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辛的生平

让·拉辛(1639—1699)是继高乃依之后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作家,也是十七世纪下半叶最有成就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诗人。

拉辛出生在离巴黎不远的拉费尔戴—米龙小镇的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自幼父母双亡,是祖母和姑母把他抚养成人。他的长辈都是詹森派的忠实信徒,因此,从小他就进入波尔—罗雅尔修道院,在詹森派创办的格朗芝学校读书。詹森派是荷兰神甫詹森所创的一个新教派,其教义与法国的加尔文派接近,被天主教会视为异端。法国詹森派的成员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主,他们时常受到政府和天主教会的迫害,这使拉辛从小就感受了现实生活的严酷性。拉辛所在的修道院学校的老师都是当时欧洲著名的人文主义者, 学识渊博,对希腊文学有很高的造诣。拉辛在学校攻读希腊语,并阅读了大量的希腊文学作品,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欧里庇得斯的剧作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这在他以后的创作中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1658 年,十九岁的拉辛来到巴黎的阿尔古学校主修逻辑学。在此之前, 师长和家人曾希望他留在修道院过一辈子隐修生活。但他无意担任神职,更不愿做一个超尘拔俗的“孤独者”,他所热衷的是文学创作。

1660 年,他为路易十四的婚典写了一首颂诗《塞纳河的仙女》,受到当时文坛要人夏普兰的赞许。两年后,他发表了诗作《国王的康复》,为此得到国王的赏赐。不久,他又写了《诗神的名望》,以表示对路易十四的感谢。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拉封丹、布瓦洛和莫里哀等人,这更加坚定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决心。

1664 年,他写出第一部悲剧《忒拜依德》,从此开始了悲剧诗人的生涯。但这第一炮并没有打响,作品未能体现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才能。一年之后, 他的第二部悲剧《亚历山大大帝》问世,作品迎合了当时观众的品味,获得了不小的成功。法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圣埃佛尔蒙看过这个剧本之后,表示不再为高乃依已届风烛残年而惋惜,不再担忧法国悲剧将随着这位作家的谢世而死亡。早在拉辛为国王创作颂诗的时候,罗雅尔修道院的师友们就感到十分焦虑,生怕他误入“魔鬼之门”。这两部悲剧上演后,他们感到更加不安。为了防止作者“灵魂堕落”,由修道院的著名学者尼高尔出面给拉辛写了一封信,向他明确指出:戏剧作品伤风败俗,小说家和剧作家是公众心灵的毒害者。奉劝他及早回头,改弦更张。拉辛对此十分气愤,他以论战的口气写了一封复信,驳斥了尼高尔等人的观点,这导致了他与詹森派关系的破裂。

1667 年,拉辛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杰作《安德洛玛克》。这部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五幕悲剧,与高乃依的作品截然不同。高乃依惯于颂扬理想化的人物,在他的悲剧中观众只能看到刚毅有力、能征善战的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拉辛的这部悲剧却表现了人在丧失理性后的状态,谴责了贵族的丑行,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演出曾轰动一时,《安德洛玛克》所获得的成功不亚于高乃依的《熙德》。但该剧受到贵族保守势力的指责,理由是:悲剧是“高雅的”体裁,只能表现理性的胜利,而《安德洛玛克》却背道而驰,描写了纵

欲的国君和宫中的情杀事件。贵族集团对拉辛施以强大的政治压力,迫使他把自己的创作方向暂时转向了喜剧。

1668 年,他写出了唯一一部三幕喜剧《讼棍》,嘲讽了一个以听审为乐的诉讼狂。该剧在凡尔赛宫演出时,博得了国王的欢心。不久以后,拉辛又回归于悲剧创作。1669 年,他完成了《布里塔尼居斯》。这是一部政治悲剧, 作者在观众面前展现了古罗马尼禄王朝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争权夺势、残害无辜的罪恶事件。1670 年,高乃依欲与拉辛比个高低,他们以同一个罗马历史题材创作了两部悲剧:高乃依的《阿格西拉》和拉辛的《贝雷妮丝》。结果, 拉辛的作品受到了更大的欢迎。伏尔泰曾为此感叹道:“他的诗句中总是蕴藏着难以形容的无穷魔力。”从此,法国剧坛中的这颗新星更加耀眼夺目。

1672 年,拉辛以土尔其苏丹(某些伊斯兰教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阿米拉的弟弟巴雅泽被害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表现女人的妒嫉之火的悲剧《巴雅泽》。高乃依曾批评这部作品说,拉辛描绘了身着土尔其服装的法国人。尽管如此,剧本的艺术性是不可否认的。历史悲剧《米特里达特》是他在 1673 年完成的作品,剧中的主要人物是国王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忠心耿耿, 一个叛君卖国。整个剧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1674 年,他根据古老的希腊传说创作了悲剧《依菲热妮在奥利德》。有关阿伽门农王的女儿依菲热妮在奥利德岛上作为神祗的祭品而献身的故事,是古希腊最富有诗意的神话之一。这个神话同古代文化遗产一起流传下来,后世的诗人们不止一次地以这个故事为题材,从各自的角度描绘了那位少女的动人形象。相比之下,拉辛所塑造的依菲热妮的形象最为鲜明。这部剧首先在凡尔赛宫演出,之后在巴黎公演,均大获成功。1673 年,拉辛以其在戏剧上的卓越成就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且也深得国王的恩宠。

1677 年,拉辛完成了悲剧《费德尔》,这是继《安德洛玛克》之后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在此之前,拉辛曾描写过由于某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原因而造成的不幸的爱情,现在他开始表现淫恶的情爱,目的是使人们憎恨这种罪恶。在这部作品中,他对置乱伦于不顾的女主人公费德尔的心理状态作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和非凡的艺术才能。由于该剧影射了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腐化堕落,上演后立即遭到贵族顽固派的反对,他们唆使雕琢派诗人普拉东写了一部同名剧与拉辛大唱对台戏。虽然拉辛的《费德尔》赢得了大多数观众,但这场由贵族策划的围攻迫害活动把他搞得心灰意冷,致使他停上创作达十二年之久。1677 年,路易十四任命他为王室史官, 此后他曾三次随同国王出征,搜集战史资料。1690 年,他又被封为国王侍臣。

拉辛在 1689 年和 1691 年先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两部悲剧作品:《爱丝苔尔》和《阿达莉》。1685 年,路易十四废除了“南特敕令”,取消了新教派存在的合法性,国内的宗教迫害再度开始。到了九十年代,法国社会中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君主专制政体已明显暴露出衰败的迹象。《爱丝苔尔》和《阿达莉》就是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下问世的。在这两部根据圣经故事写成的作品中,拉辛恢复了希腊戏剧的特点:宗教题材与剧中合唱。《爱丝苔尔》是一出三幕悲剧,女主人公爱丝苔尔是波斯王后, 她冒死说服国王打消了残害境内犹太人的念头。剧本的内容反映出拉辛当时对路易十四仍抱有幻想,希望他能重新实行宗教宽容政策。《阿达莉》是一部表现民众反抗暴君统治的五幕诗剧。与《爱丝苔尔》相比,《阿达莉》的主题有很大的变化。这表明,严酷的现实粉碎了作者对国王所抱的幻想,使

他认识到只有用武力推翻暴政,才能结束宗教迫害,缓解社会矛盾。总的来说,拉辛的作品具有比较明显的现实意义,因此曾得到法国后世进步作家司汤达和雨果的充分肯定。

拉辛晚年曾上书曼特农夫人(路易十四的第二个妻子),陈述民间苦情, 此时,他已失去了国王往日对他的恩宠。1699 年,拉辛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