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下,涅克拉索夫创作了大量的抒情短诗和篇幅不大的叙事抒情诗,其中著名的有:《大门前的沉思》、《叶辽慕希加之歌》、《铁路》、《伏尔加河上》、《夜里我奔驰在黑暗的大街上》等。

《大门前的沉思》写于一八五八年,因书刊检查机关不允许发表,直到一八六○年才在赫尔岑主办的《警钟》上发表。这一时期,正是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前夜。地主、官僚不顾人民死活强取豪夺,广大农奴饱受剥削与贫困的痛苦,酝酿着反抗的风暴。涅克拉索夫对农奴们“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以深沉、忧郁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共五节。诗是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开始的:“这里是一座大门。⋯⋯”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鲜明地展示了大门前的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节日里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带着“奴性病”,“诚惶诚恐”地来到一位大臣的官邸门前,他们登记上自己的姓名和职位,便心满意足地各自回家,仿佛拜谒就是他们天赋的职务!另一幅是平常日子里一些穷苦的人,将这豪华的大门团团围住:富于幻想的人,求差谋职的人,有年迈的老头,也有孤苦的寡妇。每天早晨,总有一些送公文的信差川流不息地奔驰着,到哪儿去,打哪儿来。而有的请愿人则在不住地啼哭。

就在这样两幅画面对比之下,诗人点出了正题:诗人亲眼目睹几个庄稼汉出现在大门前。诗人立即开始描写这群请愿者:他们的脸和手晒得黝黑, 肩上披着破烂的衣衫,那伛偻的背上各背着一个行囊,颈上系着十字架,由于长途跋涉,他们那一双穿着草鞋的脚上布满了斑斑的血痕。看门人出现了。“放我们进去吧,”他们带着希望和痛苦的神情哀求道。看门人听到门里有人喊道:“赶走他们!我们主人不爱见这衣衫褴褛的穷百姓!”大门呼的一声关上了。这些朝圣者站了一会儿,于是解开了自己的钱包,但看门人不收这微薄的门礼,也不放他们进去,于是他们走了,被太阳炙烤着。他们一再说道:让上帝惩罚他吧!他们绝望地摊开两手,光着头,走着,走着⋯⋯

那么,这个官邸的主人又如何呢?诗人愤怒地揭发他所过的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谴责他对孤苦无告的人们的命运漠不关心:

而这豪华官邸的主人

还在做着酣畅的好梦⋯⋯ 你认为陶醉于无耻的阿谀、

追求女人、大吃大喝、纸醉金迷, 才是最使人倾慕的生活,

快醒醒吧!还有另一种快乐: 唤他们回来!你就能拯救他们! 但是幸福的人们,

对于善行却已置若罔闻⋯⋯

这是诗人对达官贵人的怒斥。诗人自己的情感也达到了最激越的状态。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贵族老爷决不会发发善心,救济农民:“这惊人的悲哀与你有什么相干?这贫苦的人民与你有什么牵连?生命像永恒的节日,

飞逝着不让你清醒。⋯⋯”他们“在西西里的天空下,在芳香四溢的树荫里”, 度过自己的晚年,“观望着紫红色的太阳正用一条条霞辉把大海镀上金光, 而又慢慢地沉入了蔚蓝色的大海,他们被地中海的波涛的温柔歌唱催眠着—

—像婴孩一样入睡了⋯⋯”然而,他们作威作福的日子行将结束了。他们注定没落的命运即将到来了:“你就要进入坟墓了⋯⋯英雄,你被祖国悄悄地咒骂着,却有响亮的赞词来把你歌颂!”

接下去,诗人把他的注意力转向了被奴役的俄国农民,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在农奴制度沉重压迫下俄罗斯人民苦难生活的概括的画面:“他们走了,沿途乞讨着,他们呻吟着⋯⋯祖国的大地啊!请给我指出这样一个处所, 这样的角落我还不曾见过,在那里你的播种者和保护人——俄罗斯的农民可以不再呻吟。他呻吟在田野上,在道路上,他呻吟在监狱里,在城寨里,在矿山里,而且身上系着铁链⋯⋯他在每一个偏僻的小镇里,在法庭和官邸的门口呻吟。”接着,诗人写了伏尔加河上纤夫的呻吟。伏尔加河,这浩淼无边而又强大有力的俄罗斯大河,乃是俄罗斯人民的力量的体现,由此引出诗人在大门前的沉思和感叹:

伏尔加!伏尔加!在春天涨水时期, 你横扫田野,茫茫无际,

但怎比得人民巨大的悲哀,

到处泛滥在我们这辽阔的土地上—— 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呻吟⋯⋯

唉,可怜的人!

你这绵绵不绝的呻吟意味着什么? 你是否充满了力量,还会觉醒? 难道你还要服从命运的法则?

难道你所能做的,都已经完成?

难道你创作了一支婉转呻吟的歌曲, 而灵魂就永远沉睡不醒?⋯⋯

从这首诗的结尾部分,可以着出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沉思。诗人相信,强大有力的俄罗斯人民绝对不能永远处于这样沉睡不醒、痛苦呻吟的状态之中,他们总有一天会振作起来解救自己的命运的。

《大门前的沉思》是诗人以其特有的描写,代表两个阶级两个对立阵营的原则写成的。他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对比上展示了自己精湛的艺术表现才能。他一方面愤怒地斥责那位显赫的大官,并预言他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 另一方面,诗人又以动人的抒情诗句写出了对农民贫苦生活的深切同情。这首诗的最后部分被谱成歌曲,在十月革命前一直是一首很流行的歌曲。

五十年代末,随着农奴解放运动的发展,涅克拉索夫作品中的社会政治敏锐性也逐渐提高了。在《叶辽慕希加之歌》(1858)这首歌谣体的著名诗篇中,诗人提出了积极的斗争纲领:

请将自由的心灵,

献给自由的生活感受, 更不要妨碍人的愿望, 在心灵中觉醒。

你是与它们天生在一起的—— 爱惜它们,保护它们!

它们的名字就叫作: “自由”“博爱”“平等”。

这首诗是俄国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者的歌。其中有些诗行已经成了当时民主主义阵营的革命口号。杜勃罗留波夫很喜欢这首诗。因为它批评了俄国农奴无止境的忍耐,并通过革命民主主义宣传者的口,否定了农奴制土壤上所产生的容忍和妥协、顺从和屈辱。诗的主人公具有对压迫者的仇视和憎恨, “对无私劳动的伟大的信任”的性格特征,而正是这些特征可以使人们起来反抗专制制度,可以砸碎奴役的枷锁。

《夜里我奔驰在黑暗的大街上》(1847)是一首令人心碎的诗篇。涅克拉索夫用严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妇女的悲剧:她父亲又贫穷又凶恶,她本来爱着别人,却让她嫁了另一个人。她丈夫心肠冷酷,脾气暴躁,手脚粗重。但她不向命运屈服,她出走了,并和别人结合在一起,这个人也是个“病饿交加”的落魄人。他们住在昏暗而寒冷的房间里,呼出的呵气像一团团雾气。孩子冻得直哭。她用自己的呵气温暖着孩子那双冰凉的手臂。孩子一直在哭泣,尖厉刺耳,终于,哭够了,死去了⋯⋯两个人坐在墙角里相望着恸哭。她面色苍白,身体虚弱。一个隐秘的念头在她心底里滋生,最后,她终于下了决心。趁着丈大打盹的工夫,她打扮得漂漂亮亮,仿佛是去参加婚礼, 而实际上,她是到街头上去卖淫。过了一个钟头,她匆忙回到家,给孩子买来了一口小棺材,给丈夫带来了吃的。他们埋葬了孩子。丈夫明白了这钱的来源,但他没有问,他内心里只有满腔的悲愤。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被饥饿和贫穷逼迫到街头卖身的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中使用了一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无力自卫”、“身患重病”、“忧郁的”、“病饿交加”、“不幸的贫困”、“凄厉的声音”,等等。诗人正是通过这一桩桩生活的“寻常现象”,以惊人的技巧和极其自然的朴实描绘, 揭示了处于黑暗统治下,普通俄国妇女的巨大不幸。屠格涅夫在给别林斯基的信中曾提到这首诗:“请代我转告涅克拉索夫:他那首诗令我大喜若狂; 我日夜反复诵读着这篇惊人的作品——现在已经背得出了。”

一八六四年,涅克拉索夫完成了叙事抒情诗《铁路》。这是一篇关于无产阶级的最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写于农奴制改革之后,它触及了一些改革后的重要问题。这时候,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特别表现在铁路的建设上。涅克拉索夫认为,资本主义是剥削人民的新方式。

《铁路》叙述的是诗人在列车上和两个乘客(将军和他的儿子)的谈话。好奇的孩子瓦尼亚问爸爸,这条铁路是谁修的。将军回答说,是克列因米赫尔伯爵。诗人听了十分气愤,便直言不讳地指出,修建俄国第一条铁路的是俄国劳动人民,而不是什么伯爵。接着,诗人讲述了修筑铁路的整个过程。

世界上有个名叫“饥饿”的残酷暴君,他驱策千千万万的人民来到这里。饥饿、难以忍受的劳动、工头们的掠夺——这便是工人生活中的永恒的伙伴: 他们弯着腰,驼着背,在酷热和严寒中毁了自己的身体;他们住在土窑里, 与饥饿作着斗争,冻僵了,淋湿了,染上了坏血病。而且还有能写会算的工头敲榨他们⋯⋯就这样,人民在不毛的荒原上修成了一条铁路,而铁路两旁却堆满了劳动人民的白骨⋯⋯这种非人的劳动使人难以忍受,工人中常常有

人逃回家去,但不久又被抓了回来。那个时候,工人们还没有成为有组织的阶级,还没有意识到必须和自己的阶级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但是,他们蕴藏着满腔的愤怒,总有一天,这愤怒将变成不可抗拒的火山爆发。因此,诗人对俄国人民的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

他们还要忍受一切

——并用自己的胸膛

给自己开辟一条宽广、光明的道路。只可惜一—无论是我和你,

都活不到这最美好的时期。

《铁路》是俄国诗歌中第一首赞美建设性、创造性和群众性的劳动的颂歌。诗人不仅描写了筑路工人们无穷无尽的苦难以及他们所遭受的种种剥削,而且还表现出俄国各族人民铺设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的雄厚力量。

涅克拉索夫因为这首诗而受到审查机关的无情迫害。刊载《铁路》的《现代人》也因而受到两次查封的警告。审查官指责涅克拉索夫的诗是“可怕的诽谤”,说他的诗旨在唤起人们“对最高政府”的愤慨。但是,这首号召斗争和革命的诗却受到人民的喜爱。普列汉诺夫在一篇论及涅克拉索夫的文章中,曾谈到这首诗对进步青年的巨大影响。那时,他在军校学习,饭后,他们九个人坐在一起谈涅克拉索夫的《铁路》。集合的号声响了。他们立即藏好书,跑步到军械库取枪。在开始整队时,他的朋友走过来,手里紧握着枪杆,小声对他说:“唉,我能拿着这支枪去为俄罗斯人民战斗该有多好啊。” 当时许多人因为受到这首诗的感染和鼓励而踏上了“为了亲爱的祖国”而斗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