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道教的兴盛之路

时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方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香客络绎不绝。

大约在639年,方士们用化缘所得的财物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建造了老子宫观,这就是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后来被人们称为“三清福地”,后来因为年久失修被毁了。

至宋代,宋王朝为了维护其不稳定的封建统治,更加注重利用道教,不惜耗费数十万的银两,兴建道教宫观。并且宋徽宗自号“道君皇帝”,集神权、皇权和人权于一身,三清山道教也因此开始兴盛起来。

北宋宁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在1108年左右,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方士们为了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

方士们还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岿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同一时期建起的还有福庆观和灵济庙等。灵济庙,古称龙王庙,坐落于三清山的金沙村,是三清山的东大门。传说,这个龙王庙是为离金沙村不远的冰玉洞里的小黄龙所建的。

冰玉洞在金沙村西南边,冰玉洞的树林里一条从悬崖上奔流而下的瀑布,银光闪闪,雾气腾腾,落入崖下潭中。崖下的潭呈漏斗状,百姓都称它为“龙潭”。龙潭面积20平方米左右,上大下小,深不可测,潭水清凉透骨。

有人用300尺长的绳子系一个大称砣从水面上往下沉,待绳子放完,称砣仍未着底,也正是因为潭水很深,所以在当地的百姓中有这么一个传说。

传说有一年,金沙村的冰玉洞来了一条小青蛟,它是孽龙精的儿子,以冰玉洞的潭为窝,并且要求当地的百姓每年送两对童男童女给它吃,不然就要兴云作雨残害百姓。齐云山的百姓痛苦不堪,大多都举家迁往了别处。

后来,金沙村又来了一条小黄龙,是东海龙王的侄子。小黄龙生性善良,不忍心看着金沙村的百姓被小青蛟折磨地这么痛苦,决心要杀了小青蛟为民除害。

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小黄龙杀死了小青蛟,但是自己也受了重伤,再也无法离开冰玉洞的龙潭。

玉帝念他为民除害有功,便封他为冰玉洞龙潭的龙王,使它掌管三清山这一带的风和雨。人们为了纪念小黄龙舍身救众生,便给他建了个龙王庙。

后来,据《玉山县志》、《王茗韩氏宗谱》等史料记载,有一年齐云山所在的地方大旱,百姓都没有吃的,齐云山的百姓一起去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说也奇怪,齐云山那地方便真的降雨了,齐云山的百姓得以存活下来。

当地的官员将这件事上奏于朝廷,宋理宗赵昀听到金沙龙王庙显灵了,认为它护佑百姓有功,于是降旨赐庙额曰:“灵济”,从此龙王庙改名为“灵济庙”。

灵济庙里还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慈云普覆”。传说是康熙皇帝微服下江南的时候,由玉山经紫湖到三清山。

在三清山的时候,康熙皇帝觉得酷热难耐,这个时候得到了乡民奉献的香茶解暑,又听说灵济庙慧悟大师经常布施三清山的黄金茶为百姓解除酷暑热病之苦,不禁龙颜大悦,亲赐了“慈云普覆”匾额一方给与灵济庙。

现“慈云普覆”木质残匾仍在庙中,虽然已经字迹斑驳,但还可以辨认出这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旁注】

国教 全称国家宗教。指的是由国家确立的在本国具有高于其他宗教地位的宗教。国教负担着通过宗教宣扬国家思想的任务。道教曾经是我国古代的国教。

显灵 指在信仰中,神灵对个人愿望和请求的应答,或神灵的短暂显现。道教中,道士们会通过道场向特定的神灵传达百姓的愿望,对于愿望的实现,也称为显灵。

风雷塔 位于三清山龙虎殿北的悬崖上,是宋代建筑。塔以悬崖上之巨石为基,用花岗石分塔底、塔身、塔顶三段雕琢干砌叠成。它是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的明珠。

【阅读链接】

风雷塔矗立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清山三清福地东北方向的悬崖峭壁上。它前临深谷,气势险峻。

塔以悬崖上的巨石为基,用整条花岗石按照仿唐宋楼阁式的六层六面实心雕琢而成,与塔基拼接得天衣无缝。

塔檐六角稍向上翘,塔顶为葫芦形,塔底截面宽0.62米,塔高1.96米。塔身6层,加塔顶宝葫芦共7层,古朴玲珑,千百年来迥秀屹立,岿然不动,是三清山风景明珠,古建石雕艺术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