇帝,谥号“高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对汉民族的发展,对我国的统一和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阅读链接]

亭是秦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泗水亭在沛县的东部,地处县城东郊的要道。

刘邦生在泗水亭附近,他当上泗水亭长后,知道自己地位低微,难以大有作为,便广交当地权贵和江湖豪杰,蓄势待发。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刘邦知道时机已到,毅然决定率众响应,在芒砀山斩蛇起义。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上了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史称汉高祖。一个小小的泗水亭,竟成为刘邦帝王事业的起点,而泗水亭也因此名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