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辛悲剧的特征

十七世纪法国优秀的古典主义散文作家拉布吕耶尔,曾对当时国内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家高乃依和拉辛的作品给予过概括性的评价:“高乃依使我们叹服的是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拉辛却使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跟我们打成一片。前者把人物勾勒成他们应有的样子,后者则把人物如实地描绘出来。前者描写得较多的,是值得称颂和应该学习的东西;后者描写得较多的,是人们在别人身上看到和亲身体验到的东西。前者使你高尚、惊服、受到控制、得到教诲;后者则使你满意、兴奋、感动,并且还能洞察你的内心。理智上一切最美好、最崇高、最优秀的品质,是前者描写的内容。情感中一切最温柔、最细腻、最动人的东西,是后者刻画的对象。前者的作品中有很多金科玉律、格言警句;后者更注重兴趣与情感。高乃依比较偏重思想,拉辛的戏剧却令人感奋。高乃依的作品富有教益,而拉辛的作品则合乎情理。看来,前者是以索福克勒斯为榜样,后者则从欧里庇得斯那里获益匪浅。”拉布吕耶尔从根本上指出了高乃依与拉辛在悲剧创作上的区别,表现出极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下面,具体谈谈拉辛悲剧艺术的特征。

一 推崇古人审美趣味

早在学校读书时,拉辛就开始接触希腊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这对他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题材上看,他的重要作品大多是根据希腊故事加工而成的,其中《安德洛玛克》和《费德尔》则是直接取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在艺术上,他继承了欧里庇得斯的长处:写实手法和心理刻画。他认为,舞台上的演出越是惊天动地,就越缺乏真实感,因此,他尽量使舞台角色接近现实中的人。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他那细腻的笔触超过了他所崇敬的古代大师。

拉辛之所以乐于借用古希腊故事为自己的题材,是基于这种信念:艺术中美的概念是永恒的,不受时空的限制。他说:“我所模仿的荷马或欧里庇得斯的那些东西,对我们剧院里的观众产生了影响,根据这种影响来看,我欣然相信,无论在什么时代,健全的理性和理智总是一样的。巴黎的趣味和雅典的趣味完全相同,使我的观众感动的,正是从前使最文明的希腊人流泪的东西。”他还常常扪心自问:“如果荷马和维吉尔读了这些诗句,他们会说些什么?要是索福克勒斯看了这场戏,他有何评论?”可见,在他看来, 古人是评判艺术美的最高权威,是对美的真正鉴赏者。

二 描写人类道德弱点

看过高乃依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其中浓重的政治色彩。他塑造的主人公, 能够以责任和义务来约束个人的情感和欲望,在某种意义上与法国中世纪史诗《罗兰之歌》中的英雄人物罗兰一脉相承。拉辛似乎对人类的精神平衡和道德生活更感兴趣,因而侧重描写人类在道德上普遍存在着的各种弱点。

他在《安德洛玛克》的序言中写道:“观众对我的善意,使我对于少数人的不满并不感到苦恼。这些人要我们把古代英雄人物改造一番,使之成为完人的楷模。我认为,他们要我们只把白璧无瑕的人性典范搬上舞台,其用

意是善良的,但我请他们记着,我万不能改变戏剧的规律。贺拉斯教导我们要把阿基琉斯写得残忍、刚愎、凶猛,一如其人那样。亚里士多德绝不劝我们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反之却要求我们写悲剧的性格,他们应该既非十全十美,也非穷凶极恶,由于我们的自我矛盾,才产生悲剧性的危难⋯⋯。” 显而易见,拉辛反对悲剧描写一般化、理想化的完人,主张一如其实地描写历史人物或通过古代人物反映现实中的人。生活中有血有肉人的总是有缺点的,十全十美的完人是不存在的。人的性格总是矛盾的,人的道德难免有缺陷,唯其如此,才会产生悲剧。他力图使文学接近生活,接近现实,接近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反对抽象的象真性,维护现实的真实性。所谓“象真性”是古典主义步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之后尘,从“近似性”推演出的一个概念,它要求悲剧所描写的内容必须近情近理,例如,善有善报,恶遭惩罚,君恩化解仇怨,理性战胜激情等。

如我们所知,崇尚理性是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为此,高乃依从正面大力讴歌理性的强大,而拉辛则通过理性丧失后所导致的恶果来暗示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者的作品可谓异曲同工。与高乃依的悲剧相比,拉辛的作品具有更多的训诫意味。在拉辛的笔下,那些情欲的俘虏, 如《安德洛玛克》中的庇吕斯、哀尔米奥娜、俄瑞斯忒和《费德尔》中的费德尔,既是害人者也是害己者,他们有的死于非命,有的绝望自杀,有的精神崩溃。作者把这些触目惊心的场面,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以示惩戒,以儆效尤。

三 力求剧情发展合理

拉辛十分重视作品的合理性,即情节线索、结构体系、人物安排都要清楚明确、合乎逻辑。他认为,这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的根本保证。他反对作者强行处理剧情、为作品设计自圆其说的结局的做法,强调“结尾必须是直接由戏剧本身发展而成的”。他并不人为地为戏剧冲突设计出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因此,作品的结局往往较为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