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

(一)浓郁的民歌风味

涅克拉索夫诗歌的重要特点,是贯穿在他的一切创作中的民歌基调。他的诗往往是从民歌发展而来的,因此它能真实地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形象性格,反过来它又变成了民歌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涅克拉索夫以自己富有革新精神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新的诗风,从而揭开了俄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涅克拉索夫诗歌的民歌基调明显地体现在他的长篇巨著《谁在俄罗斯能

过好日子》里。长诗的书名、结构以及童话似的开端,就和民间说唱文学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长诗的情节非常近似关于寻找人类命运、寻找幸福和真理的童话。长诗以通常的童话讲述方式开头:

哪年哪月——请你算, 何处何方——任你猜, 却说在一条大路上,

七个庄稼汉碰到一块儿⋯⋯

像在民间童话中一样,长诗中的七个主人公争吵不休,然后,由于会说人话的神奇的鸟的帮助,他们和解了,决定一起去寻找幸福。这样,真理寻找者在漫游俄罗斯期间的所见所闻,七个庄稼汉所求见的那些想象中的幸福者的自述,构成了长诗的内容。为了加强长诗开头的印象,涅克拉索夫还运用了民歌中常用的重复手法。七个主人公每次遇到新的人物,就复述他们从哪儿来,为什么争论以及他们的心事。

长诗的语言含有浓郁的民间风味。诗人摒弃了贵族文学家所一贯推崇的“高雅”的诗歌语言,大胆用农民的口语写诗,还吸收了大量民间俗语、俚语、谚语、谜语,充分表现了群众语言的丰富、生动、机智和诗意。

它飞在你前面——像老鹰, 它飞在你后面——像乌鸦, 它飞在你前面——躲不过, 它飞在你后面——拉不下⋯⋯

这里的“它”,指的是“灾祸”。农民一年到头总是提心吊胆地生活, 说不上有什么天灾人祸会突然飞来。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农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灾祸”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诗人运用了民歌形象性的比喻,把它具体化了,感知化了,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的苦难。

这部长诗的格律也有鲜明的民歌特色。俄罗斯民歌的音乐性体现在重音和轻音排列组合构成的各种节奏(音步),其中最有特点的是“重轻轻”音步。涅克拉索夫对民歌进行了提炼,在长诗中采用了无韵诗的形式,三音步抑扬格和“重轻轻”结尾相结合的基本格律,每隔数行又有一行诗以重音结尾。这种格律既适合说唱,也有利于抒情和讽刺。其间又间或穿插着头韵、腰韵、脚韵、对称、双声等音乐手法。而包孕在长诗中的许多歌谣和小叙事诗,则是格律丰富多采的有韵诗。涅克拉索夫创造性地运用了民歌,在形式上别创一格。

(二)鲜明的对比手法

涅克拉索夫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鲜明地表现俄国社会的真实画面。

在那里帝王的宫殿是华丽的, 但庄稼汉的木房却是寒伧的。

这就是涅克拉索夫所揭示出的俄罗斯两个阶级、两个世界的尖锐对立的现实。可以说,这种对立的现实,贯穿在诗人的全部创作中。

在《大门前的沉思》中,诗人展示的是两个阶级的对立:富人们住在豪华的宫邸里,大吃大喝,纸醉金迷;穷人们流浪街头,四处乞讨⋯⋯诗人就是通过这种对比手法,强烈地展现了他对地主阶级的愤恨和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俄罗斯妇女》中,省长先是描述贵族生活如何舒适、幸福、快乐, 然后叙述西伯利亚矿坑的艰苦、肮脏、寒冷。省长是要通过这种对比来威吓特鲁别茨卡娅,使她回心转意不去找丈夫。而最后,特鲁别茨卡娅还是毅然决然地去西伯利亚矿坑过那种非人的生活。这里,对比的描写更加鲜明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坚毅的性格。

涅克拉索夫在运用对比手法时,有的是两个世界的对比,如农村的贫困、荒凉和地主庄园的豪华、富丽;有的是同一场面中两种情况的对比,如《最末一个地主》中,乌鸭金公爵在草地上摆酒宴,而农民在一旁拼命干活,挥汗如雨⋯⋯在对比中,涅克拉索夫多数是用现实生活的画面作客观的对比, 自己很少加以评述。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的目的,就是无情地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败,揭露上流社会的穷奢极欲,从而彻底否定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

(三)象征的故事情节

为了麻痹沙皇出版检查机关,涅克拉索夫常常在他的一些诗篇中采用寓言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严寒,通红的鼻子》这首长诗中,诗人描写达丽亚冒着严寒进森林砍柴,由于疲劳她靠在一棵大树下,她渐渐失去了知觉,被冻僵了。这时,诗人插入了一段关于“严寒大王”的民间传说。

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严寒大王是万里冰封的俄罗斯大自然的主宰。传说有一个凶恶的后母为了害死继女,把她派到冰天雪地的森林中去,嫁给了严寒大王。严寒大王一连三次问快要冻僵的姑娘:“暖不暖?”姑娘逆来顺受,驯服地回答:“暖!”结果严寒大王给了她大量赏赐,送她回家。涅克拉索夫借用这个民间故事的形式,但却赋予它以相反的含义。在长诗中,严寒大王三次问达丽亚:“温暖吗?”达丽亚虽在幻觉中回答说:“温暖呀!” 但严寒大王却残酷地把她冻死了。

涅克拉索夫写作这部长诗时,正是沙皇反动势力残酷迫害进步力量的恐怖时期,诗人不能正面表现社会斗争,但通过他笔下的严寒大王的形象,仍使读者隐约猜出这就是俄国统治者的化身。在这里,这种象征性的故事情节起着点题和深化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