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封丹《寓言诗》的特征

一 匠心独运地处理题材

法国十九世纪的文艺批评家圣佩魏指出:“拉封丹的独到之处在于手法而不在于素材。”确实,他的素材无甚新颖之处,大部分都是从古代寓言和民间故事中借用的。在《寓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别的寓言作品中出现过的有关乌鸦与狐狸、恶狼与羔羊、蜻蜒与蚂蚁之类的故事。拉封丹正是在现成题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再创作,从而使《寓言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超过前人的成就。为了说明问题,在此我们把《伊索寓言》中的《橡树和芦苇》与《寓言诗》中的同名寓言作个比较。

在《伊索寓言》中,这个故事非常简短:

橡树和芦苇在一起争论到底谁强大。

不久,刮起了大风,芦苇摆动着,随风仰倒,免于被连根拔掉;橡树则竭力抵抗,结果被连根拔掉了。

这个故事是说,不应同强者竞争。

下面是拉封丹的《橡树和芦苇》的全文:

一天,橡树对芦苇说: “您完全有理由控告大自然;

一只莺雀对您也是个沉重的负担。偶尔吹起一丝风儿,

水面微微泛起涟漪, 便迫使您低下脑袋。

可是我的额头,宛若高加索一般高耸。仅仅挡住阳光尚不满足。

还要抵御风暴的袭击。

对您来说,一切犹如劲风, 对我来说,一切犹如微风。

倘若您生长在我遮蔽四方的枝叶下, 兴许您用不着这般受苦:

我会保护您免遭暴风雨的侵袭; 可是,您却常常长在

生风的水泽边沿上。

我觉得,大自然对您很不公正。” 芦苇回答道:“您的同情,

乃出于善良的本性;但请您消除这种顾虑。对我来说,风并不如对您那样可怕,

我弯腰,但不会折断。毫无疑问, 直至今日,您始终腰杆挺直地

对付了呼啸的狂风,

可是,咱们等着瞧吧。”正说着, 孕育至今的最可怕的北方之子, 狂怒地从天边飞奔而来。

橡树挺立着;芦苇弯下腰。风加大了力量,

把那脑袋接近苍天,

脚跟触及冥府的橡树连根拔掉。

原作提醒人们,不应同强者竞争,寓意较为消极,而且橡树与芦苇的形象也十分平淡。经过拉封丹的加工,故事中的形象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各有所喻: 橡树——高傲而无知;芦苇——谦虚而自信。这样,作者就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道理:骄横蛮干必自毙。

由此可见,拉封丹对于现成题材的处理,并不仅仅局限于改变原作的文体或加长原作的篇幅。他从古代寓言家那里汲取灵感,然后重新安排故事情节,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在艺术上更具魅力,在思想上更积极乐观。

二 惟妙惟肖地刻画形象

拉封丹阅历丰富,对于乡间、都市、平民和上流社会等多方面的生活都有所感受,并广泛接触过各阶层的人,这为他塑造社会中各种人物提供了生活基础。

在《寓言诗》中,他活龙活现在勾勒出国王、朝臣、教士、市民、樵夫、农妇、女工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拉封丹热爱大自然,长期的乡间生活使他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的生活情况,因此,往往只需数笔,他就能准确地刻画出它们觅食、饮水和奔跑的形态,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他笔下的高傲的狮子、凶残的恶狼、狡猾的狐狸,孱弱的羔羊、阴险的母猫,无一不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三 一丝不苟地锤炼文字

据统计,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拉封丹所使用的词汇最为丰富,社会各阶层的语言,从典雅到俚俗、从商贾行话到哲学术语,他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此外,他还实行“拿来主义”,把其它文学著作中的人名借用到自己的寓言里。我们知道,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中的主人公达尔杜弗是个伪善的宗教徒。拉封丹把他的寓言中假装虔诚、前去进香的猫和狐狸,称为“两个真正的达尔杜弗”,起到了既幽默又形象的艺术效果。他喜欢使用自由诗体, 韵律千变万化,通过这些变化,使他的《寓言诗》获得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为了使诗句质朴自然、精巧贴切,他对自己的作品反复推敲,不断修改。他认为,“时间为所有艺术杰作做出贡献”。《寓言诗》总共才二百三十九首, 但他却花费了近三十年的创作时间。拉封丹还在自己的作品中,收集了不少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民谚和格言,例如,“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慈善本是好的;但对谁讲慈善?问题就在这里”;“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要工作,要勤劳: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手的劳动是最可靠和最迅速的援助”等。他把这些来自生活的启示,视为寓言诗的灵魂。

最后,我想以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拉加尔普的一段话,来结束本书对于拉封丹的评价:“只有行家,才能正确地估价拉封丹这位诗人,才能懂得他在诗歌方面发现了多么广阔的天地,从那里取得了多少宝藏。他所创造的大胆的比喻往往被人忽视,因为这些比喻是那样贴切,运用起来仿佛是再简单不过了,在我们的诗人中间,谁也不能这样自如地掌握语言⋯⋯人们常常指责我们的诗法单调乏味,但他的诗作却毫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