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官吏选拔与考核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留旧的世卿制的同时,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选拔官吏的方法,主要的有世官、荐举和学校培养这三个途径。
此外,各诸侯国出于争霸的需要,设立专职考核官员和兼职考核官员,对百官进行考核,重视提高其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以利于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优势。
东周王室政权衰微,导致春秋列国的分裂局面。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官员的整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各个诸侯国对官员的选拔极为重视。
春秋时期,职官的选拔来源主要是世官、举荐和学校培养这样三种途径。
世官是指一个家族中的人世代当官。春秋时期各国官吏的来源,特别是国家的高级职官,主要来自世官。像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晋国的韩、赵、魏、荀、范、知等卿族,都是世代为官。
晋国的赵氏,赵衰跟随晋文公,晋文公出亡。晋文公即位后赵衰先为大夫,晋文公让他为下军将,他推让给别人。后为新上军将,升为中军佐,位列第二。其子赵盾为卿,赵盾子赵朔为下军佐,也是卿。
大贵族的族长,都是在国家担任要职,他们死或退休,就由他们的儿子补官。如晋国上卿士会退休后,由其子士燮代替他上朝听命。
韩厥告老退休,长子韩无忌因有病,由次子韩起替补其父。可见晋国的卿是世袭的。贵族年轻的子弟接替父亲任官的,当不在少数。
世官的基础是“世族”。有累世的大族,故有累世的官爵。而大族之子为官,官又反过来保护贵族,成为连环套式的纠结在一起。
举荐是非贵族出身的士人进入仕途的一条道路,所谓“选贤举能”就是这种选官途径。
举荐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位的人知某人有才能,直接向国君推荐,国君采纳即被任为要职。
晋国的胥臣出使经过冀时,见到郤缺在田中除草,其妻送饭到田间,夫妻相敬如宾。胥臣回到国都后就对晋文公说:“恭敬,是德行的集中表现。能够恭敬的人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一定能治理好百姓。请您任用郤缺吧!”
晋文公于是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
公元前627年,晋国讨伐狄人,郤缺功大,俘虏了白狄的首领。此时已是晋文公之子晋襄公为晋国君,他提升郤缺为卿。还特别奖赏举荐郤缺的胥臣一个县的土地,并对他说:“推举郤缺,是你的功劳。”
举荐的另一种方式是地方政权向上级推荐所辖区内的贤才。这种方式可以管仲在齐国推行的“三选”制为代表。
这种“三选”制的程序是:各乡官将本乡好学、有才德和有武功的人,推荐出上报给国家,这是一选,称为乡选;乡选出的人才经过国家的有关部门一段时间的考核试用,将优秀者选出推荐给国君,这是二选;国君亲自对二选出的人才审核、面试,交给一定的事做,合格者由国君任命为上卿的助手,这是第三选。
通过“三选”制选出的人才,其出身地位低微,或虽富而无政治地位。这样的人进入政权中,就扩大了统治基础。
管仲在齐国推行的“三选”制,在其他国家当也是实行的。
学校培养是国人阶层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春秋时期的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国学在国都,是国君和贵族子弟所进的学校。乡学是国人子弟所进的学校。
在学校学习认字以外,主要是各种礼节和射箭、驾车的技术。学校每年要定期进行射箭比赛,既是娱乐,也是考核。其中优秀者即补为相应的官职。
国学和乡学都是官府办的,称为官学,所谓“学在官府”,春秋以前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学。
私学的出现是在春秋晚期。第一个以办私学显名后世的是鲁国孔丘。春秋晚期各国政治动乱不定,官学实际已垮了。而此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一批新兴的富人出现,且一般人家由于生产力提高,粮食已有余,学习文化知识便提到他们的日程上来。孔丘适应形势的要求,创办了私学。
相传到孔子门下就读的先后有3000人,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说。孔子的办学方针很明确,就是做官,即“学而优则仕”。他的一批高才生被称为“孔门十哲”,都到各国做了官。
被选出的官员在职期间政绩如何,是检验选官是否准确的一个标准,也是考量官员能力的主要办法。在官员考核制度上,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在争霸的过程中,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优势,都重视提高其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重视并加强对职官进行考核,并设立了专职考核官员和兼职考核官员,对百官进行考核。
春秋时期,职官考核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由过去周中央王朝对各诸侯国及其百官进行考核,改为由诸侯国各自对百官进行考核,并设立列专职与兼职考核官员。
这时期,专职与兼职的考核官员已在各诸侯国普遍设置。例如,齐国把担任考核的官员称为“五横”。横是纠察的意思。五横即考察之官。考察范围包括分掌五种行政事务系统的官员,即大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会大谏。在这五种行政系统内各设五横,即5个监察官员,以监察百官。
担任监察百官职务的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廉正清明。对于精明强干的人,可因材任事;能言者用他做舌辩外交的工作,有智者用他做侦察性的工作,性行廉正者用他做监督人的工作。
春秋时考核职官的方式有四种:复事制、上计制、社会调查和巡访制。其中,复事制是承袭西周时期的诸侯述职制演变而来,巡访制是沿袭了西周天子巡狩之制。
复事制是指臣下向国君汇报治绩与属下考核的情况,有口头汇报与书面汇报两种。
每年正月,国中的乡长和农村中的官员,都要到朝堂“复事”,复事制是国君了解下情、掌握基层官吏任职守职情况以及国中未入仕的贤者与能者的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考核百官的方式之一。
地方长官复事的主要内容是书写材料,是以书面的形式向国君上报职官之中的贤能者,国君再次任用,授予官职。
上计制就是各级地方官吏把自己管辖区域内的人口、户籍、田数、赋税、库藏、车荤、治安,下属职官的表现以及乡中的贤能者的情况,定时汇编成册,上报朝廷审察,作为考核了解下情以及对职官进行考核的计书。君主每年听取汇报,辅相四时检查百官的治绩,百官每月要进行稽考。
上计制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举贤。赵国国君赵襄子的大臣、中牟令任登就是在上计之时,举荐所属中牟境内之士两人,并得以任用为中大夫。
上计制与口头汇报的复事制相互补充,是考核职官的主要方式。春秋时已在晋国、齐国等国实行上计制,并非到战国之时才开始实行。
据《管子·大匡第十八》记载,上计制对职官的考核,按其政绩分为三等。能劝勉国事,有功无过的为上等。治绩属第二位,但是田地不荒、办案严肃的,为第二等。劝勉国事,有功也有过,从政,虽有政绩而无能力、田地荒废、办案骄忽,为下等。
这是考核官员每年年终向齐桓公上报职官考评的情况。按照上计制的内容对地方职官进行考核的真实记载。
社会调查是当时考核职官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由国君派朝官到社会中了解政治、经济、法律、治安、摇役、官吏执政等情况。
《管子·问第二十四》详细记载了齐国考核官员时做社会调查的内容:国内建立大功的人们,都是哪些部门的官吏?各州的大夫,都是什么地方的人?现在的官吏,是凭什么条件提拔的?判案行有常法,不能改变,现在却长期积压,为什么?
五官各有度制,官都也经常断事,现在却拖延事情不办,还等待什么?士人有田禄而不服任使的,有多少人?他们厌恶什么工作?士人有田产而不耕作的有多少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群臣当中有职位却没有田产的,有多少人?
收养贱者经商,自身出外,职务由家臣代理的,有多少人?低级官吏之中,没有田禄而白白干事的,多少人?群臣之中,有在官大夫家里兼职的,多少人?外人来游本国,住在官大夫家里的,多少人?调查教导和选拔人才都采用哪些标准?调查各个担任官都职务的,都任职多少年了。
通过上述内容的调查与考核,全面了解社会状况,掌握职官任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这是考核百官的较为有效的形式。调查的对象似为社会各阶层人士。
春秋各国还实行巡访制,由各国国君、卿相亲自下去,或派遣官员下去对百官进行考察,同时了解下情,修改不合时宜的政令。
例如子产任郑国卿相时,从政勤勉:早晨用以处理政事,白天用以四处巡访,晚上用以修改政令,夜里用以休养身体。经过考察了解,子产对于忠于职守、勤俭从政者,给予奖赏,对于骄纵奢侈的官员,则严惩不贷。
由于子产执政期间,善于考察、了解下情和各级职官的从政状况,又能及时修订政令,进行改革,经过3年的治理,郑国形成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子产在郑国所取得的突出政绩,与他善于了解、考察下情,随时修订不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政令,随时惩处一些不奉职守法的职官有密切的关系。
巡访制的实施,使下情上达、政策地制订与修改有的放矢,各级职官都能奉公守法,有功者给予奖赏,有罪者给予惩处,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
巡访制早在西周时已经实行。春秋时期的巡访制继承了西周之制,是对职官进行考察的重要方式。
[旁注]
七穆 指郑穆公的七支后裔。他有7个儿子的后代分别为罕氏、驷氏、良氏、国氏、游氏、印氏、丰氏,合称“七穆”。七穆中的子展、子西、子产、伯有、子太叔、子石、伯石,为掌握郑国政权的世卿。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他文治武功,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他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和法家等学派所称道。
郤缺 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东周时晋国冀,今河津人,因其食邑在冀,又称冀缺。卒年约公元前597年)。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时期。
白狄 亦作白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公元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4个氏族组成。
孔门十哲 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10位学生,是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分为德行是子渊、子骞、伯牛、仲弓、政事是子有、子路、言语是子我、子贡、文学是子游、子夏4个类别。
赵襄子 名毋恤,又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卒谥襄,史称赵襄子。
子产 名姬侨,字子产,又字子美,世称公孙侨、郑子产。生于春秋后期的郑国,今河南省新郑市。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我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
[阅读链接]
齐国在对官员的考核过程中,除了设专职考核官员外,还临时委派朝官来考察百官。
齐桓公委派鲍叔考察官吏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国子管理讼狱,限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须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弗郑管理住宅。
这些临时委派的朝官前去考察百官时,要做社会调查,要了解百官在任期间的表现,作为任免职官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