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出水芙蓉般的复真观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始建于明代。据记载,是在1412年由明成祖朱棣始建玄帝殿宇、山门和廊庑等共29间。在1553年又进行了扩建,使复真观建筑群殿宇达到200余间。

后来清代又先后经过了3次修葺,但都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后来到了近现代,人们又对复真观进行了全面修缮,恢复了其本来的历史面目。

复真观坐落在武当山狮子峰的陡坡上,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复真观背依狮子山,右有天池飞瀑,左接十八盘栈道,远远望去就像一朵出水芙蓉。

古代建筑大师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建造殿宇200余间,形成了“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和“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

走进复真观的山门,就可以看到在古道上沿着山势起伏的一排70多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

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并且弯曲高大的红墙,对初次来武当山进香的香客无疑是一次“诚信”的考验。

九曲黄河墙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墙的顶端是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可以给人以美感,更加体现出了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关于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九曲黄河墙”这个名字体现了道教思想。

在道教思想中认为,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和香表的人,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这9种布施被称为“九种功德”,因此把这个上山祈福必经的墙称为九曲黄河墙。

通过九曲黄河墙后,还有照壁和龙虎殿等建筑物,在第二重院落突的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重点部位,富丽堂皇的大殿洋溢着威武、庄严和肃穆的氛围,使人顿生虔诚之感。

复真观大殿始建于明代,后来在清重修。因为清代复真观的维修是地方官吏和民间信士捐资的,所以虽难以保持原有建筑的皇家等级,但却增加了许多民间建筑做法。通过复真观大殿,可以同时看到明清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遗存。

在复真观大殿内供奉着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这一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经数百年依然灿美如新。

复真观的五云楼,也叫五层楼,是存留下来的武当山最高的木构建筑。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不开挖山体的情况下,完全依山势变化而建的,取得了整体布局和实用性的双重最佳效果。

五云楼是用传统的民族工艺所营造的,墙体、隔间和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

一柱十二梁是指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12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计算周密。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是复真观里的一大奇观。

在复真观建筑群的最高处,耸立着太子读书殿。它小巧精致,却又不失皇家建筑的气魄。

太子读书殿的建造是为了突出幼年真武苦读经书的事迹。殿内的布置独具匠心,有少年真武读书的壁画、石案、笔墨和古籍等。在殿内营造的刻苦读书的氛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幼年真武生活学习的认真、信心和恒心。

在太子读书殿内供奉有铜铸太子读书像,是武当山唯一求学祈福之地。香客游人到此,都会仔细观察太子读书像的神态,认真领悟太子读书的专心,使自己对学习有新的启发和认识。

因真武大帝少年时代刻苦读书、志愿远大,成为了楷模,人们就在武当山的太子坡修建了一座宫殿,取名为太子读书殿。

民间传说,若是莘莘学子来此瞻仰,便可学业有成。所以古往今来,有无数少年学子亲临观瞻,以增加建树学业的恒心和信心。后来,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常来此地,以求事如意愿,子女成才。

【旁注】

廊庑 指“堂下周屋”,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分开来说,廊没有四壁,只能用作通道,而庑有四壁,里面可以住人。

彩绘 又称为丹青。常用于我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它的运用和发明可以追溯至春秋时代。它一般作为装饰使用,但在特定的建筑上也用来展现其文化内蕴。

钟磬 是古代两种重要的击打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也是佛教法器。在古代道教科仪中也有运用,一般都是方士们自己购买,或由信徒募捐。

【阅读链接】

传说真武10余岁便来到武当山学道修炼,枯燥无味得修行生活,偏僻幽静的深山峻岭,渐渐地让太子产生了动摇。

一天,真武实在思念家乡,便擅自下山想要还俗回家。当他走到磨针井,也就是纯阳宫的时候。真武的师傅紫元君化身姥姆,循循善诱,用“铁杵磨针”的故事点化真武。

真武聪明觉悟,不禁觉得惭愧,再次回到山中修炼。终于得道升天,成为北方的真武大帝。后来人们就把真武学习的地方取名为太子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