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旧制稍加厘革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旧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至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并稳定下来。
清朝官制包括中央、地方和军事方面的官制,以及相应的官员选拔制度等。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包括内阁、军机处、六部等。
清朝内阁沿袭于明朝。入关前,皇太极曾创设文馆,是为内阁的雏形。后来又把文馆扩展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负责起草文书、撰拟诏令、编纂史书、颁布制度。入关后仍设内三院,1658年开始称内阁。3年后复改内三院。
康熙时期的内阁,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俱满、汉分授。大学士仍冠以殿阁之名。内阁虽居百官之首,但权力又逊于明朝。
雍正时期的内阁改名军机处,军机处本是秉承皇帝意旨指示军事机宜的机构。清高宗即位,改名总理处,后仍复旧名。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均为兼职。军机大臣的全称叫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军机处或资历浅者则称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历事一段时间后,再去掉“学习”两字。
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和各部、院、寺长官中选拔,或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间无统属关系,以品高资深者为班首。
军机处总的职责是掌军国大政。自军机处成立后,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处起草谕旨,皇帝阅定后,可以公开宣示的交内阁颁发,称作明发;机密的或个别谕行的由军机处封寄,称作廷寄。一切秉承皇帝的意志行事,钦承宸断,表明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如果说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多少还保留一点宰相权势的话,那么清代的内阁和军机处,则彻底消除了历史上宰相制度的影响。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
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各部长官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六部之设,与明朝相同。但有三点变化。一是六部之官为复职,即有一汉员,必有一满员。尚书、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样;二是所属机构有部分调整。如户部下设14司,刑部下设18司;三是职权小于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权划归军机处。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
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
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清朝沿袭明朝设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但清代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均为复职。
都察院按省区分为若干道,每道设掌印御史和一般御史。清朝各道与明朝最大的不同是御史出巡制度废革。顺治时,还因临时需要设过巡按御史、两江御史、巡田御史及巡盐御史,均不属于道,行之不久,即行罢革。以后虽偶有差派在京御史巡察各地,但规模小,时间短,不成制度。
清朝在京师中、东、西、南、北五城各设有一个察院,其长官称巡城御史,由给事中、御史中间派,一年一更替。五城兵马司各设指挥、副指挥等官。各城察院和兵马司,分管本城区的治安。
清朝增设宗室御史处、稽查内务府御史处,分别监察宗人府和内务府的事务。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仍称三法司。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九卿的设置与明朝相同。
清朝地方官职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
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
清朝在边区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在关外东北地区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兼管奉天府尹。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下有副都统,协助将军管理军民事务。
在内蒙古设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绥远将军和归化城副都统,下分科尔沁等24部、49旗。
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为最高官位。各地又设都统,办事大臣,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如吐鲁番领队大臣、英吉沙尔领队大臣等。
1884年,新疆改行省,设巡抚,仅保留伊犁将军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新疆北疆称天山额鲁特,分5部13旗,编为5盟。
各设盟长、副盟长,由同盟之扎萨克选任。南疆各城设各级伯克,伯克是维吾尔族对官员的称谓,最高为阿奇木伯克,其次是伊什罕伯克。建行省后,各城改为府、县,仅保留阿奇木伯克、伊什罕伯克,其余名目伯克均被裁革。
在西藏地区设办事大臣,初设两人,后改办事大臣一人,帮办大臣一人。西藏办事大臣简称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共管西藏事务。
上述边区的将军、都统、大臣,都由皇帝从满族贵族中选派,秉承皇帝意旨行事,其职权与内地总督相似。
此外,清朝还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甘肃、青海七省少数民族地区设土官,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
清初文武官员的品秩与明代相同,1786年统一为九品正从18级。九品之外,称未入流。
除品级外,文武官遇覃恩又有封阶。文官18阶,1至10阶称某某大夫,11至18阶称某某郎。武官封阶,初分3个系统。一为公、侯、伯,封光禄大夫,后改建威将军;一为八旗,有9阶;一为绿营,有12阶。乾隆时统一为18阶,1至4阶称某某将军,5至8阶称某某都尉,9至14阶称某某骑尉,15至18阶称某某校尉。文武大臣还有加官,为三公三孤,制与明同。
清朝爵位是世袭之号。乾隆时规定,宗室封爵为14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世子、长子候袭亲王、郡王,实际上只有12等。
清朝宗室、百官俸禄分银、米两种,以宗室封爵和官员品级高低为标准,称正俸。在外武官不支米,另有薪银。正俸之外,还有恩俸、养廉、津贴、公费等,也是官员的合法收入。
明朝统治者也制订出一套严格的官服制度。比如:
一品红宝石顶,绣麒麟。二品珊瑚顶,绣锦鸡。三品据俸禄多寡,或蓝宝石顶、绣孔雀,或蓝宝石顶、绣豹。四品据俸禄多寡,或青金石顶、绣云雁或青金石顶、绣虎。五品据俸禄多寡,或水晶顶、绣白鹇,或水晶顶、绣熊。六品据俸禄多寡,或砗磲顶、绣鸳鸯,或砗磲顶、绣彪。七品据俸禄多寡,或素金顶、绣鸂鶒,或素金顶、绣犀牛。八品据俸禄多寡,或阴纹镂花金顶、绣鹌鹑,或阴纹镂花金顶、绣犀牛。九品或阴纹镂花金顶、绣练雀,或阴纹镂花金顶、绣海马,或阳纹镂花金顶、绣练雀。
此外,清朝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官服式样及配饰均有严格规定。
清朝官员人才选拔首先是通过科举取士。汉人只能通过科举而取仕当官。其次是八旗在编人员或者皇室成员顶职取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满族人,因为满族人除了通过科举还可以“顶职取仕”。
也就是说,在编的那些“吃皇粮的”优先。最著名的就是和珅,当初是八旗在编人员,并未参加科举取士,但等到了工作年龄,便借上辈功劳入仕了。
最后就是通过高官举荐为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是清朝决策层的高官。
[旁注]
皇太极(1592年~1643年),亦作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爱新觉罗氏。满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他在位期间,整顿内政,对外开疆,是清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
班首 班列之首。原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寺职,包括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四大班首,也称四大板首。官场上借指威望较高的人主管。
摔角 摔角不是摔跤,这里的“角”包括拳打、脚踢、肘击、抛摔等几乎所有徒手格斗技法。因此,摔角当属更原始、随意、火爆、刺激的搏击。清代守卫京师的善扑营就专门练习摔角。
察院 唐、宋御史台所属有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成员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三种。监察御史属察院。又明代的都察院简称察院。御史出差在外,其衙署也叫察院。
达赖喇嘛 西藏佛教格鲁派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1653年,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班禅额尔德尼 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称,班禅是梵文“班智达”,意为博学和藏文“禅波”,意为大的简称。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
覃恩 广施恩泽。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晋尔卿佐,为我典型遂用。覃恩,授具阶。”
和珅(1750年~1799年),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清代官员。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
[阅读链接]
康熙主张“奸人用,忠良也用。有能者用,无能者也用;仁为用,威武用。天下人皆为吾用也”,这使得每个有才德、有才无德乃至无才无德的人都极尽所能地为其所用。
剪除鳌拜时他用魏东、亭索额、图明珠;平定三藩时用周培公、图海;平台作战中用姚启圣、施琅、李光地等。究其用人精髓,不外三点:一是重用汉臣,二是恩威并施,三是忠奸尽收。
正因为康熙在用人上有独到之处,才为“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