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时期——德才兼备
从五代十国至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古时期。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分裂局面下的选官用官制度异常混乱。
宋代官僚机构的臃肿庞大,是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元朝建立和统一后,以中书省领六部掌全国政务,三省六部制演变成为一省六部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但元朝的民族歧视,导致官僚机构往往难以有效运作。从总体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轨迹,其影响同样是深远的。
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制
五代十国是连接唐、宋两大王朝的5个小朝廷和10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官制大体沿袭唐制,朝廷以三省六部为主干;地方官制也是州、县两级,重要城市设府。
此外,五代各割据政权在对峙的局面下,还建立了相应的武装力量体制。五代十国官制废置不常,比较混乱,但这恰恰反映了这个特定时代的历史面貌。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唐建都洛阳外,其余都建都开封。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
五代十国的中央行政机构,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
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与中书省,下设六部尚书,并分司办事。
五代方面,后梁朱温重新设置唐朝空置的尚书令,并且定为正一品,改唐朝的尚书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又设中书门下省,置“中书门下平章事”,改司政殿为金銮殿,设大学士一员,以崇政院使敬翔为金銮殿大学士。
后唐李存勖恢复唐朝旧制,并访求唐时宦者悉送京师,于是宫内各执事和诸道监军都用宦官。他采纳宦官的建议,分天下财赋为内外府,州县上供者入外府,充经费;方镇贡献者入内府,以便给赐左右。其宦官跋扈之势俨然重现,引起朝臣的不满。他还设左右仆射,与尚书左右丞均为正四品。
五代基本沿袭唐朝中后期的中书门下制度。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品级比唐朝高,其长官侍中在唐代宗以前均为正三品。后晋石敬瑭也担任前朝中书令,石敬瑭建立后晋时,中书令和侍中均为正二品,左右常侍从三品升为正三品,门下侍郎从正四品升为正三品。
十国方面,设有等同于宰相的官职,如楚、吴的左右丞相,吴、南汉的参知政事,吴的参相府事等,都等同于宰相的职称。
三司使专管财务,至五代时才确定。早在唐朝时就有户部、度支、盐铁等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后唐曾设置租庸使以管辖三司,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以管理朝廷财务。地方财政也需听从三司使的命令。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宋朝设置的三司就是缘自五代。
枢密院掌管军事,又大多为武将。枢密使掌握军事,其实权往往超过宰相,可直接下令任免藩镇。所以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有时又以宰臣兼任枢密使。
例如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命司徒平章事范质与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参知枢密院事,借此以加强文人官僚制度。早在唐代宗时就以宦官掌枢密,所统领的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共称“四贵”。此后宦官往往侵夺相权,甚至废立皇帝。
唐朝后期,朱温大杀宦官,至此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朱温建立后梁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
923年李存勖又复称枢密院,并设枢密使与副使。后晋曾以宣徽使代之,但不久又恢复。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两柄的方式,最后由宋朝所继承。而十国等各国或地方藩镇也大抵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
五代十国的地方官制继承唐朝后期的形式,即道、州、县三级行政。五代注重对地方官的考课,令其忠于职守,后梁、后唐皇帝都诏谕吏部注意州县官不得姑徇私情。
五代各朝帝王多出自唐时藩镇割据的节度使,全以牙兵即亲军拥立攫取皇位,所以他们非常注重亲自控制亲军,强化对中央禁军的统御。但由于封建割据日趋严重,朝代更迭频繁,各个割据政权的军事制度十分混乱。
五代时期的武装力量可分为中央禁军、地方军和乡兵。
中央禁军为军队主力,包括禁卫六军与侍卫亲军两部分,皆由皇帝直接控制。六军一般各分左、右,实为十军以上。
中央军的编制,在五代各朝不甚一致。以后周为例,后周的侍卫亲军和殿前军逐渐形成厢、军、指挥即营、都四级编制序列。
厢分左、右,每厢辖10军,设厢都指挥使一人,每军辖五指挥即营设都指挥使、都虞侯各一人;每指挥辖五都,约500人,设指挥使、副指挥使各一人;每都100人,步军设正副都头或军使、马军设正副兵马使各一人。
后周殿前军置正副都点俭、正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一人,统领散员、散指挥、散都头、内殿直、散抵候、东西斑承旨、大剑直等诸班直。诸班直都选拔骁健的武士编成。
五代各朝军队体制多变,且名号繁多。后梁六军有龙虎、羽林、神武、天武、英武和天威。后梁以六军诸卫为中央禁军,并始置侍卫马步军为皇帝亲军。六军诸卫内统军和将军统领,侍卫亲军则由皇帝自统。
后唐初以马步诸军为总管,统治诸部骑兵及汉兵,后改用唐制,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判六军诸卫事,成为中央直辖各军的统帅。
后晋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升为最高统兵官,统领全部禁军,六军诸卫制遂废,侍卫飞步军成为中央禁军的总称。后汉沿后晋之制。
后周将护圣改名龙捷马军,隶属侍卫司,与殿前司之铁骑马军等后周中央禁军中四大主力。另增殿前都点俭,统领殿前诸班马步诸军,与侍卫马步军平列,形成殿前与侍卫两司分享中央禁军的体制。
五代的地方军自镇以上置使掌管军事,如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且冠以地域名称。州镇军、郡主将以上军职,由朝廷任免。
战时,各级所辖军队奉诏出征,分设招讨使、都统、行营都指挥使等率领作战。将帅之职则由受命征伐的蕃帅充任,战毕即免。
地方军多袭唐末藩镇旧制,主要由牙军或称衙军编成,属藩帅自置亲军,实为藩镇军。牙军既是五代军队的基础,也是私人武装的核心。
此外,还有义儿军,即由藩帅选骁勇善战者组成的亲军,并以有显著战绩者任军使,与藩帅形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地方军主要驻守藩帅治所的地方,兼有征伐与戍边守备之责,并随藩帅迁留。
由于各镇辖境大小不同,地方军编制的牙兵人数不等,少则几百,多则几干,有的上万。基本建制单位为指挥即营,每营约500至1000人。后唐孟知祥镇蜀时,有牙兵16营,共16000人,每营即为1000人。
地方军以步兵为主,马军即骑兵居次,水军也有一定比例。水军南方十国多于北方,江南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和蜀等国皆置;中原五代的后唐置水军五都,后周也建有水军。水军多以指挥使统领,常冠飞掉、楼船、战悼等名称。
乡兵是守卫乡土的民兵,有时也补正兵不足,应调参战。乡兵的组成,多从所在乡的丁壮中征集。后唐剑南东川节度使征集民兵,于剑门北防守水定关。
后晋规定每七家税户出一兵,共备兵械、改装,组成义军。当时后唐诸州所集乡兵70000余,通以“武定军”为号。后周也在秦州一带编点税户充保毅军,教习武技,征役时官发口粮。
此外,南方十国中也有乡兵。吴有“团结民兵”,南唐、后蜀、楚有乡军或乡兵,均用以自卫乡里。
五代主要实行募兵制,也强征民丁入伍。后梁募兵后为防止逃亡,标明隶属关系,实行“皆文其面,以记军号”的制度。幽州节度使刘仁恭规定,凡境内男子,无贵贱,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刺“定霸都”3字,共得众20余万。
招募对象主要是流亡农民、破产之家或违禁犯法之人。有些藩镇牙军中的兵士,父子相袭,世代为兵。为应付频繁的战争,还强征民间丁壮入伍。后梁征发诸郡死亡将士兄、弟、子、侄服役。
比如,李存毷曾将其境内丁壮,悉驱南征决战,以救上党之急;后唐发民为兵,自备盔仗;后晋在频年灾荒、百姓饥疫的情况下,兵士不足则扩大年龄标准,战骑不足则借来别人的马匹。后周太祖郭威曾在951年,以十户征招一人为兵,其余九户以器物资助。
南方十国也实行强征入伍的办法。比如,吴越先是募兵,久无应者,遂抓壮丁入伍,而且凡是被抓来的,兵粮减半;南唐凡是能披坚执锐的百姓都随时为兵,并规定一户有三丁者,必有一人从军。此外,五代后期,还实行以降兵隶军的办法扩充兵员。
五代时期,除经常的庞大军费开支外,军将为驱使部下卖命,对士兵的赏赐很多。后汉高祖刘知远把后宫所有的资财拿出来劳军。养军耗费极大,相沿成习,成为各代的沉重负担。
鉴于军队骄悍,纪律松弛,打起仗来往往溃败等情况,后周世宗决计整顿军队。于954年高平之战险遭失败后,先斩不战先溃的右军主将以下70余军吏,使将士不敢懈怠;又选诸军精锐者升为上军,羸弱者予以遣散;还挑选各节度使属下的骁勇之士,组成“殿前诸班”,用以削弱地方兵权。这也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五代的军事领导体制不成体系。与其他军事体制相比,枢密院是五代十国时期想多稳定的军事领导体制。枢密使一职来源于唐后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
后梁之初尚无统一的全国军事机构,后来才逐渐建立统—的禁军指挥系统,这就是以枢密使为长的枢密院,从而形成了全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后梁革除宦官掌枢密之弊,改由文士任要职。
后唐沿用唐末枢密院一名,有关内外军政长官与将帅任命,包括军队调发、屯戍,粮食征调,马政控制及甲仗发放等军国要政全由其掌领,但不直接掌管军队的指挥。枢密使地位实际高于宰相,并以诸卫将军充任都承旨、副承旨等属官。
后晋开始用武将来担任枢密使,主管征伐。到了后周,枢密院则专掌全国军务,成为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关。
[旁注]
朱温(852年~912年),原名朱温,归唐后赐名朱全忠,称帝后又改名朱晃,原丰县人。朱温在位时颇重视农业发展,下令两税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连年战事,民不聊生。他晚年宫廷内陷入权力斗争。
李存勖(885年~926年),也作李存勗,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923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同年灭后梁,实现了对我国北方的大部统一。
石敬瑭(892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时,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
牙军 即亲兵或卫兵。唐朝节度使的亲兵名称,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唐代节度使的官署称为使牙,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牙军,或称衙兵。他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台县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建立者,后蜀第一位皇帝。原为后唐西川节度使,明宗李嗣源时又成都西川节度使。934年,他趁后唐内部皇位争夺之机在成都即皇帝位。
刘知远(895年~948年),后汉高祖,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高祖年号天福,自称为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昞之后,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阅读链接]
李克用懂得用人之道。李克用去世前,曾向晋军主要将领“托孤”,把兵权交给了长子李存勖。
李克用交给李存勖三支箭,每只箭代表一桩李克用未能完成的功业,代表一个仇敌。一是幽州的刘仁恭;二是契丹的耶律阿保机:三是大梁的朱温。
不用说,如果打败这“三大敌人”,天下也将归于李存勖。此后,李存勖每次出征,都会前往家庙,郑重地请出一支箭,装在随身锦囊里出征。凯旋之日,再送还家庙。成语“还之以矢”的典故,就是来自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