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职官构架及官吏选拔
晋朝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晋朝官制中的军、民、财不再各成系统,只要是为了军事上的便利,都可以打破常规。因而在官职、爵位及任用选拔等方面,执行了积极的政策,形成了一种军事与政治合一的局面。
晋朝官制源自三国官制和东汉官制,但尚书省的组织比东汉更为严密。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首官,仆射是次官。晋朝以执金吾荣为尚书左右仆射,自此开始,仆射分置左右。
东晋时,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没有固定设置,经常以右仆射兼任祠部尚书;如右仆射缺,则以祠部尚书代行其职。此外,还有左右丞。
晋左丞主管尚书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右丞掌尚书台内库藏庐舍,所有器用之物及廪赈民户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章等事。又有尚书郎。
晋武帝时,罢前朝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等34曹郎。以后又置运曹,合35曹,并置郎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中书监令在西晋位尊于尚书令,到了东晋,其任更重,多以诸公兼领。
东晋初年,曾一度改中书侍郎为通事郎,不久又改为中书侍郎。其下是中书舍人。西晋初年,初置舍人、通事各一人,东晋把舍人、通事合称为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后罢去,而以中书侍郎一人当直并掌诏命。
西晋初年,晋武帝以秘书监与中书省合并,犹保存著作局。晋惠帝置秘书监。其属官有秘书丞,著作郎。晋惠帝时改著作郎隶秘书省。著作郎有一人,称为大著作郎,专掌国史,又置佐著作郎8人。
晋把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侍中还常代表皇帝与公卿辩论朝政,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因接近皇帝,显得很重要。到南北朝时,凡属重要政令,皇帝每每征求侍中的意见,这就使门下省也开始成为参与国家大政的部门。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共同管理门下省诸事,本无定员,晋置4人。散骑常侍,无定员,西晋初年,沿东汉旧制不改。晋惠帝曾经以宦者董猛为中常侍,后来便废止。
给事中也是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在散骑侍郎下,给事黄门侍郎上,无定员,又有通直散骑常侍。
晋武帝时称为通直散骑常侍,东晋置4人。员外散骑常侍,无定员。晋元帝时称通直散骑侍郎总之,散骑常侍与散骑侍郎各有本官与通直、员外三种。晋之散骑虽隶属门下,但又另设散骑省,又以中书职务付与散骑省,所以散骑也掌表诏。
两晋其他重要官职还有丞相、八公、位从公及九卿。
以中枢官而论,晋初不置丞相。晋惠帝时改司徒为丞相。其后,宋、齐、梁、陈各朝,司徒与丞相相同,且废置不一。
晋之丞相如赵王伦、梁王彤、成都王颖、南阳王保以及王敦、王导等人,都是独揽大权。他们上胁天子,下压群臣,不遵守寻常人臣的职分。这种情况是汉末曹操当丞相以来所造成的。
两晋诸王及王敦、王导等人任“丞相”,皆因人而设,并非定职,有时在制度上不设这种官,而在习惯上有这种官。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凡是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的称号。
因为其他宰相,可能不处理日常公务,也可能不问小事,录尚书事则是一切公文都必须经他审阅,即使是威望极重的权臣,也不能不兼此称号,才能保证事权的高度集中。
八公之置,不只是为了尊崇世族中门望特高的人。晋武帝派侍中任恺与这些元老联系,他们也参议朝政,只是年高体弱不参加日常执政。在晋朝三公依然有执政官,比如太保卫瓘录尚书事、司空张华作为公辅都参与执政,与司徒王导都是三公任宰相。
八公属官有长史、西阁、东阁祭酒、西曹东曹掾、户曹、仓曹、贼曹属各一人,每曹皆置御属、令史,学干。保卫诸“公”的,有武贲12人。
位从公是曹魏的旧制。凡是开府仪同三司,都是位从公。所谓“开府”,是指开设府第,设官置吏;仪同三司是说仪仗同于太尉、司徒、司空。
八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骠骑以下及诸大将军,既不开府,又非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晋元帝置督军御史,以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为次,督诸军为下。持节将军以使持节为上,持节为次,假节为下。
使持节有权杀二千石以下之官;持节有权杀无官位的平民,若在用兵作战时,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只能诛杀犯军令的人。
两晋九卿中的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等令,在晋哀帝时将光禄勋并入司徒。
九卿中的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以及左右都侯,南北东西督冶掾等,到东晋时,没有卫尉,其他都有。
九卿中的太仆,统辖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骅骝厩、龙马厩等令。典牧又别置羊牧丞。自东晋以后,太仆或置或省。
九卿中的廷尉,主管刑法狱讼,属官有正、监、评,并有律博士员。
九卿中的大鸿胪,所统辖有大行、典客、园池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邺玄武苑丞。东晋以后,有事则置,无事则省。
九卿中的宗正,掌管皇族宗人图谍,又统太医令史,另有司牧掾员。东晋时,晋哀帝时并入太常,太医归门下省。
九卿中的大司农,统领太仓、籍田、导官三令以及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晋哀帝省去襄国都水长。
九卿中的少府,统辖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等丞。自东晋以后,只置一尚方。将作大匠有事则置,无事则不置。
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氏不是大姓,其统治基础是薄弱的,能否控制豪强大姓对顺利执政具有重要意义。司马氏除了施行占田制,限制佃客和食客、增强百姓和中小地主阶级力量限制豪强外,主要是通过官职和爵位增强皇权地位。
晋朝重视任用那些得民心,有忠义名声,往往出身寒素的人,不是局限在豪门显贵中任用人才。与此同时,晋朝任用豪门中嫡宗的子弟。
晋朝对于爵位的控制更重视,因为当时还是实封,要是豪强家族获得实封的民户,必然会造成豪族势力的更加扩充,那朝廷制订的限制豪强佃户、食客的政策就会形同虚设,这些豪门对中央权威和影响力就会构成威胁。因此,司马氏在用人上就更倾向寒素。
在统一战争中,主要的执行者张华、王浚、唐彬都是爵位很低的寒素出身,3人都仅是关内侯,这样战后封赏县侯连升三级能显现封爵优厚,比让郡公、县侯统兵更能招抚人心。
在晋朝出现了地位很高、权势很大,往往爵位却是很低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晋朝政治的特点,也是司马氏这样不大的著姓能有效统治的政治基础。像陆玩是兴平伯、陆纳没爵位,两人都是司空,仅陆晔是公爵。
司马氏这样的政策是正确的,因为在封建社会要是宗室不是强族,难以保障世袭封爵的安全,即使开国封爵的祖先忠于司马氏,不能保障儿孙能忠诚,前代功臣不到三代所剩无几的情况对晋朝教训影响很深,过度封爵也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晋朝的外戚也都理解朝廷的这项政策,外戚几乎没有郡公、县公封爵的,王濛父子没爵位,何准子孙辞让县侯,很多辞让封爵居低爵,或干脆不要爵位。
爵位低的外戚往往也被重用,像胡奋仅是夏阳子,但是任尚书仆射,何冲封的爵位更低,仅是都乡侯,但实际权势在有晋外戚中,罕有匹敌,执掌朝政10多年,后来的桓温集团就是依靠他发展起来的。
西晋时选拔官员的常科,仍依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当时世家豪族在政治上、社会上都有很大的势力。在中央做官的,多是世家豪族;做各州、郡大小中正的,大多也是世家豪族。所以,大小中正品第人物,只重门阀,不论才智,全凭个人的好恶,对政府完全不负责任。
西晋时期,反对“九品中正制”的人很多,一方面表示世族业已控制了选举,而司马氏的政权既以世族为中心,自然不能反对这种制度或阻止这种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制度事实上已为门阀所利用,以巩固其既得的利益。
东晋以后,门阀的形式已经凝固了,士庶以血缘区别的理论业已建立,所以,反对者也越来越少了。
东晋沿两汉旧制,察举孝廉秀才,初期征召试用,以示慰勉。后则诏定考试,并规定了严格的赏罚制度,若不中科者,除本人受到禁锢外,所在州郡官员也要受到惩处。
[旁注]
晋武帝(236年~290年),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社会出现一片繁荣景象。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
晋惠帝(259年~307年),司马衷,字正度,河内温县人。西晋的第二代皇帝。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掌握大权。在八王之乱中,被囚禁于金墉城,形同傀儡,受尽凌辱。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
晋元帝(276年~323年),司马睿,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317年称晋王,318年即帝位。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晋哀帝(341年~365年),司马丕,字千龄,为东晋的第六代皇帝。即位不久就迷上了长生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榖、服丹药,结果晋哀帝服药后药性大发而不能听政,遂由褚太后再次临朝。365年晋哀帝便因药物中毒死于太极殿。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人物、文学家,官至司空。晋惠帝执政时期,“八王之乱”爆发,张华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门阀 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后被科举取代。
[阅读链接]
西晋士大夫石崇和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王恺争比阔绰,互不示弱。晋武帝常常资助王恺,曾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与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葳蕤,少有可与之媲比的。
王恺拿来给石崇看,自鸣得意,谁知石崇看后,就用铁如意敲它,应手而碎。王恺既惋惜,又觉得石崇在妒忌他,一时声色俱厉。
石崇叫下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尽数取出,同样光彩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由此可见,一个人敝帚自珍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