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完备的官吏制度体制

唐朝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同时,在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监督等方面,也制订了相应的制度,使官吏体制更为合理。

唐朝官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因而迎来了繁荣昌盛的盛唐气象,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

唐初官制基本承袭隋制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加以改革,使这一制度日趋完备。不仅建立健全了完备的中央机构,而且改革强化了地方政权,构成了行之有效的行政机制。

唐朝中央机构由政事堂、台省、卿监、南北衙卫军及东宫官属几个部分组成。

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事之所。唐朝宰相注重集体共同论执朝政,而不是以个人尊官独掌相权。尚书省长官无加衔的不是宰相。

唐玄宗时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曹办事,从议事所变为办公处。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是“同平章事”。

台省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御史台。

尚书省是最高政务机构,负责执行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最后由皇帝批准的各项诏令。长官是尚书令,因唐太宗即位前曾任此职,此后臣下不敢居此职,遂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尚书省有一个总机关,称尚书都省。都省中设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分掌左右两司,左司管吏、户、礼三部,右司管兵、刑、工三部。都省通常不直接参与六部事务,只是实行政务督察。

门下省是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尚书省拟制的奏疏进行审议的机构,有封驳权。封是封还诏书使不下行,驳是驳正百司奏抄公文失误之处。

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门下侍郎。具体执行封驳职事的是给事中。门下省分设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均为谏官。门下省与中书省关系最密。

中书省是由隋朝内史省改置,曾先后改名西台、凤阁、紫微省,后仍复名中书省。主要职掌是起草诏命,颁发制敕。长官是中书令。副长官是中书侍郎。具体负责起草诏敕的是中书舍人。

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武则天时曾改为左、右肃政台,分察朝官和郡县。后又改为左、右御史台。唐睿宗时复旧。御史台台长为御史大夫,台副为御史中丞。大夫不常设,中丞往往是实际上的台长。

唐代不仅在谏官的组织方面进一步完善,而且在实际运行中也很有特色,特别是唐太宗的时候,谏官职能发挥得比较充分。著名的谏官就是魏征。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唐代担任中央警卫任务的军队是南北衙禁卫兵。南衙十六卫,沿隋代十六卫府而设;北衙诸军是“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的。北衙禁军中以左右神策军势力最大。北衙禁军形成后,南衙诸卫渐成闲司。

东宫官与隋代相仿。除设太子三太三少外,还有太子宾客,职务是侍从规谏,赞相礼仪;侍读,负责教习太子,讲导经学。又置詹事府,改隋门下、典书二坊为左右春坊。左春坊侧重规谏,驳正启奏;右春坊侧重献纳启奏,宣传令言。

唐代官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在一般行政系统之外,另有使职差遣。所谓使职差遣,指临时派某官办某事,事毕则罢。中央重要的使职有翰林学士和宦官四贵。

翰林学士始设于唐玄宗开元年间。选朝官中有词艺学识者充任,不计官阶,也无官署,只是轮班在宫内学士院住宿,备皇帝咨询,代拟诏诰文书。

由于翰林学士经常在皇帝左右侍奉,参与谋划,极为尊荣,日后往往可以任宰相。唐宪宗时,置学士承旨一人,为翰林之首,时称“内相”。

宦官四贵指左右中尉和二枢密使。中尉原指左右神策军的监军,唐德宗时候改名,是北衙诸军的实际统帅。枢密使的职责是接收章奏,进呈皇帝;皇帝有所命令,枢密使则传达中书门下施行;与宰相共参国政。宦官四贵分割了将相事权。

唐穆宗后,皇帝的废立生杀几乎都有宦官四贵的参与。唐后期宦官专权,主要就是指四贵把持朝政,其中枢密使还有“枢相”之称。

唐代的地方官制也很完备。“安史之乱”前,地方分州或府、县两级。州或府设剌吏,县设令。这两级职官配备了有效的下属,并各司其职。

唐代为管理周边地区,又设置了都督府和都护府。都督府初称总管府。都督府设官与府州相仿,惟长官称都督。有大、中、下都督府之分。大都督府都督由亲王遥领,长史主持事务。通常都督总领所管诸州军事防务,同时兼任所在州刺史,“安史之乱”后废除。

都护府与都督府不同,都督府主要任务是掌督所辖州的军事,都护府具有管理羁縻府州的职责。羁縻是笼络的意思,所谓羁縻府州,是指仿内地府州而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行政单位。

都护府分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大都护府设官有大都护、副大都护、副都护;上都护府设官有都护、副都护。唐代先后设置有安西、北庭、蒙池、昆陵、单于、安北、安东、安南这8个都护府。

唐代地方还有道的设置,前期为监察区,中央不时派出各种使节巡省。唐太宗时候分10道,唐玄宗时候增至15道。唐后期为40道。

“安史之乱”后,道逐渐凌驾于州府之上,又称方镇。道设节度使或观察使。节度、观察都是使职差遣,下有文职和武职。中唐以后,节度使权力扩大,逐渐成为一方军政首脑。

唐代还有关于财政方面的使职。如度支、转运、租庸、铸钱等使,名目不一,或分或合。最重要的是盐铁转运使,驻扬州,又分设巡院于各地,对唐后期的财政有重要影响。

唐代职事官包括台省、卿监、南北衙诸卫军官、东宫官属及州县各级官员,都有品级。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四品以下正从再分上下,共30个等级。九品以上,统称流内官。

唐代散官又称阶官,有文武之分,各有九品29阶。职事官与散官并不完全一致。散官按资历升迁,职事官则量才选用。官员俸禄与散官品阶相关,所以唐代更重阶官。

唐代勋官不仅奖励军功,而且扩大到文职。勋级有十二转,以转数高者为贵。十二转为上柱国,是正二品。以下为柱国、上护军、护军等。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勋官并无实际职任,只是荣誉称号。

唐代封爵九等,依次为正一品的王,从一品的嗣王、郡王、国公,从二品的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三品的开国县侯,正四品上的开国县伯,正五品上的开国县子,从五品上的开国县男。爵位主要授予宗室,功臣也可以获得国公以下爵位。

唐代王公百官俸禄分为土地、实物及货币三种。土地又分永业田、职分田。永业田按勋、阶授给。职分田按职事官品级授给。禄俸给粮和钱,均以散官品阶为标准。唐制封爵有食邑,亲王以下至男爵的食邑都是虚封。

唐代官吏管理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严格官员选任制度,二是实行官员考核奖惩制度,三是健全官员监督制度。

唐代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有科举、门荫和入流。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门荫是指因父祖为高宫,子孙无须经过考试而直接取得做官的资格。

入流就是流外官员经过考铨,升职为流内官员。其中科举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通过考试取得做官的身份,就获得了进一步考官的机会,经过吏部的考试,最后真正成官。

唐代任官考试由吏部负责,并以身言书判四项为考试内容。笔试、口试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并综合考察官员的品德、才能、勤劳等诸多方面,予以评定品级,并最后正式委任。

在科举选拔官员的基础上,唐代又对官吏的功过、品行和才能等规定了一套考核制度,定期对官吏进行考核评定,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官吏进行升降赏罚。一是考课制度,二是奖惩制度。

“考课”就是考核政事的优良得失和考核官员的功过善恶。唐朝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都需经过一定的考课,称为小考;每隔三五年,又举行一次大考。

对官吏的考课工作是由尚书省的吏部主管,且具有严格的标准和具体的内容,最后评定上、中、下三等9个级,依据不同等级予以不同程度的奖惩。

奖惩制度是以考课为基础的。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考课列于中等以上的官吏,在政治上可以升官,在经济上可以加禄;反之就要降级罚禄,情节严重的,甚至要受到罢官的处分。

唐代官吏的监督制度已经相当健全和成熟,唐代官吏监督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核,二是御史台,三是谏议制度。

唐代的“考课”制度就起到了对百官进行监督的作用。通过定期对官吏的考核,评定其功过,保证官员依法行政,使国家政绩得以保障。

唐代设有负责监察的御史台。御史台是独立于其他机构之外的专门的监察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对国家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以及最高统治者执行政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意见,或批评,甚至可直接对皇帝本人进行规谏。

通过对一切官僚进行全面监督的作用,保证了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巩固中央统治。

[旁注]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陇西成纪人。唐朝第二位皇帝,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书法家和诗人。开创了我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唐玄宗(685年~762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亲窦德妃。唐玄宗也称唐明皇,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我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武则天(624年~705年),字曌。并州文水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谥号“则天大圣皇后”。后世所称“则天武后”或“武则天”即是由此谥号而来。政治家和诗人。武则天当政时期,被史界称为“贞观遗风”。

唐睿宗(662年~716年),即李旦,又名旭轮。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共8年。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712年禅位于子唐玄宗李隆基,称太上皇。5年后去世,葬于桥陵。

安史之乱 是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和史思明,也指史朝义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时间是755年至762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德宗(742年~805年),名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谥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在执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

永业田 旧时称私有土地为永业田或世业田。隋唐两代,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或散官五品以上,按等级分授永业田,子孙世袭,皆免课役。

身言书判 唐选官时考核的内容。唐代士子通过礼部试,必须再通过吏部选官一关。其内容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者合格,再经注、唱,方由吏部上于尚书仆射,由仆射转门下省反复审核。

[阅读链接]

唐太宗李世民深得用人之道。

有一次,唐太宗责问宰相封德彝为什么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世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唐太宗一听批评他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唐太宗既能用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的用人之道,让封德彝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