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官制各具特色

辽、夏、金与中原的宋朝属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各民族,在政治上不断借鉴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的政治体制,各自形成了我国官制史上独具特色的官制,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的转型。

辽、夏、金各个政权富有特色的官制体系,对后来的元明清时期官制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创建者为耶律阿保机。辽逐步形成了一套双轨官制,就是在皇帝之下,分设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

辽官称北面官,是契丹自立的制度;汉官称南面官,是入居汉地以后仿照唐、宋制度而设置的。辽官、汉官官署分设于皇帝牙帐的北面、南面。这种双轨官制在中国官制史上尤具特色。

北面官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管理契丹部族事务的机构。契丹建国前分为八部。建国后把八部分编北府、南府。这里说的南府不属于南面官。

统管北府、南府的是北府宰相和南府宰相。北府宰相通常由皇帝的亲族成员充任,南府宰相由皇后的亲族成员充任。

辽皇帝的亲族为耶律氏,皇后的亲族为萧氏。皇帝称天皇帝,皇后称地皇后。地皇后权力很大,可参与军国大政。辽圣宗母承天皇后萧绰,裁决国事长达40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女后。

耶律氏原属迭剌部,其军事长官为夷离堇,建国后分设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职位仅次于两府丞相。两院大王平时居朝中参政,另设知两院大王事等官,管理部族军民事务。

第二类是管理皇族、后族事务的机构。大惕隐司,设惕隐、知惕隐司事、惕隐都监,掌皇族之政教。大国舅司,设常衮、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官,掌后族事务。

又有北、南宣徽二院,北院设知北院宣徽使、知北院宣徽事、北院宣徽副使、同知北院宣徽事,南院亦如之。掌北、南二院御前伺候和照应之事。

第三类是政务机构。在北面官中,北枢密院地位最高、权力最大。设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其中的北枢密院掌握军权,以后发展到司法、刑狱、赋役、职官无所不统,成为实际的宰辅机构。

第四类是军职机构。北面军官按宫帐、部族、属国等各自为军。设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由太子、亲王担任。各军设大将军府,分统所治军之政令。

在辽初建时,朝官中设有政事令、左右尚书和汉儿司。政事令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左右尚书相当于副相,汉儿司主管汉族事务。

与北面官相同,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是南枢密院。南枢密院设官与北枢密院相同,掌管汉军兵马之政,下设吏房、兵刑房、户房、厅房等机构。

南面官中比较重要的是翰林院。翰林院是掌管起草汉字文书、诏令的机构。设总知翰林院事、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应奉、翰林待诏。契丹人任翰林职的称南面林牙。南面官不全是汉人,也有契丹人。

辽朝设有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辽的五京不是王朝的政治中心。辽前期的皇都上京和圣宗以后被称为都城的中京,都是名义上的国都。这是因为辽的政治中心在捺钵,宋人记载译为“行在”。

辽圣宗以后形成定制:春捺钵在长春州鱼儿泊,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秋捺钵在庆州伏虎林,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

辽五京中的东、中、南三京各设宰相府,有左右相、左右平章政事。五京皆设留守司,为南面官。五京辖区称道,有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契丹族主要分布在上京道、中京道,按部族管理,首领称令稳。

辽圣宗时候有51部,首领改称节度使。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置,称头下军州。这是辽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将以俘掠的人口,建立起州县,集中奴役的一种形式。东京、西京、南京各道沿用唐代制度,设州县,州有节度使、刺史,县有县令。

辽朝灭亡后,西辽皇帝自称“葛儿罕”,意为“汗之汗”,驻地称“虎思斡耳朵”,即契丹皇帝的屯营。西辽王朝通过汗国的可汗及各部族首领管理各地,同时派沙黑纳对各地实行监督。

西夏简称“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创建者为拓跋部的李元昊。党项早在隋代开始“归化”中原王朝,李元昊的先祖在唐代被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

李元昊之父德明也曾被宋朝封为西平王。在西夏建国前后的10多年中,李元昊建立了一套模仿唐宋官制的官僚系统。

西夏的中书主管行政,其属有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舍人、司谏等官。枢密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主管国家兵防边备,其属有枢密、同知、副使、佥书、承制等官。

三司主管国家财政贡赋,其属有正使、副使、盐铁使、度支使等官。御史台主管司法监察,其属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监察御史等官。

李元昊增设尚书令一职,总理西夏国一切庶务。尚书令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改变了西夏早期官制中百官无首的状况。

西夏官制经过进一步调整后,改宋朝24司为16司,如经略司、正统司、统军司、承旨司等。中书机构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又增设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这些变化使西夏官制与中原王朝官制更为接近。

西夏除模仿中原王朝官制外,还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即大王、谟宁令即诸王、祖儒即大首领、吕则即首领、枢铭即副首领等。蕃官的设置,目的在于保证党项贵族在中央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此外,由于宋朝与西夏的交往,有关宋朝文献中还保留不少蕃官的名号。这些称谓大多为使节名号,反映出蕃官体系在西夏与宋的交往中有重要的职能。

西夏后期官制更趋复杂,且有上、次、中、下、末五品司之分。上等司主要是对持文武二柄的中书、枢密。次等司主要是主管监察、宗教及负责宫廷、京城事务的机构。

中等司主要是管理经济的部门和行政事务机构。下等司主要是管理边区的机构。末等司主要是管理手工制造业的机构。此外还有不入品司。

西夏重视佛教,佛教中的高级职衔有帝师、国师、法师、禅师等。帝师地位仅次于皇太子,国师地位也在中书、枢密之上。

管理佛教事务的机构称功德司。有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和护法功德司。3个功德司与御史台并列次等司,可见佛教在中央政权中的地位。

西夏地方行政分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除州县之外,也有府、郡设置。郡设于边防要地,多以诸王镇守,如肃州的蕃和郡、甘州的镇夷郡、五原郡、灵武郡。

府有兴庆府、西平府,号称东、西京,设官仿自宋朝。府州郡县也依据职事繁简及地理位置重要与否,分为上、次、中、下、末五等。

在地方行政上,西夏仍保留较强的军事管理特色,地方官多由部落首领充任,并担任军事职务,军权与行政权常常混一。

西夏地方军有两厢12监军司的设置,即把全部地域划分为左右两厢,每厢统6个监军司,12个监军司分驻于重要州府,从而把全境分为12军区。12监军司共有兵员50余万。

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一员,例由党项贵族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若干,由党项和汉人混合担任。

监军司长官实际上成为地方一个区域内的军政总管。西夏这种军事管理特色是当时西夏与左右强国为邻的形势决定的。

金是女真建立的国家,创建者为完颜阿骨打。金建国之初,推行勃极烈制度。勃极烈是女真语,意思是“治理众人”,据说,即清代之“贝勒”二字的异译,也就是官。

金太祖以都勃极烈称皇帝,太宗以谙版勃极烈居守。其次则有国论勃极烈,相当于宰相;左右国论勃极烈,相当于左右相,都是政府最重要的官员。所属各部长官叫孛堇,统领数部的叫忽鲁。

以后随着辖区的开拓,金官制也不断变化。勃极烈制废除后,全面采用辽、宋官制。设三师、三公、三省、六部、御史台、都元帅府、大宗正府、翰林院、太常寺等。

值得注意的是,三省并不是各自分立,门下、中书二省地位低于尚书省,长官也由尚书省官员兼任。实际上是尚书省执政,中书省和门下省隶属于尚书省。到海陵王改革官制,金的官制才大致固定。

海陵王改制后,中央机构重要的特征是不设三省,以尚书一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设尚书令,是最高行政长官;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但曾一度废除;左右丞、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不过尚书令地位过高,逐渐演化为荣誉职衔,真正统领尚书省的是左丞相。

尚书省下又分左、右司,各有郎中、员外郎、都事,分管左、右司事务,并分察吏、户、礼三部和兵、刑、工三部。六部长官为尚书,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地方如有重大变故,尚书省则向地方派出机构,称行台尚书省,也简称行省。

金中央其他机构大体有:与军事相关的枢密院,与监察、谏议、司法相关的御史台,与经济财政相关的机三司,与礼仪、教化、文翰等事务相关的太常寺、宣徽院、秘书监和弘文院,为皇帝家族服务的大宗正府和卫尉司。这些机构大多与宋制相同。

金地方分路、府、州、县四级。有19路,分以京为名的路和一般的路。金置五京,有中都、南京、北京、东京、西京。

以这些“京”为名的路置留守司,主管一路政务,设留守、同知留守、副留守等官。又置按察司,主管一路司法监察,设使、副使。兵马都总管府,主管一路兵马,设都总管、副都总管等官。一般的路只设都总管府,主管一路军政。

路的治所称府,府设府尹、同知、少尹等官。金的地方官制较为复杂,以诸京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为第一级,诸府府尹兼都总管为第二级,诸府府尹不兼都总管为第三级。

州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分设节度使、防御史、刺史为长官,总领一州军政。

县一级设令、丞、主簿、尉等。与县相仿的镇、城、堡、塞,各设知镇、知城、知堡、知塞,都是从七品小官。关津路口则设巡检,负责稽查奸伪盗贼。

与州县并行的还有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女真内部军政合一的一种组织。金宣宗以后,猛安谋克制逐渐瓦解。

[旁注]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辽开国君主,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订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辽皇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我国辽女军事统帅、政治家。969年被册封为皇后,因辽景宗体弱多病,所以萧绰多临朝摄政。萧绰在母寡子幼的情况下稳定了辽朝局势。

捺钵 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所谓“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西辽 存在时间1131年至1211年。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国家。也称黑契丹,哈剌契丹。由辽朝大将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后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灭亡。

李元昊(1003年~1048年),又名曩霄,因先世宋赐赵姓,故又称为赵元昊。西夏开国君主,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奠定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

国师 是我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法常为始。西夏崇尚佛教,曾在官制体系中设有国师一职。

完颜阿骨打(1068年~1123年),汉名冥。女真族。金开国皇帝。在位期间,把猛安谋克制度改为军事行政组织,颁行女真文字,对金朝灭亡辽朝、统一北方具有奠基意义。

海陵王(1122年~1161年),即金废帝完颜亮,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代第四位皇帝。金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在位期间颇有政绩。

猛安谋克 猛安,又译萌眼;谋克,又译毛毛可、毛克。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有时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或当做官称“猛安”。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多少不定。

[阅读链接]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通汉语,任用韩知古、韩延徽、康默记等有才学的汉人为谋士,并采纳韩延徽的建策,置州县,立城郭,定赋税,模仿汉地的制度来管理在战争中俘掠的大量汉人。

从此,契丹社会在奴隶制成分仍占重要比重的情况下,封建制成分得以迅速发展。他建立了一支精锐的亲军“腹心部”,确立了森严的仪卫制度。

在皇权的发展与守旧的契丹奴隶主贵族矛盾日形尖锐时,这支忠诚的军队及时出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