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欧洲各国形势

欧洲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地区,进入十四世纪以后,意大利的一些城市中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产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进入十五、十六世纪,英、法、德、西班牙等国也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也正是在此期间,爆发了欧洲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高举人文主义思想的旗帜,在哲学、自然科学、文艺等领域中向封建神学统治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极大地动摇了中世纪的传统观念,使欧洲各民族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进入十七世纪后,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依然在继续,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展极不平衡,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欧洲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从十四世纪起一直是欧洲文化和商业中心。但由于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的连续入侵,使得意大利的大片国土沦丧,国内政局动荡不定,昔日繁荣多彩的文化日益衰落,文艺复兴时期的黄金时代不复存在。几个世纪以来,意大利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发达的海运对外贸易。十五世纪末,新的世界贸易航道已远离意大利,这给它的经济带来了长期的不良影响:生产停滞,市场萧条,欧洲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丧失殆尽。

十七世纪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阴暗多难的时期。从 1618 年到 1648 年,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德意志诸侯为了求得欧洲势力的均衡,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丹麦、英国、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也都相继卷入了这场给德国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战火中大约有一千三百万人丧生,成千上万的城市、村庄和修道院被夷为平地。整个德国土地荒芜,经济崩溃,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战争大大地削弱了德国的国力, 依据 1648 年签定的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德国被分裂为三百多个小公国,德皇也因此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

1492 年,在西班牙国王裴迪南和王后伊莎贝尔的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西班牙征服了那里的一些国家,开始了殖民统治。从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起,大量的黄金源源不断地由美洲殖民地输送到西班牙。在统治者看来,美洲的黄金是上帝的赐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毫不重视发展国内的生产,只是一味地挥霍享乐。因此,当美洲的黄金不再流入西班牙时,它的经济便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危境。1588 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全军覆灭,国家的军事力量从此一蹶不振。与此同时,一些殖民地也开始脱离西班牙,相继独立,致使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西班牙居民的数量锐减。如果说西班牙凭借海外掠夺,在十六世纪跃居欧洲强国之首的话,那么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充其量也只能算一个二流国家,往日的威势早已杳无踪影。

1613 年,俄国上层社会推举米哈依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596—

—1645)为沙皇,确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当时的俄国是建立在农

奴制之上的,经济极为落后。专制王朝对内残酷剥削广大农民,对外实行扩张政策,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主要代表。

英国在十六世纪歼灭了西班牙的全部海军力量——“无敌舰队”,夺得了海上霸权。此后,英国开始与美洲进行贸易并加紧海外扩张,国力提高很快。然而,在十六世纪与十七世纪之交,英国国内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爆发革命,势在必行。1648 年,在政治活动家克伦威尔的领导下, 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建立了共和制。克伦威尔死后,统治集团的内讧导致了 1660 年以国王查理二世为代表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复辟后的政权违背民意,倒行逆施,促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 1688 年发动了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从此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与封建贵族相妥协的君主立宪政体。十七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日后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也为英国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