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辑 说 明

一、本书是为配合本社所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历史》课本而编写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注重实用性,力图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若干实际问题。此外,还注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每课除提出教学要求和建议外,还用较多篇幅对课文史实作了补充,对课本形象图作了适当解释,并在“彩图说明”后附录了常用参考书目,适用于本书各课。各课之后一般另附有本课参考书目。

二、本教学参考书,除在开头对课本的彩图一一作说明外,都按课本顺序写出每课教学的要求和参考的必要资料。共分为教学目的、教学要点、教学要求和建议、资料和注释、本课要点以及附录等部分:

教学目的包括三项要求:基础知识的要求,思想教育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这部分内容,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到。对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可根据情况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条件较差的学校,可适当降低要求。

教学要点,是要讲授的内容,也可作为讲课的提纲,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另列提纲。

教学要求和建议部分包括:1.课文的重点、难点。2.导入新课的方式, 这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改革或发挥,这里所写的仅供参考。3.课文各目知识和大、小字、形象图、地图、引文的安排和要求,特别重要的是哪些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哪些不必要求学生掌握,等等。这部分内容是教学要求中最重要的。本书所提要求是供一般程度的学校采用的。如果学生程度较低,那就只要求掌握正文(大字)内容。一般学校教师都要按照本书要求去做。当然,如果学生程度普遍较高,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4.课后的总结。这部分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以发挥。

资料和注释部分,包括对课文的知识的扩充,名词、文物的解释,引文的出处译释等等。这部分内容是供教师了解课文、形象图、引文等内容用的, 可采用部分生动的内容作为讲课的补充;但千万不要把这部分内容全部搬上课堂,那样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附录部分,包括课文思考题的答案提示、练习题的答案和本课参考书目。请教师在使用本教学参考书时,先了解以上部分较好理解、并进行研究,

然后作出适合自己的教案设计。

本书在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后,附录了一份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陈隆涛老师写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讨论课的教案。在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教师可以参照这个设计,组织学生用一课时进行课堂讨论。

三、本教学参考书特请对教学具有多年经验的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对历史教材素有研究的专业人员编写。编写者:第 1、3 课:胡拙(原北京市知春里中学校长、高级教师);第 2、12、20 课:姜菲(北京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第 4、5 课:杨子坤(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中高级教师);第 6 课:李源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中学高级教师);第 7 课和第 23 课文学艺术部分:王富友(北京市东城区教研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第 8、11 课:陈隆涛(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特级教师);第 9、18 课:张道林

(北京市第五中学教师);第 10、19 课:谭天(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一级教师); 第 13、14 课:苏逸梅(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级教师);第 15、16、17 课: 丁丙炎(北京市第九中学特级教师);第 21、22 课和第 23 课科技革命部分:

张静(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教研员)。本教学用书最后由李纯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严志梁(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审阅。本书责任编辑严志梁、芮信。

四、本教学用书,肯定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诚恳地希望各地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批评意见,以求能修订得比较完善。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

1993 年 5 月